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月革命百周年回顧:革命內部的政治蛀蟲與赫魯曉夫現象的代表性

[複製鏈接]

125

主題

269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4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ccessful 發表於 2017-11-20 0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月革命百周年回顧:革命內部的政治蛀蟲與赫魯曉夫現象的代表性

作者: 老田(沈.園.金.茶) [2299905:15252], 04:37:27 11/10/2017:
- 論劍談棋 豪傑盡聚 -  - http://***/



十月革命百周年回顧:革命內部的政治蛀蟲與赫魯曉夫現象的代表性
老田
李大釗說十月革命是「庶民的勝利」,因此,今天中國由上等人把持的機構諸如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社,都秉持「勿議」態度去選擇遺忘,藉此與庶民的勝利劃清了界限。為此,我等草民就需要來認真地回顧一下了,在新華社的上等人認為李鴻章很重要的今天,我們也應該來說說十月革命的重要性。 ... - "http://***"
遺忘十月革命的各項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列寧,這不是一個新形象,而是歷史久遠的特殊狀況。1959年毛澤東鑒於赫魯曉夫的表現,就作詩說過「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此種特殊狀況的傳遞鏈條。 ... - "http://***"
一、赫魯曉夫現象的代表性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間強調主要矛盾對事物性質的規定性,還強調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中間主要方面的作用,如果用師生關係來轉喻人們的思想發生過程的話,老師提出重大問題讓學生不斷地訪問這個問題和不間斷地尋求答案,則可以看作是思想史進程中間的主要方面起作用的方式。 ... - "http://***"
在毛澤東思考革命終究會被背叛這一重大問題並不懈怠地求索答案過程中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的和平演變思路和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是作為提出思考題的權威老師,而毛澤東則是那個孜孜不倦地尋求答案的認真學生。杜勒斯期待社會主義世界內部的變化,而赫魯曉夫則是那個杜勒斯所期待的變化趨勢的最權威代表人,這兩個人促使毛澤東不得不起而思考:如何避免中國革命被背叛? ... - "http://***"
    1959年「毛主席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赫魯曉夫訪美。這首打油詩是這樣的:
    西海如今出聖人,塗脂抹粉上豪門。
    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
    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
    列寧火焰成灰燼,人類從此入大同。
這首打油詩是主席的警衛員1959年12月杭州會議時給田家英看,田家英轉告我的,沒有廣為流傳,當然也沒有公開發表,寫作的時間大概是在毛主席同赫魯曉夫會談后不久。」【吳冷西《十年論戰》第四章第五節】
毛澤東並不把赫魯曉夫看作是一個孤立的個人,而是視為一種有代表性的現象,反應的是蘇聯社會變革到了一定程度和階段上肯定會出現的那個代表人物。由此,就聯想到中國黨是否存在著同樣的演化趨勢,是否會在社會狀況演化的相通階段上出現同樣的代表性人物。 ... - "http://***"
陳晉研究毛澤東詩詞有一個發現,自從1959年10月《讀報詩》寫作之後:「毛澤東覺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掉進了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重重包圍之中,由此產生一種急迫的『突圍』心態。其晚年之作的四類作品,擁有一條共同的理路,都是毛澤東以深沉的命運感和強烈的鬥爭意志,播撒在『突圍』心路上枝藤般的思緒和情感。」【陳晉:「『突圍』心路——毛澤東晚年詩詞辨析」,《黨的文獻》2003年第3期。】 ... - "http://***"
