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素熒光是植物生長發出的光芒,被稱為植物光合作用的理想「探針」,在揭示植物細胞生物物理過程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可及時準確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真實工作狀態、診斷植物的亞健康狀況等,目前主要應用於植物生理生態學微觀尺度研究中。然而,衛星尺度葉綠素熒光成功觀測的意外發現,迅速引起了全球地球科學學者的極大關注與興趣,這意味著可通過全球植被熒光製圖來測量植被中所存儲的碳,對於精確把握植被生長狀態、準確了解全球碳匯分佈和進一步理解陸表植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有科學家甚至認為熒光探測是GOSAT、OCO-2等溫室氣體衛星最具創新性和革命性的觀測任務,而不是溫室氣體探測本身;著名的全球生態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Joseph A Berry也曾說:「Fluorescence is the new 『big thing』 in Earth Observation」。2015年9月,歐洲空間局(ESA)在波蘭華沙宣布熒光衛星計劃(FLEX)打敗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碳監測衛星CarbonSat,獲全額支持,正式被選為ESA第八代地球探測衛星,計劃2022年前後發射;我國預計2020年發射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衛星也搭載了專門探測葉綠素熒光的超光譜成像儀。葉綠素熒光在短短的近十年間,已然逆襲成為對地觀測領域最前沿的研究熱點。
為解決葉綠素熒光衛星反演難題,1975年,Plascyk等基於德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馮·夫琅和費發現的太陽光譜中的吸收線(即夫琅和費線),巧妙地提出了夫琅和費暗線填充法(Fraunhofer Line Discrimination, FLD),即利用太陽誘導葉綠素熒光對夫琅和費暗線的「井」填充效應,通過比對原始太陽吸收暗線的深度及經熒光填充后的吸收暗線深度,就可以實現熒光的遙感反演。因此,問題的核心就是要準確得到未被熒光填充的原始太陽暗線和被熒光填充后的太陽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