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7,那些閃耀中國的科技新銳,群星燦爛!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29 0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29 06:55   引力波/生命科學/操作系統

  

  2017年,註定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我們有幸第一次耳聰目明,聽到、看到遠古時空雙中子星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漣漪,被人類理性思維的深刻所震撼;也目睹一個叫阿爾法元的計算機,研習圍棋從零到一,徹底顛覆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渺小。

  2017年的中國學術,也波瀾壯闊。既有墨子號衛星領跑國際量子通訊的喜悅,也有天使粒子首次被發現所帶來的期許。在這一片熱鬧和喧囂的背後,有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學者,在各自的領域默默開拓、前行,構築了中國學術圈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知社學術圈聯合諸多合作單位,隆重推出2017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評選。其主旨,在於宣傳中國一大批傑出的青年學者,展示其亮麗的科研成果,推動科研成果的普及與轉化,並激勵廣大青年學者學生前行。

  

  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評選活動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熱烈的反響。作為體制外的、不需要自己準備申報材料的民間科技獎項,2016年的獲獎者,就有8人榮獲2017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並有多人榮獲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和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其影響力、公信力和專業性,可見一斑。

  2017年的初選,得到社會各界熱烈支持,共收到數百份提名。經專家遴選,產生60名2017中國新銳科技人物如下,作為最終候選人,在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期間向社會各界開放投票。新銳科技論壇暨頒獎典禮和招待酒會,將於2017年12月17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

  

  敬請投票,選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銳。候選人與獲獎者,都將獲得知社專門定製的精美獎章及獎金。我們也將舉辦後續活動,幫助獲獎者及候選人對接各種資源和公眾。

  我們鄭重申明:本活動透明、公益、免費,任何網路水軍拉票行為,均與主辦方無關。候選人如受到任何水軍騷擾,請與知社學術圈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採取反制措施,確保學術圈的一片凈土。

  候選人及其入選工作介紹

  

  01 陳雨

  提出納米催化醫學的新概念和新策略實現腫瘤高效、安全治療

  入選工作:Tumor-selective catalytic nanomedicine by nanocatalyst delive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0424-8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2007年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2年獲得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學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no上發表系列論文,提出納米催化醫學的新概念和新策略,實現腫瘤微環境響應或外場激發下的腫瘤高效、安全催化治療。

  

  02 程功

  揭示寨卡病毒感染暴發機制

  入選工作: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545, 482–486 (25 May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65

  清華大學研究員。200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8年獲得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該研究發現,由於病毒位點發生突變,導致亞洲系寨卡病毒感染埃及伊蚊的能力增強。

  

  03 程雅芳

  首次揭示華北地區重霾污染硫酸鹽迅速生成的化學機制

  入選工作:Reactive nitrogen chemistry in aerosol water as a source of sulfate during haze events in China, Science Advances, Vol. 2, no.12, e1601530

  doi: 10.1126/sciadv.1601530

  暨南大學教授。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07年獲得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我國華北地區(北京)重霾污染期間大氣顆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NO2)與二氧化硫(SO2)的化學反應是硫酸鹽迅速生成的化學機制。

  

  04 范錫龍

  提出利用強引力透鏡化的引力波-電磁波系統研究引力波速度和哈勃常數的新方法;提出引力波-伽馬暴聯合觀測研究的新方法。

  入選工作:Probing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Short Gamma-Ray Bursts with Gravitational Waves, PRL 119, 181102 (2017)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81102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副教授,2004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2012年獲得義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作為第一作者,在PRL發表論文1篇;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PRL發表論文1篇; 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1篇論文,為引力波探測做出重要貢獻。提出利用強引力透鏡化的引力波-電磁波系統研究引力波速度和哈勃常數的新方法;提出引力波-伽馬暴聯合觀測研究的新方法。

  

  05 馮曉娟

  探究鐵介導下土壤碳對高寒濕地水位下降的反應

  入選工作:Iron-mediated soil carbon response to water-table decline in an alpine wetl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Article number 15972 (2017)

  doi: 10.1038/ncomms15972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獲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提出以濕地土壤亞鐵氧化過程為核心的「鐵門」機制。該機制可能緩解由濕地土壤氧氣含量升高而造成的碳釋放,為解釋和預測濕地乾旱過程中的土壤碳動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