蘇聯和中國的革命都非常強大,戰勝了一切外部顛覆勢力,挫敗了一切敵對階級的反對,但是,革命的內部將會如何演化,就成為革命的精神遺產是否能夠代代相傳的關鍵。如同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間所言: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要守護革命的精神遺產,內在的結構變化才是最值得關注的方向,而赫魯曉夫的種種表現恰好就是一種內在變化的代表。 ... - "http://***"
毛澤東這樣一種突圍心態,體現為對內因變化趨勢的不樂觀判斷,在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上表述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這段話1969年被寫入九大政治報告,冠名為「黨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整個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這個路線的基點,含有極端的制度不自信和道路不自信,擔憂社會中間負能量大於正能量,基本制度受到顛覆性的威脅。而赫魯曉夫則是社會主義制度中間,最先成長起來的負能量代表性人物,成為制度無法自信的典型代表,為此,毛澤東才從他身上看到了革命后社會的根本性問題所在。 ... - "http://***"
二、革命第二天的內在問題
革命的精神遺產終究會被背叛,人民經由革命流血而獲得的政治經濟權益,終究會喪失在統治階級再形成過程之後,這已經為蘇聯東歐的歷史演化所證實。在這樣的過程中間,赫魯曉夫有著無可替代的認識論價值,所以,回顧十月革命及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不應該遺忘赫魯曉夫,他本人與革命家一樣是內在於革命陣營本身的,如果說列寧和蘇聯人民的努力是革命的正能量的話,顯然,赫魯曉夫及其同道也一樣是革命本身的內在機構成分,不過這一部分是革命的負能量。 ... - "http://***"
中國革命的深度,遠超十月革命,這體現在中國的革命者不得不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去完成民眾動員和革命力量的集結過程,為此,中國的革命者——主要是毛澤東——不得不帶著高度的自覺去尋求各種缺乏暴力優勢條件下的群眾力量動員路徑,並更加謹慎地使用得之不易的弱勢力量。在這個過程中間,毛澤東在階級鬥爭之外,發現了革命隊伍內部的路線鬥爭問題——如何勉強革命的組織者放棄常規的權力和利益訴求,去最大化地實現與民眾的緊密結合。 ... - "http://***"
中國革命內部的負能量,與蘇聯一樣存在,但是,由於革命的深度直接觸及到常規的權力和利益份額問題,就更早出現了,共產黨內部1929年就出現了第一次非毛化運動,毛澤東在紅四軍七大上落選前委書記,就是這一非毛化的成果。在常規管理中間,官員們的權力和利益大於毛澤東所堅持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這之間的差額,可以根據後來的歷史演變命名為「鄧記權益增量」——只要是恢復了常規管理的各項規則,官員們手上的權力和利益有一個可觀的增幅。中國革命內部的負能量,在一開始就出現了圍繞著是否對官員授予鄧記權益增量的不同政見,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長期站在官場多數的對立面上。 ... - "http://***"
在蘇聯革命者內部,也一樣存在著相關問題,列寧對於蘇維埃的欣賞以及對於官僚制的憎惡,是同一個問題的呈現,但是,由於蘇聯革命快速勝利,革命動員過程未曾在強敵壓迫下深入展開,這一問題呈現並不充分,按照毛澤東的看法,蘇聯革命未曾進行過普遍的組織和動員民眾的工作,而是較多地依賴政府政策與法令的作用,土改就是沒有組織群眾的鬥爭而是直接由政府沒收土地進行分配的,毛澤東把這個稱之為恩賜方法和右傾觀點。在蘇聯革命過程中間,沒有進行過組織和動員群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這是革命的路徑不一樣導致革命深度的差別。 ... - "http://***"
在革命后社會中間,與中國相比,蘇聯「缺政治」是一個顯著的特點,斯大林在企業和社會管理中間說過「幹部決定一切/技術決定一切」這樣的話,原因在於未能在革命過程中間,就利用外敵的壓迫態勢,逼迫幹部捨棄對於「鄧記權益增量」的執著去學會深入群眾,完成真正的群眾路線的建設過程。第一個選擇的不同,導致後續選擇的先決條件就會不一樣,這是典型的「路徑依賴」,在毛澤東看來斯大林還是革命者,他的缺點是未加反思地忽視了群眾和政治。 ... - "http://***"
而赫魯曉夫則相反,他是革命隊伍內部的精明商人,時刻注意挖掘各種機會去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為此目標,一切原則都是可以犧牲的。這也算是一個路徑依賴,赫魯曉夫通過苟且方式邊緣化了馬林科夫,在這個過程中間的精明就是:通過更多地滿足官場對於權益增量的渴求去建立自身的代表性,這也是路徑依賴:苟且獲得最高權的結果,是需要以更多的苟且手段去維護。 ... - "http://***"
