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化石揭示新疆哈密曾是翼龍樂園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12-25 07: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間: 2017年12月22日 | 作者: 李曉慧 | 來源: 環球科學

        中科院古生物學家在哈密發現了大量翼龍蛋化石。

  

  天山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趙闖繪

  汪筱林在新疆哈密野外工作已經十幾個年頭了,那裡茫茫戈壁,寸草不生,杳無人煙,偶爾會見到一隻不知從哪兒冒出的鳥,汪筱林會給它餵食喂水,那鳥也不怕人,就跟在汪筱林身邊。每天在這裡工作十幾個小時,最好的午餐可能就是速食麵了,而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容易攜帶、不需要加熱的饢餅,配上新疆的葡萄、哈密瓜,就是一頓不錯的午餐。

  汪筱林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從2006年開始,他每年都要在這兒工作兩個月左右,這兩個月是戈壁灘上最好的季節,沒有夏天高達50多度的氣溫,也沒有冬春兩季呼嘯的狂風。

  

  汪筱林(圖右)在野外工作現場。

  在這個地方,汪筱林和他的團隊搶救性的採集了一塊化石標本,這塊化石標本震驚了世界。本月,相關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此次發現的標本由三塊可互相連接的砂岩組成,出露面積3.28平方米,包含215枚已經暴露的翼龍蛋化石,總數據推測可達300枚。同時還有十餘個翼龍的頭骨和下頜,以及數量眾多的頭后骨骼。

  

  這三塊砂岩中保存了兩百多枚翼龍蛋化石和一些翼龍骨骼化石。(來源:Wang et al. 2017)

  此次發掘的翼龍蛋及骨骼化石屬於天山哈密翼龍(Hamipterus tianshanensis),這正是汪筱林團隊於2014發現的新物種。而這項最新研究,是繼發現天山哈密翼龍之後,汪筱林團隊取得的又一次突破性進展。

  從1784年,人類第一次發現翼龍化石到這之前,200多年來,全世界一共僅發現11枚翼龍蛋,而此次發現的數量達到了過去總和的20多倍。其中,更有世界首次發現的三維狀態下的翼龍蛋胚胎16枚,過去曾經發現的3枚含胚胎的翼龍蛋均為被壓扁的二維形式保存。英國萊斯特大學翼龍學家David Unwi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呼「這個發現太令人羨慕了。」這次發現也被公認為是翼龍研究領域200年來最令人激動的發現。

  

  人類首次發現三維立體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龍胚胎化石(來源:Wang et al. 2017)

  當《環球科學》的記者來到汪筱林辦公室採訪的時候,一進門便看到了地上、沙發上、桌子上放著化石、標本,儼然一個化石小倉庫。這其中就有此次發現的翼龍骨骼,它們被標著號碼整齊的放在盒子中。

  翼龍化石緣何這麼稀少?

  翼龍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比最早出現的鳥類早了大約7000萬年,統治了地球的藍天長達1.6億年,直到6500萬年前,在白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事件中徹底消失。白堊紀時期,鳥類已經出現,那個時候它們只能在翼龍的夾縫中生存。翼龍體型較大,繁殖能力強,在已經發現的翼龍化石中,最大的翼龍兩翼張開后達10多米,如同一架小型戰鬥機。可能翼龍當時也想不到,為什麼自己作為「空中霸主」會滅絕,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鳥類卻生存至今。

  翼龍常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會飛的恐龍,其實不然,翼龍與恐龍雖然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但是翼龍並不是恐龍,翼龍與恐龍的親緣關係比黑猩猩與人類的關係還要疏遠。

  為了適應飛行,翼龍的骨壁變得很薄,內部也大多是中空的,這使得翼龍的化石非常稀少,並且大多不完整。《環球科學》記者在汪筱林辦公室看到的翼龍骨骼化石,比較細長,其中最細的如同縫衣針。「全世界範圍內翼龍化石都非常稀少,翼龍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見。」汪筱林說。

  翼龍伊甸園

  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哈密地區有一個大型的湖泊,翼龍就生活在湖邊,它們群居生活,蛋就產在湖邊潮濕的淤泥處。翼龍蛋蛋殼是由一層薄的鈣質外層和厚的殼膜內層共同組成的雙層結構,與錦蛇的軟殼蛋非常相似,為了保護翼龍蛋不被風吹日晒,在潮濕的湖邊更適合它的孵化。

  

  天山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趙闖繪

  然而,高能風暴經過翼龍的巢穴,將翼龍蛋及不同大小、不同性別的翼龍帶入湖中岸邊,經過短時間漂浮聚集后,與被撕裂分散的翼龍遺體一起被快速埋藏,形成目前分散保存但非常完整的骨骼以及聚集在一起的大量翼龍蛋。「我們認為這些數量巨大的翼龍骨骼和翼龍蛋化石很可能經歷了多次湖泊風暴事件。」汪筱林說。

  這次的發現不僅有翼龍蛋,還有處於不同發育時期的翼龍化石,「我們這次發現有蛋、有胚胎、幼年的、亞成年的,雌的雄的都有,既有父母,又有兄弟姐妹,還有孩子,所以我們把它叫做翼龍的伊甸園。」汪筱林介紹說。「翼龍伊甸園」讓科學家第一次有機會弄清楚翼龍究竟是如何發育的。在《科學》雜誌上,同汪筱林團隊研究報道一同刊發的評論文章稱,此次發現對於理解翼龍的繁殖具有重大意義。

  繁殖能力強,產蛋方式或似鱷魚

  新疆哈密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化石產地,「我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分佈區,」汪筱林說,「我們推測,當時幾乎每平方米至少可發現一個翼龍個體。」可以想象一億多年前,翼龍鋪天蓋地盤踞在空中的景象。

  

  在3平方米的砂岩中,翼龍蛋及骨骼化石分佈密集(來源:Wang et al. 2017)

  在這樣三平米的地方就有幾百個翼龍蛋,可想而知幾十幾百平方米會有多少翼龍蛋,這說明翼龍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但是它產蛋的方式是怎樣的?它是一次性產很多蛋?還是多次產蛋?如果一次產很多蛋,它的肚子如何裝下這麼多的蛋?另外,蛋殼是鈣質層,產這麼大量的蛋,翼龍會流失大量鈣質,它的身體如何承受?

  在發現了這樣大量的翼龍蛋之後,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科學家解開答案。

  汪筱林在觀察與翼龍親緣關係相近的鱷魚時,得到了些許答案,翼龍與鱷魚都有雙側輸卵管,鱷魚是一次產蛋,而且產蛋量很大,最多的時候一次能產六七十個蛋。它在一次產蛋過程中,每隔一會兒就會下兩個蛋,如此往複,據推測,翼龍與鱷魚的產蛋過程可能極其相似,不過更加具體的繁殖方式,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考證。

  撰文 《環球科學》記者 李曉慧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