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日戰爭的啟發 悲劇的中國軍隊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lyyj 發表於 2017-12-13 21:2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張凱強的日誌
一、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
而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1、二戰中日軍死亡數字
  先看戰果。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不知包不包括偽軍),占日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這是中國戰勝日本、中國是抗日主戰場的主要依據。但我們只要仔細研究這兩個數字就知道,儘管這兩個數字都來自日本書籍,卻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這裡要談一下軍事常識。戰爭的損失,一般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複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身經百戰受傷幾十次仍能繼續參加戰鬥(真是nb啊,不死金剛?),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對損失(死亡)。那麼日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據日本自己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回想一下中國的損失,唉)。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
  其餘日軍死在哪裡?看一看戰史就知道,有18萬多日軍被英聯邦軍隊擊斃在緬甸(含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日軍這一戰果),9萬日軍在中國東北被蘇軍擊斃(主要是諾門坎和蘇聯出兵東北兩場戰役)。也就是說,約有120萬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還是美國人猛),占戰爭中日軍死亡總數的64%。

2、中國戰場不是抗日主戰場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乍一看確實如此,不好辯駁。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實際上是另一個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淆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
  日本陸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
  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全東北,東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東北義勇軍,最高峰達到30萬人,但在關東軍打擊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滅,少數退入關內;另一支是中國領導的抗日聯軍,最高峰接近5萬人。但在日軍殘酷清剿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後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殘部退入蘇聯編成1個旅,只有1000多人(楊靖宇趙尚志 趙一曼 周保中……慘啊)。也就是說,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已無成建制軍事力量與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作戰,中國八年抗戰戰場,也就是在關內與日軍「中國派遣軍」作戰的戰場。我國的歷史書中也都稱抗戰中敵後的游擊隊抗擊侵華日軍的60%,也只計算日軍「中國派遣軍」力量,因當時國共兩黨都沒有力量派軍隊到東北去打擊關東軍(抗戰結束后倒是上演了進軍東北的爭奪戰,柿子還是要撿軟的捏啊)。但在提到中國戰場牽制的日軍總數時,又加上關東軍的數字,確實是「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軍戰史就清楚,二戰中關東軍從來就是以蘇軍為主要作戰對象,後來全部覆滅於蘇聯紅軍之手也證明了這一點。
  下面談一談具體數字。中國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只有一段時間,就是1937年「七七」
  盧溝橋事變至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大部和精銳確實集中在中國戰場,這些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說。諾門坎事件日軍慘敗於蘇聯紅軍之手(真是慘敗,陣亡近兩萬人),痛定思痛,遂重點加強關東軍,通過「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使關東軍膨脹到16個師團,85萬人,精銳雲集,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居第一(每師團2.5―2.8萬人,而「中國派遣軍」每師團僅約1.3萬人,只有關東軍一半,而且師團炮兵也遠不及關東軍)。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又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基本與中國戰場形勢無關,否則怎麼解釋如果中國戰場真的拖住日軍,日軍又如何能抽調精銳將關東軍加強為最強大的戰略集團?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東蘇軍兵力。「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日軍估計遠東蘇軍超過60個師,2700輛坦克,鑒於諾門坎事件慘敗的教訓,認為是日軍難以對付的,只有在遠東蘇軍減少到原有1/3的時,才能出兵進攻;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都影響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論數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銳大多抽調給南方軍,質量已大為下降。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隨後面對美軍越來越猛烈的反攻,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國內軍」為抗擊美軍登陸本土也通過總動員而空前膨脹。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實際上成為戰略預備隊,質量空前虛弱。戰爭末期關東軍新成立的24個師團,戰鬥力僅相當於原有的8個師團;「中國派遣軍」27個師團,大多是四流部隊升級編成,戰鬥力極弱(只剩下第3、13師團戰鬥力較強)。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120個師團,不但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171個的70%,而且雲集了絕大部分精銳師團。
  看一看日本投降時的兵力分佈,投降時日軍總數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