  

  06 耿雷

  揭示氣候變化時期大氣中臭氧等氧化因子變化的奧秘

  入選工作:Isotopic evidence of multiple controls on atmospheric oxidants over climate transitions, Nature 546, 133–136,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4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2006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系,2012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化學系。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文章,利用格陵蘭島深冰芯揭示了冰期、間冰期以及氣候快速變化時期大氣臭氧等氧化因子的變化趨勢及原因,為全面理解大氣氧化能力的變化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

  

  07 洪家旺

  發現在高溫下二氧化釩中存在異常的低電子熱導現象

  入選工作:Anomalously low electronic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metallic vanadium dioxide, Science 355,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g0410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教授。200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工程力學系,2010年獲得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發現在高溫下二氧化釩中存在異常的低電子熱導現象,為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奇材料中熱輸運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

  

  08 胡清揚

  通過發現新的鐵氧化物的超氧化反應形成FeOz,揭示揮發性元素在地球內部的循環過程

  入選工作:Dehydrogenation of goethite in Earth's deep lower mantle. PNAS 114,1498-1501.2017

  doi: 10.1073/pnas.1620644114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年獲北京交通大學光學系學士,2014年12月獲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與卡耐基地球物理實驗室聯合培養計算材料系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PNAS, JACS和Natl. Sci. Rev.發表論文,構建了一套新的地幔含水礦物參與的揮發性元素循環機制。

  

  09 黃明欣

  提出"高位錯密度調控"的新金屬材料強塑性機理

  入選工作:High dislocation density-induced large ductility in deformed and partitioned steels, Science 357, 1029-1032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n0177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2008年獲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及項目負責人,在Science發表論文。提出"高位錯密度調控"的新金屬材料強塑性機理,使鋼鐵材料的力學性能獲得巨大提升,達到前所未有的2.2GPa屈服強度和16%的均勻延伸率。

  

  10 黃小青

  展示了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在基礎研究和催化領域中的優勢及重要性

  入選工作:Biaxially Strained PtPb/Pt Core/Shell Nanoplate Boosts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 Science, 16 Dec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h6133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2005年6月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現在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1年獲得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展示了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在基礎研究和催化領域中的優勢及重要性,從理論上指導了如何通過應力調控Pt-O鍵強度,有效地解決了模型催化中電化學界面的瓶頸問題。

  

  11 金賢敏

  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水下量子通信

  入選工作:Towards Quantum Communication in Free-Space Seawater, Optics Express 17, 19795, 2017

  doi: 10.1364/OE.25.019795

  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2003年畢業於安慶師範大學物理系,2008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Optics Express發表論文,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水下量子通信。

  

  12 李繼喜

  闡明了細胞炎性壞死過程中GSDMD蛋白自抑制的結構基礎與分子機制

  入選工作:Structure insight of GSDMD reveals the basis of GSDMD autoinhibition in cell pyroptosis. PNAS, vol. 114 no. 40, 2017

  doi: 10.1073/pnas.1708194114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0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6年獲得復旦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闡明了細胞炎性壞死過程中GSDMD蛋白自抑制的結構基礎與分子機制。

  

  13 李軍

  採用精確理論計算揭示複雜反應體系的「過渡態光譜」特徵

  入選工作: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exit channel of the F + CH3OH→HF + CH3O reaction observed using transition-state spectroscopy, Nature Chemistry, 2017, 9, 950-955

  doi: 10.1038/nchem.2804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200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學院,2011年獲得四川大學化工學院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在全維高精度勢能面上採用量子動力學研究多原子反應的過渡態區域的詳細動力學特徵如束縛態和Feshbach共振。

  

