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啪啪啪能產生後代,動物也許並不理解這件事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7-11-29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28 22:05動物/人類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id:huanqiukexue

  在很多人眼中,動物顯然知道繁殖是怎麼回事:不然它們怎麼生兒育女,做出種種有利於基因傳播的舉動?然而,科學家發現,即使是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猩猩,也缺乏理解繁殖所必需的抽象思維,它們並不知道性行為的結果是什麼。而這樣的理解能力正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撰文 | 霍利·鄧斯沃思(Holly Dunsworth) 

  翻譯 | 蘇金龍

  

  你或許知道「科科」(Koko),她是一個體型較大、性情很歡樂的圈養大猩猩,懂手語。現在,她已經44歲了,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她喜歡小貓,甚至還知道如何生兒育女——或者,這至少是YouTube上很流行的一段視頻試圖讓我們相信的。

  視頻中,Koko的照料者弗朗辛·帕特森(Francine Patterson)給這隻年老已不能生育的大猩猩看一個平板電腦,上面呈現了可以讓她成為母親的四種情境。第一個選項是由一隻成年雄性、兩隻雌性和一隻幼崽組成的一群大猩猩過來同Koko及她的雄性同伴Ndume一起生活;第二個選項是一隻新生幼崽和一或兩隻年長一些的幼崽一塊兒加入它們;第三種情境是只有一個幼崽加入她和Ndume;「第四個選項是將兩隻成年雌性放入,讓她們同Ndume發生關係,為Koko生兒育女。」帕特森解釋道。她把這個清單遞給Koko,Koko停止了抓撓胸脯的動作,似乎陷入了如何決策的沉思。最後,Koko用她的右手食指輕輕地敲向平板電腦上的最後一個選項。「非常棒的主意,因為這會讓Koko和Ndume都高興。」照料者告訴這隻大猩猩。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Koko一定知道孩子是怎麼來的。否則它為什麼會選擇孩子的製造者,而非真實的孩子呢?

  一個流行的假設是,動物完全知道孩子從哪裡來。在Koko這類物種,即銀背大猩猩中,性成熟的雄性常常嫉妒性地看著它們的「妻妾」,以防被其他雄性騷擾。同時,在一場戰鬥結束之後,獲勝的大猩猩在準備生育後代之前常常會先殺死失敗者的嬰孩。此外,大猩猩會避免近親交配,讓達到繁殖年齡的個體離開家族,尋找新的寄居地。

  策略性的性行為和撫育行為並非大猩猩所獨有:在卵子受精之前,母雞會把不良精子驅逐出去;在孩子需要社會支持和政治支持時,狒狒父親也會適時進行干預;一些雌性在與高等級而非低等級雄性交媾過程中會發出叫喊,以此向其他有影響力的同伴宣揚自己的吸引力。放眼望去,生物的行為似乎顯示了它們都理解性會帶來什麼、自己同潛在配偶和後代有何種關係,以及延續香火有多麼重要(只有勝利者的基因才能存留下來)。我們喜歡用人類對性和生殖的理解來闡述觀察到的動物性行為和撫育行為,但其他物種真的知道性行為會帶來孩子嗎?Koko知道這一點嗎?

  動物心智

  實際上,從未有任何文獻研究過動物是否理解生殖。在探究動物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這方面,最接近的工作來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拉斐特分校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丹尼爾·波維內利(Daniel Povinelli),他研究了非人靈長類(認知上與我們最為相像的動物)如何理解物理現象,以及與因果相關的其他現象。在他的著作《類人猿的樸素物理學》(Folk Physics for Apes)和《失重世界》(World without Weight)中,波維內利記錄了他針對類人猿對重力的理解這一問題進行的長達數十年的實驗研究。

  通過訓練,一些黑猩猩可以通過提起一些物體需要的力氣,來對物體進行分類。但隨後要求它們在不提起這些輕重不一物體的情況下進行分類時,它們的表現並不比隨機分類強。這說明,它們對重量的「理解」並非真的源自對重量的思考。如波維內利所指出的,黑猩猩的這種能力來自身體智慧,而非大腦智慧。

