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李越
通過近零指數材料的宏觀摻雜技術,實現材料磁導率的任意調節
入選工作:Photonic Doping of Epsilon-Near-Zero Media, Science, Vol. 355, Issue 6329, pp. 1158-1062
doi: 10.1126/science.aal2672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近零指數材料的宏觀摻雜技術,實現材料磁導率的任意調節,構建了一種新的非周期結構人工電磁材料設計範式。

18 林巍
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入選工作:Origin of microbial biomineralization and magnetotaxis during the Archean, PNAS, vol. 114 no. 9, 2171–2176
doi: 10.1073/pnas.1614654114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2004年畢業於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專業,2010年獲得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9 劉暢
發現SnSe晶體空穴超乎預期的大有效質量
入選工作:Unexpected Large Hole Effective Masses in SnSe Revealed by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16401, 2017
doi:10.1103/PhysRevLett.119.116401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2011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論文,通過ARPES 發現SnSe晶體空穴超乎預期的大有效質量,揭示其高熱電性能的微觀機理。

20 劉金平
提出「相變活化電極」新思路,研製超高電壓水系超級電容器
入選工作:A Novel Phase-Transformation Activation Process towards Ni-Mn-O Nanoprism Arrays for 2.4 V Ultrahigh-Voltage Aqueous Supercapacitors, Advanced Materials 29, 2017
doi: 10.1002/adma.201703463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200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系,2009年獲得華中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獲得2016年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作為通訊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相變活化電極」的思想,可近乎100%抑制電解液中水的電氧化,將正極電位提升40%,研製出2.4 V高電壓水系超級電容器。

21 劉利民
製備新型高穩定性Pt–Pd–Au電催化劑增強ORR催化活性
入選工作:Surface evolution of a Pt-Pd-Au electrocatalyst for stable oxygen reduction, Nature Energy 2, Article number 17111 (2017)
doi: 10.1038/nenergy.2017.111
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2000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熱處理專業, 200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發表論文,製備了一種新型高穩定性Pt–Pd–Au電催化劑增強ORR催化活性。

22 劉奕群
設計創新性的用戶交互模型框架,將期望收益與付出因素重新建模
入選工作:Evaluating Web Search with a Bejeweled Player Model.
The 39th ACM SIGI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IR2017)
清華大學副長聘教授。200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受流行電子遊戲「Bejewed(中文名:寶石迷陣)」機制啟發,設計了一個創新性的用戶交互模型框架,將期望收益與付出因素重新建模,提升搜索引擎性能評價的準確性,並把現有的絕大多數評價指標納入這一框架的範疇。該論文獲得國際計算機學會(ACM)信息檢索專委會最佳學生論文獎。

23 盧海舟
開展了在外爾半金屬TaP中的相關高磁場電輸運研究
入選工作:Magnetic-tunnelling-induced Weyl node annihilation in TaP, Nature Physics 13, 979–986 (2017)
doi: 10.1038/nphys4183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高等研究所物理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Physics發表論文,開展了在外爾半金屬TaP中的相關高磁場電輸運研究。

24 陸盈盈
提出三維泡沫銅集流體/金屬鋰複合物陽極用於穩定金屬鋰電池
入選工作:3D Porous Cu Current Collector/Li-Metal Composite Anode for Stabl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Vol 27, Issue 18, 2017
doi: 10.1002/adfm.201606422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學士學位,2014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AFM上發表論文,報道了一種一步合成法,改善了一般金屬鋰的電沉積,通過三維多孔銅集流體/金屬鋰(3D Cu/Li)提高了其循環穩定性,並成功應用於Li/Li4Ti5O12電池當中。

25 駱軍委
在量子線中發現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入選工作:Rapid Transition of the Hole Rashba Effect from Strong Field Dependence to Saturation in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PRL 119, 126401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26401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在浙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RL發表論文,在量子線中發現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26 錢天
首次在固體中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態
入選工作:Observation of three-component fermions in the topological semimetal molybdenum phosphide, Nature 546, 627–631 (29 June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90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和200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首次在固體中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態,突破傳統的狄拉克、外爾、馬約拉納費米子分類。

27 秦成峰
發現寨卡病毒關鍵毒力突變位點,揭示大流行期間小頭症出現原因
入選工作: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al microcephaly. Science, Vol. 358, Issue 6365, pp. 933-936,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120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10年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學位。英國牛頓高級學者,國家優青。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 eLife等發表論文,發現寨卡病毒關鍵神經毒力位點突變,揭示大流行期間小頭症出現原因;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Immunity, Cell Stem Cell, Cell Res等發表論文,建立寨卡病毒體系統研究體系,發現系列抗寨卡病毒候選藥物。