  14 李隆球

  發明能夠在複雜環境中精準導航的智能微納機器人

  入選工作:Autonomous Collision-Free Navigation of Microvehicles in Complex and Dynamic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ACS Nano, 2017, 11 (9), pp 9268–9275

  doi: 10.1021/acsnano.7b04525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0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ACS Nano發表論文,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微納結構操作,發明了一種能夠在複雜環境中精準導航的智能微納機器人。

  

  15 李琦

  發現延遲滿足而非冒險與青少年網游成癮有關

  入選工作: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is linked to delay discounting but not probability discount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80, March 2018, Pages 59-66

  doi: 10.1016/j.chb.2017.10.01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2011年畢業於中科院心理所,獲理學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發表論文。研究表明,衝動決策、衝動人格可能是網路遊戲障礙青少年的核心認知和人格特徵,為網路遊戲障礙提供潛在的行為學標記。

  

  16 李鐵風

  報道基於介電高彈體的一種高性能軟體仿生機器魚

  入選工作:Fast-moving soft electronic fish, Science Advances 3, 2017

  doi: 10.1126/sciadv.1602045

  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副教授。200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2012年獲得浙江大學固體力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兼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報道基於介電高彈體的一種高性能軟體仿生機器魚。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29 09:02 | 只看該作者
 17 李越

  通過近零指數材料的宏觀摻雜技術,實現材料磁導率的任意調節

  入選工作:Photonic Doping of Epsilon-Near-Zero Media, Science, Vol. 355, Issue 6329, pp. 1158-1062

  doi: 10.1126/science.aal2672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近零指數材料的宏觀摻雜技術,實現材料磁導率的任意調節,構建了一種新的非周期結構人工電磁材料設計範式。

  

  18 林巍

  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入選工作:Origin of microbial biomineralization and magnetotaxis during the Archean, PNAS, vol. 114 no. 9, 2171–2176

  doi: 10.1073/pnas.1614654114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2004年畢業於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科學專業,2010年獲得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9 劉暢

  發現SnSe晶體空穴超乎預期的大有效質量

  入選工作:Unexpected Large Hole Effective Masses in SnSe Revealed by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16401, 2017

  doi:10.1103/PhysRevLett.119.116401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2011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論文,通過ARPES 發現SnSe晶體空穴超乎預期的大有效質量,揭示其高熱電性能的微觀機理。

  

  20 劉金平

  提出「相變活化電極」新思路,研製超高電壓水系超級電容器

  入選工作:A Novel Phase-Transformation Activation Process towards Ni-Mn-O Nanoprism Arrays for 2.4 V Ultrahigh-Voltage Aqueous Supercapacitors, Advanced Materials 29, 2017

  doi: 10.1002/adma.201703463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200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系,2009年獲得華中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獲得2016年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作為通訊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發表論文,提出了一種「相變活化電極」的思想,可近乎100%抑制電解液中水的電氧化,將正極電位提升40%,研製出2.4 V高電壓水系超級電容器。

  

  21 劉利民

  製備新型高穩定性Pt–Pd–Au電催化劑增強ORR催化活性

  入選工作:Surface evolution of a Pt-Pd-Au electrocatalyst for stable oxygen reduction, Nature Energy 2, Article number 17111 (2017)

  doi: 10.1038/nenergy.2017.111

  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2000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熱處理專業, 200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發表論文,製備了一種新型高穩定性Pt–Pd–Au電催化劑增強ORR催化活性。

  

  22 劉奕群

  設計創新性的用戶交互模型框架,將期望收益與付出因素重新建模

  入選工作:Evaluating Web Search with a Bejeweled Player Model.