  要理解諸如重力或懷孕這些無法觀察的現象,一個物種必須具有抽象推理的能力,對看不到的原因和動力形成心理表徵。人類可以使用抽象推理對不同情境中的知識進行轉換,這樣我們就能解決之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甚至發明一些新的消遣方式。儘管如黑猩猩這樣的動物遠比科學家過去認為的要聰明,但它們似乎並不具有這種獨特的認知技能。這讓我想起我在給一群六年級學生上課時,向他們提出的問題:「為什麼黑猩猩不能打籃球?」一個聰明的學生回答:這並不是因為它們的生理結構不支持,「而是你無法向它們解釋相應的規則」。

  當然,研究者還未在類人猿身上發現抽象推理能力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讓我們暫且假設類人猿的確具有該能力,但如果它們不能用某種語言共享「性行為會產生孩子」這一知識,它們中的每個個體就得獨立去發現這一點。這也就引出了我們的下一個問題: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物種並沒有語言天賦。

  經過常年訓練后,Koko可以在提示下用手語「說」出數百種物體的名字,但她不會參與討論。除了手語,你或許壓根不會覺得Koko天然的語言能力有什麼出彩之處。面對著大量食物,大猩猩會發出滿足的嘟囔聲;當它們接近另一個個體或與它們年幼的孩子分離時,也會發出咕噥的聲音;它們在交配時也會發出呼嚕聲,以及在打鬧時發出咯咯的笑聲。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亞歷山大·H·哈考特(Alexander H. Harcourt)和凱利·斯圖爾特(Kelly Stewart)研究了山地大猩猩(與Koko同屬一類的低地大猩猩,與其基本相似)的此類發聲,發現它們並不比大猩猩在盛怒之下發出的恐嚇信號複雜。它們的發聲傳遞了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即將出現的潛在行為,但僅止於此。

  實際上,有限的言語技能在野生靈長類動物當中屬於常態。黑臉長尾猴的「語言」和人類語言最為接近,但在複雜性上卻不能媲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多蘿西·切尼(Dorothy Cheney)和羅伯特·塞法特(Robert Seyfarth)在東非對這些動物進行長時間觀察后發現,這些黑臉長尾猴看到鷹、蛇和美洲豹時,會發出不同的捕食者警報。然而,這些生動的尖叫聲並非如人類的辭彙一樣是習得的,而是天生的。儘管這些警報叫聲同我們的辭彙一樣是抽象的,猴子們卻不會用它們去聊昨天看到的蛇或明天可能會遇到的美洲豹。即便有人極力主張這些叫聲是猴子的辭彙,也很難想象它們能從這種基礎性的「語言」出發,來解釋「我們發生性關係時,就是孕育一個嬰兒之時」。

  此外,也沒有證據表明動物具有時間概念,使得它們能夠把一個原因(如性行為)同其對應的延後效應(如嬰兒)聯繫起來,並做相應的計劃。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都會保存工具以供未來使用,瑞典動物園的一隻「陰險」的黑猩猩聖蒂諾(Santino)甚至會在乾草拖把下藏一堆石子,在遊人最無防備時朝他們投擲,但目前在類人猿身上觀察到的一切所謂「未來規劃」僅限於幾個小時,最多的也就幾天,這遠不足以讓它們想到時間跨度長達近10個月的妊娠期之後的事情。

  如果動物缺少必要的抽象推理、語言和未來規劃能力,來有意發生性行為以產生後代,那它們就得在不知道原因(發生性行為是使它們能夠生育後代並延續物種的前提)的條件下做出行動(發生性行為)。的確,動物似乎可以在無法預見結果的條件下完成各種各樣看似複雜的行為。多倫多大學的認知科學家薩拉·謝特爾沃思(Sara Shettleworth)舉了個例子:烏鴉把胡桃扔到堅硬的表面上,以打開該堅果。很多觀察者假定烏鴉是以獲得食物為目標有意執行這個動作的,但謝特爾沃思指出,更科學的解釋類似於法律上的「近因」(proximate cause):烏鴉將自己的內在生理狀態—即飢餓—與胡桃的存在和堅硬的表面直接聯繫了起來。這就是說,烏鴉知道把胡桃扔到堅硬的表面上,是出於過去成功經驗而形成的條件性食物獲得行為,而不是因為它能理解如何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

