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天皇的祖宗真是泰伯後裔?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26 0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萬景路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  發布時間:2011/03/10 16:03:52
       
日本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三本七平(1921~1991)在其《何為日本人》一書中,開篇分析繩文人的來源時就說,日本有人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江南(揚子江入海口附近),並且認為天皇的先祖就是「吳國的泰伯」。其實,自古以來,在日本持此論者就不乏其人,當然,持反論者也大有人在。

說起泰伯,乃周太王之子,文王姬昌他大爺是也。據說太王當年看好孫兒「昌」,於是,就欲傳位於泰伯三弟昌父季歷,以便將來姬昌能順利接班。泰伯看出了老父的心思,就與二弟仲雍避禍逃奔荊蠻(今江浙一帶)之地,然後紋身斷髮,以示不可用。三弟季歷果立為王,繼后,姬昌也順利踐文王位。而避居荊蠻的泰伯則自號「句吳」,因其廣修仁德,澤被荊蠻之民,土著義之,歸附者甚眾,於是,擁泰伯為主,自此,「吳太伯」之名正式亮相古今。

而說到泰伯與日本的關係,據傳,在東漢末期至魏晉時代,不斷有操著滿口吳音的倭人來中華上邦朝貢,並在中國皇帝面前自詡「泰伯之後」。唐人編修的《翰苑》中引用已經失傳的《魏略》一書記載,日本「其俗,男子皆鯨面紋身,聞其舊語,自謂泰伯之後」。《晉書·倭人傳》中則有「男子無大小,悉鯨面紋身,自謂泰伯之後」之類記載。宋人金履祥在《通鑒前編·吳亡條》中說:今,日本又云為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說到吳人泛日,似乎大體有兩種,一說為戰國吳越國亡時,吳越人避戰禍泛海至日。一說為三國時,吳地人為避戰禍入海逃至日本。為證其實,認為日人屬中華分支的研究者們,舉出古時日本與吳人共有鯨面、紋身、斷髮以及漁獵飲食等諸方面的習俗為證,除此,日人被稱為倭人,而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對吳越地區的人亦稱其為倭人。凡此種種,皆為中日同宗之佐證。由此,我們看出,說中國吳越人中有日本人之祖先,這事兒有點靠譜,而說泰伯是天皇先祖,因無泰伯登陸日本的強力佐證,則貌似日人一廂情願的意淫,頗有扯大旗作虎皮之嫌。

其實,關於日本是泰伯之後的記載,在日本史書中也是屢見不鮮。日本南北朝時,僧人岩圓月在其《日本記》中就有「國常立尊為吳太伯之後」的記述。江戶時期漢學家林羅山父子執筆的《本朝通全鑒》里亦發現了「大和民族是吳太伯之後裔」的記載。甚至在日本曾有傳說,中國戰國時期越國敗於楚國后,越人逃至日本九州地區,而九州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國就是中國越人後裔建立起來的。此外,日本的稻作文化來源於中國長江中下游的吳越地區,這也已是日中學者的共識。而日本的和服,就是由吳地的紡織、縫衣工匠傳到日本逐漸演化而成,至今日本和服尤稱吳服,足證此論不虛。除此,日本認為日本人乃吳越泰伯之後的學者們,更是從古時日本經濟、社會、禮儀、遊藝等諸方面都與中國江南地區似極來支持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雖然如此,但持反論的日本人也大有人在,如主持編撰《大日本史》的源光國明,他不僅不承認吳人與日人的關係,甚至於連女王卑彌呼的存在此君都持否定態度。還有本居宣長等輩,亦都是主要的持反論者。可這些人包括今天的日本保皇派,就是不敢掘天皇家祖墳,生怕一旦挖出來個泰伯或徐福擬或朝鮮半島李承晚的十八輩兒祖宗,那就徹底歇菜了。不過,日本人也自打嘴巴,1928年與德國爭我山東半島時就曾叫囂:「我們從大陸上來,現在還向大陸上去」云云。看來,承不承認自己有個外國祖宗,好像也需要與時俱進的思維。

看日本史料說泰伯,卻也發現了趣事兒,如果說天皇的祖宗真是泰伯後裔,那也就是姬氏後裔了,而據本人查證,本人家族亦是姬姓後裔。實在親戚呀,真該好好處。呵呵!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4: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