  The 39th ACM SIGI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IR2017)

  清華大學副長聘教授。200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受流行電子遊戲「Bejewed(中文名:寶石迷陣)」機制啟發,設計了一個創新性的用戶交互模型框架,將期望收益與付出因素重新建模,提升搜索引擎性能評價的準確性,並把現有的絕大多數評價指標納入這一框架的範疇。該論文獲得國際計算機學會(ACM)信息檢索專委會最佳學生論文獎。

  

  23 盧海舟

  開展了在外爾半金屬TaP中的相關高磁場電輸運研究

  入選工作:Magnetic-tunnelling-induced Weyl node annihilation in TaP, Nature Physics 13, 979–986 (2017)

  doi: 10.1038/nphys4183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2007年獲得清華大學高等研究所物理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Physics發表論文,開展了在外爾半金屬TaP中的相關高磁場電輸運研究。

  

  24 陸盈盈

  提出三維泡沫銅集流體/金屬鋰複合物陽極用於穩定金屬鋰電池

  入選工作:3D Porous Cu Current Collector/Li-Metal Composite Anode for Stabl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Vol 27, Issue 18, 2017

  doi: 10.1002/adfm.201606422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學士學位,2014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AFM上發表論文,報道了一種一步合成法,改善了一般金屬鋰的電沉積,通過三維多孔銅集流體/金屬鋰(3D Cu/Li)提高了其循環穩定性,並成功應用於Li/Li4Ti5O12電池當中。

  

  25 駱軍委

  在量子線中發現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入選工作:Rapid Transition of the Hole Rashba Effect from Strong Field Dependence to Saturation in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PRL 119, 126401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26401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2000年在浙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RL發表論文,在量子線中發現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26 錢天

  首次在固體中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態

  入選工作:Observation of three-component fermions in the topological semimetal molybdenum phosphide, Nature 546, 627–631 (29 June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90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和200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和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首次在固體中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態,突破傳統的狄拉克、外爾、馬約拉納費米子分類。

  

  27 秦成峰

  發現寨卡病毒關鍵毒力突變位點,揭示大流行期間小頭症出現原因

  入選工作: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al microcephaly. Science, Vol. 358, Issue 6365, pp. 933-936,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120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10年獲得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學位。英國牛頓高級學者,國家優青。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 eLife等發表論文,發現寨卡病毒關鍵神經毒力位點突變,揭示大流行期間小頭症出現原因;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Immunity, Cell Stem Cell, Cell Res等發表論文,建立寨卡病毒體系統研究體系,發現系列抗寨卡病毒候選藥物。

  

  28 邱春印

  首創聲子晶體的谷輸運,實現無障礙傳輸

  入選工作: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 valley transport of sound in sonic crystals, Nature Physics, 2017

  doi: 10.1038/nphys3999

  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教授。200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0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ture Physics發表論文,首次在經典波體系探討並實現「谷電子學」的對應。

  

  29 史大林

  發現因大氣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

  入選工作:The complex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rominent N2-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Science, 27 Apr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l2981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201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以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新氮」貢獻者——束毛藻(Trichodesmium)為對象,通過系統性的實驗室機理探究和海上現場實驗,發現因大氣CO2上升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抑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且該負效應隨著海水中鐵濃度的下降而加劇。

  

  30 孫衍剛

  發現癢覺傳導通路中的關鍵節點

  入選工作:A central neural circuit for itch sensation, Science, Vol. 357, Issue 6352,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4918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獲北京大學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理學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發現癢覺傳導通路中的關鍵節點。

  

  31 譚斌

  證明基於有機催化實現形式上的芳烴C-H的不對稱官能化是可行的

  入選工作: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arylation of indoles enabled by azo groups,Nature Chemistry 10, 2017

  doi:10.1038/nchem.2866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2001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論文,證明基於有機催化實現形式上的芳烴C-H的不對稱官能化是可行的,打破了之前芳烴C-H官能化必須金屬參與的傳統觀念。

  

  32 唐江

  發展了穩定無毒的新型硒化銻薄膜太陽能電池

  入選工作:Stable 6%-efficient Sb2Se3solar cells with a ZnO buffer layer. Nature Energy, 2017, 2, 17046.

  doi: 10.1038/nenergy.2017.46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2003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10年博士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2年青年千人計劃和2013年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上發文報道利用噴塗ZnO緩衝層構建無毒穩定的新型硒化銻薄膜太陽能電池;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文報道低工作電壓、低檢測限、高靈敏度的銫銀鉍溴 (Cs2AgBiBr6) 單晶X射線探測器。

  

