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寫日記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7-11-27 1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記,就是每日生活的記錄。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不受拘束,可以任意揮灑,所以成為文學類型中一種很重要的載體。不管在東方或者西方,出現的時間都是比較早的。在西方,據說日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紀事歷。這種「紀事歷」是記載行星和天體運行的曆書。它成為農耕和游牧民族對季節的變化的預測重要依據來源。

當然早期的日記也記載宗教慶典等公眾事務,不像今天專門記載自私人事件。到了公元紀年開始,西方日記開始有了現代日記的特點,譬如每日生活經驗和個人內心的表達。文藝復興以後,日記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尤其佩皮斯的日記更是成為西方日記中的經典。

佩皮斯生活在十七世紀,他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英國現代海軍的奠基人。他留下一百多萬字的厚厚日記,其中對宗教的虔誠,情感的抒發和對世界敏銳的認知能力,構成了這部日記最為有趣的組合。佩皮斯的日記當時用密碼縮寫而成,一直到一八二五年才被解讀出來,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版了未刪減的版本。

除了被人津津樂道的《佩皮斯日記》,還有一本日記也被後人高度關注,它就是《安妮日記》。它的作者是荷蘭猶太女孩兒安妮·弗蘭克。這部日記在一九四七年,用荷蘭文以《密室》的名字出版。之後又被譯成英文,以《安妮的日記》出版。《安妮的日記》記載了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間安妮與家人和幾位朋友,為了躲避納粹法西斯對於猶太人的迫害,藏身在阿姆斯特丹一間工廠倉庫中的密室里種種生活。當時,外面有四處屠殺猶太人的納粹,以及隨時可能被發現而陷入死亡的危險,裡面則是必須要忍受八個人在狹窄空間里擔驚受怕的煎熬。這種非人的生活,卻並沒有摧毀這個可愛的少女內心對生活的熱愛與夢想。她以幽默和嫻熟的筆調描繪著看到的一切。可惜安妮並未等到納粹法西斯的覆滅,就在二戰勝利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四四年,被人告密,遭到了納粹的抓捕,最後遇難於集中營。安妮去世時,只有十五歲。二戰結束后,她的日記被世界多個國家翻譯成本國文字,流傳於世。

  外國日記的歷史綿長,中國的日記,也很悠久。現在所能夠看到的商周時期依照干支記日錄事的甲骨卜辭,應該是「日記」體例的最早記載。雖然裡面的內容充斥著占卜,但依舊不妨礙它成為日記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有《禁中起居注》,雖然是按照月份成冊,編年體例,但是實際上還是「逐日記載」的日記體。此外,《唐書·藝文志》記載唐偕有《日錄》一卷。《宋史·藝文志》載錄唐朝天佑二年《日曆》一卷。可見在甲骨卜辭影響下的官修史書中,無論對人事、物象,均有按照日紀事的體例。官修史書的日記體從南北朝以後,逐漸被用於個人的著述或者紀事。譬如南朝時期宗懍的《荊夢歲時記》,多在具體日期下記錄風俗習慣。根據唐朝的馮贄在《記事珠》中記載「於授幼年讀書,數珍珠以記,日則一遍」,則已有現代日記體例的模樣。

到了宋代,日記則已經廣為流行。不僅作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有了很大發展。南宋時,學者周煇曾經在《清波雜誌》中寫道:「元祐諸人,皆有日記」,由此可知,宋朝的學者文人對於撰寫日記,已經形成一種風氣。而且大多集中在旅行途中的記錄。歐陽修被貶到夷陵,就寫了一本《於役志》,記錄沿途的所見所聞,以及交遊。當然,也不是所有日記都記錄旅途見聞,也有記載生活的。譬如黃庭堅被蔡京所陷害,貶到宜州,就寫了《宜州乙酉家乘》,凡是親戚朋友、飲食起居,無一不寫,是一部了解他晚年時期的重要書籍。甚至後來陸遊、李日華、葉廷琯等人一再引用其中的內容。

  北宋亡國后,「趙家」跑到江南,建立起南宋。疆土更加縮小,金兵不停襲擾,朝廷無力應對,只能求和。百姓和官員對於現狀極其不滿和憤怒,周必大的日記《親征錄》將這段時間情況都給予詳細記錄。南宋除了周必大的《親征錄》,還有樓鑰的《北行日記》,陸遊的《入蜀記》,范成大的《吳船錄》,這些都是當時比較重要的日記。元朝建立后,到現在還存於世間的日記非常少見。似乎只有郭畀的《雲山日記》。這本日記記錄了他在元朝至大元年八月到次年十月,在鎮江、杭州見到的人物,以及對當地名勝、僧寺、街道、市場、園林的記載,是一部珍貴的地方史料。

明朝建立后,國家穩定,各種類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日記也多了起來。其中有的記載親歷的戰況,譬如有張瑄、袁彬、龔立本等。有的記載日常遊歷的,譬如徐宏祖、馬元調、黃宗羲等日記。也有記載朝政典故的,譬如有文震孟等日記。這些名目繁多的日記,對於研究明朝的歷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來源。尤其是公安派中的三袁之一,袁中道的《游居柿錄》,將十餘年的鑒賞書畫時看到的人情世故,以及奇聞異事都進行了記錄,文字雋永淡泊,後世不僅能從日記中增加對當時社會了解,文字上也能受益頗多。

  除了袁中道,談遷的《北游錄》也是當時明朝末年日記的佼佼者。談遷這個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浙江人,從小家貧,學習異常刻苦。明亡后,開始專註明史,據稱「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寫下厚厚的《國榷》,署名「江左遺民」,寄託自己對前朝的哀思。他在一六五三年到一六五六年遊覽北京期間,寫下《北游錄》。這本日記記錄了北京的氣候、地理、景觀、以及百姓生活狀況。

到了清朝和民國,日記已經非常繁盛。上到朝廷的高官,下到普通文化人,都有撰寫日記的習慣。譬如王士禎、林則徐、翁同龢、吳汝綸、張謇、魯迅、周作人等等都有日記留下。他們的日記文字風格各異,但是對於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予以記錄。後世翻看的過程中,不僅從中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也感受到了大時代的變化。魯迅甚至還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從日記的歷史發展沿革看出來,日記看似記載小事件,但是卻包含有大內容,佛教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歷史、大時代、大變化、無一不從最小處展現,見微知著,關照日記,其實也在關照世界。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沙發
duorou 發表於 2017-11-28 11:11 | 只看該作者
從日記的歷史發展沿革看出來,日記看似記載小事件,但是卻包含有大內容,佛教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歷史、大時代、大變化、無一不從最小處展現,見微知著,關照日記,其實也在關照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0 17: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