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即使是羽毛的河流,也終有一天會幹涸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12-25 07: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Ent 發表於  2017-12-12 21:19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瑪莎已經是辛辛那提的頭等名流了。

  瑪莎是一隻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準確地說,她是人類所知的最後一隻旅鴿。辛辛那提動物園懸賞1000美元為她尋找伴侶,一無所獲。她在1914年9月1日下午1點去世,旋即被凍在一塊300斤的大冰塊里,乘特快列車送往千里之外的史密森尼博物館。館方出動三位專家把她製成標本,內臟也保存了下來。對一隻死去的鳥兒來說,這個結局大概算得上極盡哀榮。

  如此待遇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她是最後一隻旅鴿。但如此待遇卻又令人難以置信:她竟然就成了最後的一隻旅鴿啊。這種鳥兒僅僅幾十年前,還是漫山遍野鋪天蓋地。多少人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它怎麼就這麼滅絕了呢?

  

  瑪莎的標本,現藏史密森尼自然博物館。

  旅鴿曾經是北美數量最多的鳥,大概在全世界也是。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探險家們記載說,它飛起來遮天蔽日,宛如羽毛匯成的河流,寬達幾公里,連續數小時甚至幾天川流不息。美國最偉大的鳥類學家詹姆斯·奧杜邦在1813年看到了一群旅鴿的飛行:「空氣中充滿了這種鴿子,正午的陽光彷彿被日蝕掩蔽……一隻鷹試圖在鳥群的後方碰碰運氣,一瞬間它們像激流般聚成緊密的一團,伴隨著雷鳴巨響;這個幾乎實心的鳥群沖向前方,劃出一道道波紋線條……日落時我已抵達路易威爾,距離哈登斯堡五十五英里,這些鴿子還在飛過,數量絲毫不減,如是持續整整三天。」人們估計,全盛時期的旅鴿種群應該達到30-50億隻。

  從50億到0,僅僅花了100年。我們歷史上從未見過這樣的崩潰,將來恐怕也不會再有了。

  這場崩潰怎麼會這麼快、這麼徹底呢?旅鴿從1820年到1870年之間還只是緩慢衰退,然後1870年到1890年就突然土崩瓦解。1901年之後,再也沒人見過野生旅鴿。它的最後歲月到底經歷了什麼?

  斧頭和翅膀,槍和羽毛

  1871年,一個旅鴿群抵達了威斯康星州。它覆蓋了2200平方千米的面積,估計數量為1.36億隻,並在轉瞬間就被蜂擁而來的600名職業獵人殺死了120萬隻。

  那些年裡,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

  人們舉槍射擊,架網捕捉,用鹽和浸酒的穀物作為誘餌。被網捉住的活旅鴿會被縫上眼瞼拴住腿,當其他鴿群路過時獵人就牽動繩索讓它在地面上撲扇翅膀,做出彷彿找到食物的動作。有些獵手會追蹤旅鴿的築巢地,趕在小鳥即將出巢的時候把巢捅下來,或者直接把樹砍倒,甚至在樹下燒火點燃硫磺,讓巢中的鳥中毒落地。鐵路和電報讓旅鴿的追捕和運輸都得到了現代化,紐約州的小鎮普拉茨堡在1851年一年賣出了180萬隻旅鴿,價格從每打31美分到56美分不等。美洲大陸上的獵人們追逐著旅鴿,彷彿數百年前原住民追逐著野牛群。

  看起來,是這樣的獵殺葬送了旅鴿。

  但有些人不接受捕獵是旅鴿滅絕的原因。他們的反對確實也合情合理——單隻的旅鴿很小,只有大群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商業價值;隨著旅鴿數量的減少,捕獵也該逐漸變得無利可圖。旅鴿不是什麼傳統美食,沒有文化因素維繫,歷史上1880年之後的旅鴿群已經不足以支撐職業獵人。人類確實擅長謀殺,但是再怎麼擅長,面對這麼小、分佈又這麼廣泛的鳥兒,也沒能力趕盡殺絕吧?美國當時面臨嚴重的森林砍伐,但還剩下不少。一種天生四處漫遊的鳥兒,怎麼會最後連一塊小小的避難所都找不到呢?

  基因組技術興起之後,人們根據殘留的旅鴿組織樣本復原出了它的部分遺傳面貌,發現它的多樣性很低,和如此龐大的數量不相稱。當時研究者猜測,旅鴿數量暴增是剛發生不久的事情,它原本就處於劇烈的波動循環中,稍加壓力就會崩潰。

  但上個月,《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在分析了新的數據后提出了不同觀點。論文作者葛瑪·穆雷(Gemma G. R. Murray)和她的同事指出,旅鴿的數量長期以來相當穩定,沒有劇烈周期波動,並非因此而滅絕。它的遺傳多樣性很低,其實是因為它的數量太多,又太適應它的特殊生活方式,遭受了十分高效的自然選擇所致。

  而當人類到來時,這一適應性反成了它的死穴。

  

  伯克利脊椎動物博物館所藏的部分旅鴿標本(酒紅色羽毛的那些)。Katharine Corriveau

  永恆流浪的龐大搜索網

  旅鴿是這個星球上最純粹的流浪物種。它們需要聚成大群才能正常繁殖,但如此大群在哪裡找食物呢?答案是栗實堆(mast) ——掉落並堆積在森林地面上的各種果實,特別是橡樹、栗樹和山毛櫸。