  33 田懷玉

  揭示氣候與環境變化對動物源性傳染病的調節機制

  入選工作:Interannual cycles of Hantaan virus outbreaks at the human–animal interface in Central China are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PNAS 114, 2017

  doi: 10.1073/pnas.1701777114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講師。201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揭示氣候與環境變化對動物源性傳染病的調節機制。

  

  34 王浩華

  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入選工作:10-Qubit Entanglement and Parallel Logic Operations with a Superconducting Circuit, PRL119, 180511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180511

  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199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2006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論文,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35 王秀傑

  揭示長非編碼RNA參與的由osa-iR160負調節的水稻生殖發育過程

  入選工作:A long noncoding RNA involved in ric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osa-iR160, Science Bulletin 62: 470-475, 2017

  doi: 10.1016/j.scib.2017.03.013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南開大學生物學專業學士學位,2004年獲洛克菲勒大學生物信息學專業博士學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發表論文,揭示了osa-etm160在水稻中的作用,並指出具有eTM的lncRNAs在特定發育階段對miRNAs的影響。

  

  36 王仲平

  實現了分子間的信號傳輸並成功構築了分子邏輯運算及分子摩托的原型器件

  入選工作:Conformation-based signal transfer and processing at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 10.1038/nnano.2017.179

  南昌大學博士。2016年於南昌大學獲得微納米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論文,以分子在固體表面的吸附取向為信號載體,實現了分子間的信號傳輸並成功構築了分子邏輯運算及分子摩托的原型器件。

  

  37 吳戈

  製備超納雙相結構鑄就近理想強度超強鎂合金

  入選工作:Dual-phase nanostructuring as a route to high-strength magnesium alloys, Nature 545, 2017

  doi: 10.1038/nature21691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及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2015年6月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11月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製備出近理想強度的超納雙相結構超強鎂合金。

  

  38 肖雲峰

  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

  入選工作:Chaos-assisted broadband momentum transformation in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Science, Vol. 358, Issue 6361, pp. 344-347,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o0763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2002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士和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 PNAS, PRL, AM等期刊發表論文,在混沌光學微腔及生化感測等領域多次實現突破性進展。

  

  39 邢立達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入選工作: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16.10.00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2016年獲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Current Biology發表論文,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40 嚴鋼

  利用網路控制原理,從線蟲神經網路圖譜預測了與運動功能相關的神經元

  入選工作:Network control principles predict neuron function in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onnectome, Nature 550, 519–523 (2017)

  doi: 10.1038/nature24056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青年千人。2005和2010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分別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利用網路控制原理成功預測了與線蟲運動功能相關的神經元,並得到實驗證實。該研究成果為探索神經環路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手段。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3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29 09:05 | 只看該作者
         

  41 楊旭東

  研發出一種無溶劑、非真空的新沉積方案用於甲基銨鹵化鉛鈣鈦礦薄膜

  入選工作:A solvent- and vacuum-free route to large-area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modules, Nature 550, 92–9, 2017

  doi: 10.1038/nature23877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別研究員。1999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物理系,2005年獲得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研發出一種無溶劑、非真空的新沉積方案用於甲基銨鹵化鉛鈣鈦礦薄膜。新方法可以在低溫環境中進行,有利於大面積鈣鈦礦裝置的製造。

  

  42 伊成器

  用相對論微波理論解釋球狀閃電的形成機理

  入選工作: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 Mol. Cell, 2017

  doi: 10.1016/j.molcel.2017.10.019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201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 Stem Cell、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論文,開發了一系列原創性的表觀基因組檢測新技術,並拓展了表觀轉錄組學的新方向。

  

  43 游雨蒙

  發現了一類具有優異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材料

  入選工作:An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 with large piezoelectric response, Science, 21 Jul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i8535

  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電子信息與工程專業,2010年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與應用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系統的研究,創新性的發現了一類具有優異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材料。

  

  44 於浦

  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實現對氧離子和氫離子的雙重調控

  入選工作:Electric-field control of tri-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with a selective dual-ion switch, Nature 546, 124 (2017)

  doi: 10.1038/nature22389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201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通過離子液體調控,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實現對氧離子和氫離子的雙重調控,改變材料的光、電和磁等性質,該工作不僅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在電致色變及電調控磁等應用方面具有重大潛力。