三、赫魯曉夫現象的社會學基礎
在毛澤東看來,赫魯曉夫現象的出現,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例,而是一種有著社會學淵源的現象,如果不是赫魯曉夫肯定還會有別人,體現出他身上代表的修正主義。赫魯曉夫的出現,是革命內部的政治蛀蟲的行動,他們一切從特權階層的需要出發,去更加穩固特權擴張的需要。為此目標,分析問題的方法或者看世界的圖式,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會被歪曲用於粉飾特權存在和擴張的一切,而不是用於分析勞動大眾的生產和生存條件,據以揭示社會矛盾和人民解放的潛能所在: ... - "http://***"
「赫魯曉夫完全沒有辯證法,只有形而上學。社會原因,是他們那裡的生產關係、社會制度停頓的時間太長,多年來已經形成一個高薪階層,農村中出現了富裕農民。因此必然有反映這種社會基礎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就是這些人的意識形態。」「蘇聯的社會科學不大講辯證法,斯大林的後期,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就沒有多大發展。赫魯曉夫上台以後走下坡路,滑到修正主義那邊去了。」(《毛澤東讀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 ... - "http://***"
修正主義的第一個顯著特點,首先是意識形態的,把馬克思主義對於經濟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揭示,對勞動者解放條件的剖析,轉化為一種粉飾之術,用於遮蔽特權階層的種種發展。
特權階層的存在方式,對於勞動者是一個顯著的損害。而且,公有制社會的一個特點,極大地減少了市場社會的匿名性,損害大眾的往往是具體個人的權力或者權威,同時也是具體的官員或者制度,相比較市場社會而言,公有制社會的特點是矛盾和衝突更為具體和明晰,因此,可批判性也就相應地增強了。在公有制社會中間,損害多數人政治和經濟體驗的權力,更少匿名性的保護,這就使得公有制社會中間特權擴張,永遠有一個如何進行有效遮蔽與粉飾的重任。為此一目標,馬克思和列寧這些光輝閃閃的名字,要重新服務於這樣的迫切需要。就這樣,特權階層在公有制社會內部的擴張及其遭遇的各種難題,將會最大化損害特權階層對於勞動者的管理權威,不僅以其異化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體驗損害民眾的感受,還將要以瞎說去降低意識形態的統合能力或者說服力。 ... - "http://***"
為了掩護特權階層及其作為矛盾焦點的地位,在對於制度和政策的解釋方面,往往需要極大地推廣各種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圖式(形而上學)去理解和解說制度,就成為修正主義的最愛;反過來,用發展/聯繫和批判的觀點(辯證法)去界定製度和政策,就往往會成為「反革命」或者「人民公敵」——因為這往往會直接地質疑到特權階層據以維護自己的意識形態掩體。 ... - "http://***"
依據特權階層的形而上學掩體,社會主義最後會成為這樣一組孤零零的符號意象:公有制企業/某個具體的當權派團體/任意解說的一套意識形態說辭,對普通人許諾未來而不是現在的好日子,現在勞動者卻需要為著未來的好日子接受高度異化且日益發展的特權階層的管制甚或欺凌,這樣的社會主義實在,對於勞動大眾的吸引力不可能不逐日降低。 ... - "http://***"
特權階層與民眾的矛盾始終是存在的,遮蔽矛盾或者粉飾特權,就迫切需要一種策略:把民眾的壞體驗說成是某個特定的官員的個人責任,以此去欺瞞民眾並苟且獲取暫時的撫慰。有了赫魯曉夫,特權階層的擴張就有了較好的憑藉,一切社會矛盾都不再成為需要直接面對的難題,而被解說為某個具體個人的破壞——例如赫魯曉夫最著名的偉大創造就是在秘密報告中間把蘇聯政治異化的一切表現都蓋在斯大林頭上,就這樣蘇聯官場與社會的矛盾和衝突關係——各種壓迫性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也就取消進行變革的必要,特權階層現在無非是尋找一種新的特權擴張路徑就可以了。形而上學就這樣,可以長期地服務於官場特權擴張的需要,只是周期性地尋找一個具體的頂缸人,就一切OK了。 ... - "http://***"
在赫魯曉夫之後的蘇聯,無論官場改革家,還是民眾自己,都無需去認識公有制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關係異化的起源和結構,也不需要去思考如何革新壓迫性的政治經濟關係及其可行的路徑,政治的演化或者異化都遮蔽在視野之外。就這樣,我們看到幾十年來,蘇聯的改革不斷,但始終著眼於特權階層的需要——如何擴大管理權的壟斷性及其對勞動者的強迫性,試圖以此逼迫勞動者多幹活以提高效率,這樣的改革措施和觀察問題的方法,始終不針對特權階層本身的異化趨勢,老是想要在勞動者日益憎惡的特權階層手裡增加其強迫能力,把特權階層的強迫能力視為增進效率的唯一法寶,這不可能不逐步喪失動力和前進的空間。 ... - "http://***"