  絕大部分這些樹都有大小年之分:每兩到五年裡會有一年產出特別多的果實。而且它們的大年還是區域同步的:一片森林裡所有的樹同時抵達大年,就像一片竹林會同時開花。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所有的種子都被吃掉。假如一棵樹每年產一斤橡子,會被兩隻松鼠吃光;就算努力一下每年產兩斤,也不過是變成養活四隻松鼠。但如果平時產半斤,突然某年一口氣產10斤,那麼平時松鼠的數量就不會很多,遇到大年也吃不完。這樣,偶發的種子潮就能「淹沒」普通的小動物,剩下足夠多的果實逃過一劫。

  旅鴿不是普通的小動物。它盯上的就是這些突如其來的大豐收。雖然也有其他的食物來源,但是栗實堆的存在,對繁殖期的旅鴿是必不可少的。

  美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栗實堆產生之後不久就會迎來寒冷的冬天,留下的時間太短了。所以,旅鴿選擇在春天剛剛抵達時繁殖,緊緊追隨著雪線一路向北。北進的旅鴿大軍組成緊密而廣泛的社會,對廣袤的美國東部森林進行幾乎是地毯式的搜索,相互溝通信息。一旦發現了一個栗實堆,就蜂擁而至,在幾周之內完成繁殖,然後繼續北進。運氣好的旅鴿每年春天能繁殖兩到三輪。

  這個漫遊搜索的過程就是旅鴿生活方式的核心。搜索效率是旅鴿的生計之本,如果不能及時找到目標的話,不但自己會錯過繁殖期,栗實堆也會在雪化之後被其他漫遊的動物發現而吃掉。事實證明,旅鴿的社會組織令它成為了十分成功的搜索者,否則也不可能成為北美大陸第一多的鳥類。

  

  旅鴿的歷史分佈。深紅色為繁殖區,橙色為越冬區。

  可是,如果有什麼東西摧毀了它生存方式的根基呢?

  一個遭遇了釜底抽薪的社會

  旅鴿面臨的挑戰首先是毀林開荒。1600年的康州森林覆蓋率幾乎達到95%,到了1870年不到30%。綜合考慮,在旅鴿歷史最後的三百年裡,它的分佈區域大概有80%的森林被砍掉了。

  剩下的森林不但面臨破碎化,還有一個嚴重問題:老樹更容易被砍倒做燃料,但它們恰是栗實堆的主要來源。譬如20歲以下的橡樹幾乎不產橡子,到40歲的時候才算真正成熟。1909年,康州的一個郡里95%的橡樹都是不到40歲的。

  換成別的物種,面對這樣的破壞就會散成小群苟延殘喘——這些森林裡所有生物也確實都是這麼做的。但是旅鴿不行。它的全部歷史都是巨大群體廣泛搜索,不可能一夜之間改過來。誰都做不到。

  然後它們就遭遇了獵槍。

  旅鴿的最後歲月,大概是在可怕的惡性循環中度過的。食物越來越少,鳥群也越來越小;而鳥群越小,越難以找到食物來源。零敲碎打的野果和昆蟲可以讓旅鴿勉強維生,但找不到栗實堆,就不能有效繁殖下一代,不能補充因獵殺而死去的個體。那些追隨著旅鴿群四處奔走的獵人,絲毫沒有察覺他們瞄準的已經是這個物種的最後掙扎。就算你曾經是全世界最多的鳥類,面對這樣的釜底抽薪,又能維持多久?

  答案我們都知道了。

  沒有誰是安全的,一個都沒有

  人類走出非洲至今二十萬年,引發的物種滅絕和瀕危不計其數,光是鴿子也滅絕了好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模里西斯島上的渡渡鳥。(是的,它的分類是鳩鴿科渡渡屬。)不過,所有這些鴿子,還有幾乎所有瀕危和滅絕的動物,都是要麼分佈狹窄,要麼數量稀少,要麼個體龐大繁殖緩慢。不好說這些特點就會導致滅絕——人家之前畢竟也活了那麼久——但通常認為,至少在人類主導的現代地球,這些特點意味著高危。

  旅鴿一條也不滿足。

  生物界原本就充滿了例外,所以旅鴿的滅絕也談不上推翻了什麼定律;關於高危物種的概括還是成立的。它的故事帶來的衝擊,與其說是學術上,不如說更接近於心理上:這樣廣泛這樣眾多這樣成功的一種生物,竟然可以轉瞬間消失得一乾二淨,不留痕迹。幾十億的數量、遍布大陸的分佈,都不能給它以安全。

  當然可以說,旅鴿的成功建立在單一的訣竅上,一旦垮掉就無力回天也並不奇怪。但有幾個物種沒有這樣的短板?自然選擇的核心原則就是環境塑造生物,一個物種是「適者」還是「不適者」只有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中討論才有意義。而如果環境發生了突然改變,即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也會發現自己轉眼間一無所有。

  更何況,旅鴿的這個訣竅——「龐大社會的廣泛合作」——對人類而言,好像有點眼熟哦。

  僅從自然角度考慮,這個滅絕對人類確實沒多少影響。旅鴿的消失當然會改變森林生態,但這點改變面對80%的森林砍伐率算不上啥;森林被砍這麼多當然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但這在氣候變化、社會崩潰或者核戰爭面前又不能比。我們已經作過那麼多的死,再多作一點兒也無妨;就算所有這些積累起來讓人類完蛋了,除了我們自己又有誰在乎?滅絕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曾經存在過的物種99.9%都消失了。

  但是那些物種都是因為外來的環境變化而滅亡。我們人類不一樣。我們有能力親手把這些變化造出來。

  

  Murray et al.  Natural selection shaped the rise and fall of passenger pigeon genomic divers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o0960

  配圖:王劈柴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