  

  45 喻志陽

  首次指出普通晶界可以存在有序超結構

  入選工作:Segregation-induced ordered superstructures at general grain boundaries in a nickel-bismuth alloy, Science, Vol. 358, Issue 6359,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8256

  廈門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2006年清華大學材料系本科畢業,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突破傳統物理冶金界對普通晶界結構的認知,首次指出普通晶界可以存在有序超結構。

  

  46 張弛

  開創摩擦電子學新領域,突破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用化技術瓶頸

  入選工作:Universal power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Nano Energy 37, 2017

  doi: 10.1016/j.nanoen.2017.05.027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2004年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2009年獲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Nano Energy發表封面文章,突破了摩擦電管理與實用化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利用人體和環境中的微機械能,為小型移動電子和無線感測器提供可持續電源。

  

  47 張健

  設計結腸癌轉移靶標APC-Asef蛋白相互作用的首個藥物先導化合物MAIT-203

  入選工作:Peptidomimetic inhibitors of APC-Asef interaction block colorectal cancer migration. Nat Chem Biol., 2017 Sep; 13(9): 994-1001

  doi: 10.1038/nchembio.2442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藥學院,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藥學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論文,設計發現結腸癌轉移靶標APC-Asef蛋白相互作用的首個藥物先導化合物。

  

  48 張傑鵬

  報道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設計、合成、氣體吸附和相關機理

  入選工作:Controlling guest conformation for efficient purification of butadiene, Science, 16 Jun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232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200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應用化學專業,2005年獲得中山大學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發表論文,報道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設計、合成、氣體吸附和相關機理。

  

  49 張立軍

  理論設計無鉛雙鈣鈦礦類鹵化物

  入選工作:Design of Lead-free 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s for Solar Cells via Cation-transmutation, JACS 139, 2630-2638

  doi: 10.1021/jacs.6b09645

  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0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2008年獲吉林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論文,基於材料基因的思想,利用自主研發的JUMP2材料設計軟體包,從理論上設計了一系列無鉛雙鈣鈦礦類鹵化物材料,為實現無毒鈣鈦礦光電器件指引了新方向,部分設計材料已被實驗合成印證並應用於光電器件。

  

  50 張曉升

  採用鉛筆在紙上「畫」出高性能納米摩擦發電機,推動微能源採集技術實用化

  入選工作:Penciling a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on paper for autonomous power MEMS applications, Nano Energy 33, 2017, pp 393-401

  doi: 10.1016/j.nanoen.2017.01.053

  電子科技大學特聘教授。2007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獲得北京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作為第一作者,在Nano Energy發表論文,提出一種超低成本微能源製造技術,採用鉛筆在紙上「畫」出高性能納米摩擦發電機,並成功實現液滴定向輸運自供能微系統,推動了微能源採集技術的實用化和功能化。

  

  51 張志勇

  實現了柵長為5納米的碳納米管CMOS晶體管

  入選工作:Scaling carbon nanotube complementary transistors to 5-nm gate lengths, Science 355, 271-276,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j1628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199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電子系,2006年獲得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博士。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實現了柵長為5納米的碳納米管CMOS晶體管,將晶體管性能提升至由測不準原理決定的理論極限。

  

  52 趙一新

  實現常溫下穩定化全無機CsPbI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入選工作:Bication lead iodide 2D perovskite component to stabilize inorganic α-CsPbI3perovskite phase for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s, Science Advances,Vol. 3, e1700841

  doi: 10.1126/sciadv.1700841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長聘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0年獲得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作為唯一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通過採用(110)晶面取向的雙氨基2D鈣鈦礦在室溫下成功穩定化全無機CsPbI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並獲得當前基於CsPbI3材料的太陽能電池的最高光電轉化效率。

  