四、公有制社會的封建化命題
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蘇聯相比,有著兩個方面的巨大落差,第一落差是革命道路的不同所帶來的,蘇聯沒有經歷過較為徹底的普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洗滌,新國家的經濟基礎內部就缺乏這一部分精神和制度遺產,也就缺乏對於鄧記權益增量的批判或者肯定方面的政策論爭,這是第一落差,體現為毛澤東評論斯大林思想中間的「缺政治」——沒有通過積極的幹部和群眾互動所形成的毛式公共領域。 ... - "http://***"
與第一落差緊密相關,蘇聯較為強調幹部的權力和技術對於生產過程的作用,赫魯曉夫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推行各種向官員群體放權讓利的政策,更大限度地實現壟斷管理權並強化分配手段的激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把權力對於勞動者的強製作為視為效率的第一源泉。對照中國的歷史經驗,這個努力方向一經確立,就自動地開啟了「封建化擴張」趨勢。在中國的歷史經驗中間,獲得自主擴張空間的中間層最後一定會走到對上架空皇權並損害最低水平公共性要求,對下敲剝民眾使其難於維持簡單再生產條件,結果使得每一個王朝都陷入最後的崩潰。而苟且獲得最高權的赫魯曉夫,在確立和支持封建化擴張方面,有著極大的自覺和需要,這助長了中間層對上損害政權公共性,對下損害勞動者的政治體驗,使得蘇聯的經濟運行過程處在一個勞動者主動性日益下滑的趨勢之上。 ... - "http://***"
中國古代的皇權政治中間,每一個苟且獲取最高權的選手,總是會找到放縱中間層擴張的聰明策略,結果在短期內就能夠組建強大的篡權同盟,實現奪取最高權的目標,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在長期內坐視中間層的野蠻擴張,以此加速王朝的潰滅。赫魯曉夫邊緣化馬林科夫后,妖魔化了斯大林,目標和手法都是一樣的。熟諳中國歷史的毛澤東,在內部多次講話中間反覆提到蘇聯的馬林科夫沒有站住的教訓,並試圖在黨內進行不同的安排,目的就在於避免「篡權同盟」的機會主義策略及其嚴重後果,馬林科夫本身不存在重要性,但是篡權同盟的機會主義策略選擇是切實需要避免的惡果。 ... - "http://***"
赫魯曉夫的「解凍」或者改革,首選策略或者改革出口一樣是對中間層——當權派——放權讓利,同時還搭配了意識形態宣傳的整體跟進——為當權派的權力壟斷進行辯護。在蘇聯最終形成這樣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強化管理權的壟斷性和強制性,導致勞動者的主動性下降,針對勞動者日益下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需要更多的管理強制性和壟斷性,結果又給勞動者帶來更多的異化體驗和主動性下滑,就這樣,蘇聯的基礎性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乃至於意識形態診斷,都出現了向下的聯動趨勢——權力越來越被看作是效率的唯一源泉和進步動力,勞動者反而成了各種官方媒體宣傳的負面障礙物的淵藪。這是第二落差,中蘇論戰的緣起就在於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已經著手公有制社會的「封建化擴張」了,與此相對應,對外投降和對內鎮壓的政治選擇已經逐步地進入政策選項了。 ... - "http://***"
最後,馬克思主義作為明示的意識形態合法化資源,在蘇聯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用於粉飾權力和當權派的正面作用,從不用於解剖和分析壓迫性的政治經濟關係的再造過程,徹底喪失了作為勞動者解放理論的應有地位。在經濟敘述中間,馬克思曾經表達過對於生產力的重視,被徹底歪曲,由此,對於效率/投資/技術裝備的重視就被格外突出出來,勞動者逐步地下降為勞動工具地位並總是需要各種強制性的管理手段去作用於其身,這樣,自稱的蘇聯馬克思的經濟學內容就收斂於唯生產力論和勞動者工具論的某種結合,結果是在公有制外殼還存在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著手構建「死勞動統治活勞動」的積累機制了。蘇聯社會性質的演化,首先體現為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再現方式,這其實就是修正主義的命名起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