28 邱春印
首創聲子晶體的谷輸運,實現無障礙傳輸
入選工作: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 valley transport of sound in sonic crystals, Nature Physics, 2017
doi: 10.1038/nphys3999
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教授。200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0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ture Physics發表論文,首次在經典波體系探討並實現「谷電子學」的對應。

29 史大林
發現因大氣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
入選工作:The complex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rominent N2-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Science, 27 Apr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l2981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201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以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新氮」貢獻者——束毛藻(Trichodesmium)為對象,通過系統性的實驗室機理探究和海上現場實驗,發現因大氣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且該負效應隨著海水中鐵濃度的下降而加劇。

30 孫衍剛
發現癢覺傳導通路中的關鍵節點
入選工作:A central neural circuit for itch sensation, Science, Vol. 357, Issue 6352,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4918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獲北京大學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理學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發現癢覺傳導通路中的關鍵節點。

31 譚斌
證明基於有機催化實現形式上的芳烴C-H的不對稱官能化是可行的
入選工作: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arylation of indoles enabled by azo groups,Nature Chemistry 10, 2017
doi:10.1038/nchem.2866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1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論文,證明基於有機催化實現形式上的芳烴C-H的不對稱官能化是可行的,打破了之前芳烴C-H官能化必須金屬參與的傳統觀念。

32 唐江
發展了穩定無毒的新型硒化銻薄膜太陽能電池
入選工作:Stable 6%-efficient Sb2Se3solar cells with a ZnO buffer layer. Nature Energy, 2017, 2, 17046.
doi: 10.1038/nenergy.2017.46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2003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10年博士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2年青年千人計劃和2013年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上發文報道利用噴塗ZnO緩衝層構建無毒穩定的新型硒化銻薄膜太陽能電池;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文報道低工作電壓、低檢測限、高靈敏度的銫銀鉍溴 (Cs2AgBiBr6) 單晶X射線探測器。

33 田懷玉
揭示氣候與環境變化對動物源性傳染病的調節機制
入選工作:Interannual cycles of Hantaan virus outbreaks at the human–animal interface in Central China are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PNAS 114, 2017
doi: 10.1073/pnas.1701777114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講師。201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揭示氣候與環境變化對動物源性傳染病的調節機制。

34 王浩華
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入選工作:10-Qubit Entanglement and Parallel Logic Operations with a Superconducting Circuit, PRL119, 180511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80511
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199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2006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35 王秀傑
揭示長非編碼RNA參與的由osa-iR160負調節的水稻生殖發育過程
入選工作:A long noncoding RNA involved in ric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osa-iR160, Science Bulletin 62: 470-475, 2017
doi: 10.1016/j.scib.2017.03.013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南開大學生物學專業學士學位,2004年獲洛克菲勒大學生物信息學專業博士學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發表論文,揭示了osa-etm160在水稻中的作用,並指出具有eTM的lncRNAs在特定發育階段對miRNAs的影響。

36 王仲平
實現了分子間的信號傳輸並成功構築了分子邏輯運算及分子摩托的原型器件
入選工作:Conformation-based signal transfer and processing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 10.1038/nnano.2017.179
南昌大學博士。2016年於南昌大學獲得微納米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論文,以分子在固體表面的吸附取向為信號載體,實現了分子間的信號傳輸並成功構築了分子邏輯運算及分子摩托的原型器件。

37 吳戈
製備超納雙相結構鑄就近理想強度超強鎂合金
入選工作:Dual-phase nanostructuring as a route to high-strength magnesium alloys, Nature 545, 2017
doi: 10.1038/nature21691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2015年6月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11月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製備出近理想強度的超納雙相結構超強鎂合金。

38 肖雲峰
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
入選工作:Chaos-assisted broadband momentum transformation in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Science, Vol. 358, Issue 6361, pp. 344-347,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o0763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2002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士和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 PNAS, PRL, AM等期刊發表論文,在混沌光學微腔及生化感測等領域多次實現突破性進展。

39 邢立達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入選工作: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16.10.00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2016年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Current Biology發表論文,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40 嚴鋼
利用網路控制原理,從線蟲神經網路圖譜預測了與運動功能相關的神經元
入選工作:Network control principles predict neuron function in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onnectome, Nature 550, 519–523 (2017)
doi: 10.1038/nature24056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青年千人。2005和2010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分別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利用網路控制原理成功預測了與線蟲運動功能相關的神經元,並得到實驗證實。該研究成果為探索神經環路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