  53 趙遠錦

  引領膠體光子晶體材料的生物醫學應用

  入選工作:Bio-inspired Self-healing Structural Color Hydrogel, PNAS, 2017, 114, 5900-5905

  doi: 10.1073/pnas.1703616114

  東南大學研究員。200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1年獲得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工學博士學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作為通訊作者,在PNAS發表論文,引領膠體光子晶體材料的生物醫學應用。

  

  54 周斌

  揭示(干)細胞在器官發育與組織再生過程中的起源或命運

  入選工作:Enhancing the precision of genetic lineage tracing using dual recombinases. Nature Medicine, 2017

  doi: 10.1038/nm.4437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0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2006年獲得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內科學博士學位。近一年來,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Medicine、J Clin Invest、Nat Commun、Cell Res學術期刊上發表5篇研究論文,採用細胞示蹤技術揭示特定細胞在器官發育與組織再生中的起源或命運。

  

  55 周亮

  利用低結晶度氧化鐵納米顆粒提升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入選工作:Low-crystalline iron oxide hydroxide nanoparticle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2017

  doi: 10.1038/ncomms14264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榮譽副教授。200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2011 年獲得復旦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 ,製備出低結晶度氧化鐵納米顆粒極大地提升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56 周偉傑

  可通過誘導內源肝臟幹細胞減緩肝纖維化進程,並治療肝纖維化

  入選工作:HGF/R-spondin1 rescues liver dysfunction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Lgr5+ liver stem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175

  doi: 10.1038/s41467-017-01341-6

  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200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生物技術專業,2011年獲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生化細胞所博士學位。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發現利用蛋白分子HGF與Rspo1聯合注射可通過誘導小鼠內源Lgr5陽性的肝臟幹細胞,減緩肝纖維化進程,並對已形成的肝纖維化有治療作用。同時,在臨床病人肝纖維化樣本中也發現並分離了Lgr5表達陽性的肝臟幹細胞。

  

  57 周向鋒

  創造出了穩定的氦鈉化合物

  入選工作:A stable compound of helium and sodium at high pressure, Nature Chemistry 9, 440–445 (2017)

  doi: 10.1038/nchem.2716

  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2001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物理系,2009年獲得南京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hemistry發表論文,創造出了穩定的氦鈉化合物,這撼動了現代化學的基本認知。

  

  58 周艷

  發現磁斯格明子的形成機制及電流驅動新奇物理效應

  入選工作:Skyrmion dynamics in a frustrated ferromagnetic film and current-induced helicity locking-unlocking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717 (2017)

  doi: 10.1038/s41467-017-01785-w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教授。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空間物理專業,2009年獲得瑞典皇家工學院微電子與材料物理系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在磁阻挫系統里發現磁斯格明子的形成機制及電流驅動新奇物理效應。

  

  59 朱書

  研究腸道免疫和微生態互作的分子機制

  入選工作:Nlrp9b recognizesand restricts rotavirus infect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296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0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專業,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論文,通過研究腸道免疫和微生態互作的分子機制,為腸道相關疾病比如感染,炎症,腫瘤提供新的治療靶點。

  

  60 朱智涵

  利用渦旋光子的亞光速傳播特性直接證實了量子波函數的物理實在性

  入選工作:Quantum twisted double-slits experiments: confirming wavefunctions' physical reality. Science Bulletin, 2017, 62, 1185-1192.

  doi: 10.1016/j.scib.2017.08.024

  哈爾濱理工大學特任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發表論文,利用渦旋光子的亞光速傳播特性直接證實了量子波函數的物理實在性。

  敬請投票,選出您心中的十大新銳。候選人與獲獎者,都將獲得知社專門定製的精美獎章。獲獎者也將獲得中國硅酸鹽學會提供的獎金。我們也將舉辦後續活動,幫助獲獎者及候選人對接各種資源和公眾。

  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期間向社會各界開放投票。評選在知社網站同步進行,更多信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以獲取,或訪問http://conf.scholarset.com/risingstar/vote

  新銳科技論壇暨頒獎典禮和招待酒會,將於2017年12月17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敬請關註:http://conf.scholarset.com/risingstar/vote

  指導與發起單位

  

  戰略合作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