  對人類來說,著眼於動物行為的近因解釋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這樣那樣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假定其他動物做出類似行為時也一定知道背後的原因,相當於把它們的行為擬人化了。但這類推理缺少嚴謹性,因此無法真正理解動物認知。

  在解釋大猩猩行為,實際上也是大部分的動物行為時,我們不應賦予太多的想象色彩,在懷孕生育、生物學親子關係等問題上更應如此。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銀背大猩猩在與新結識的配偶交配之前,會殺死新配偶之前同其他雄性生下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大猩猩理解孩子誕生的過程或親子關係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出於基因遺傳的本能:殺死其他雄性的孩子會讓自己的孩子更易存活,因此更可能把基因遺傳到未來一代。所以,如果這類複雜行為或這類複雜行為的習得有其生物學基礎,就會遺傳給自己的子女:兒子可能會重複父親的行為,女兒則可能生出表現出該行為的兒子。受基因影響,這些銀背大猩猩會對與自己有親緣關係的個體表現出較少的攻擊性,而對沒有親緣關係的個體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且這種選擇性會隨時間推移、熟悉度增加而增強。有了自己孩子的銀背大猩猩會喪失殺死配偶之前孩子的慾望,或許這要歸因於調控行為的激素,這類激素是雄猩猩與孩子及孩子母親之間的一種身體交流。然而,該現象的每一方面都不要求這些銀背大猩猩掌握任何有關生育或父子關係的知識。

  如果它們知道

  如果可以以某種方法教類人猿理解「性行為會產生孩子」這一過程,它們在野外的行為或許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想要後代的雄性和雌性或許會開始收集精液,並人為放入雌性生殖器,雄性或許也會在同雌性發生關係之後在雌性身邊停留更長時間,直到孩子出生,之後則與孩子及其母親呆在一起,直到幼兒長大,可以獨立生存。雌性也許會主動競爭以與自己心儀的雄性交配。如果違背意願被迫交配,它們甚至或許會嘗試墮胎。當可以生育並被很多雄性所關注時,暫時不想懷孕生子的雌性也許會在發情期遠離異性。

  知道孩子從哪裡來將會進一步幫助個體理解彼此之間的聯繫,而這也會相應地影響它們的行為。雄性和雌性或許都會開始對它們已經性成熟的後代的繁殖行為感興趣,也會在後代尚未成熟時努力提高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以便後代最終可以找到一個優質配偶。它們甚至會阻止性成熟的年輕子女脫離群體,以便對它們的繁殖施加更大的影響。知道有著相同的父母以後,兄弟和姐妹之間會形成比現在更加緊密和持久的關係。意識到自己的後代可能會同其他群體中的個體交配,類人猿或許會表現出更少的群體間競爭和暴力行為,因為它們理解了別的群體可能會與它們產生血親關係,而不再是普通的敵人。

  換句話說,如果類人猿理解了「性行為會產生孩子」,它們的行為將會更像人類。讓我們回到開頭提到的Koko:我並沒有看到Koko的那段視頻,但看過很多其他的。看視頻的時候我注意到,Koko會通過平板電腦上顯示的符號來練習已掌握的手勢並學習新手勢,每次屏幕上出現一個符號時,似乎她都會首先用手指點擊,無論自己能否回想並執行正確的手勢。因此,當研究人員讓她在平板電腦上選擇如何當母親的選項時,她的選擇並未表現出它理解了該問題,更不用提理解生育孩子了。

  無論表現得多麼富有激情或者慈愛,動物的性行為、社會行為和撫育行為都不需要其具有繁殖知識。相反,現代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是同繁殖知識有關的。在演化的某一環節,我們人類發展出了文化,其中充滿了同生殖、家庭和聯繫有關的理念,正是這些理念,在很多方面把我們與近親類人猿,乃至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其他生物區別開來。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