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FT中文網:特朗普真能被彈劾嗎?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11-16 0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T中文網

  特朗普的醜聞讓各方熱烈探討總統提前下台的可能,但學者卡斯•森斯坦的《彈劾:公民指南》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

  

  收藏

  更新於2017年11月14日 07:12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蓮•邰蒂

  在出版業,把握良機能帶來巨大收益。問問美國法律學者和多產作者卡斯•森斯坦(Cass Sunstein)就明白了。前段時間,他決定寫一部有關美國的彈劾的巨著。他的《彈劾:公民指南》(Impeachment: A Citizen』s Guide)恰巧在圍繞著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醜聞加劇的那一天出版。

  具體而言,幾周前,正在調查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關聯的聯邦調查局(FBI)前局長羅伯特•米勒(Robert Mueller)起訴了特朗普競選團隊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包括特朗普前競選經理、遊說人士保羅•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

  更多密封起訴書現在就躺在法院大樓之中,起訴對象是哪些人不得而知。因此,特朗普的反對者正在熱切地討論那個「i」開頭的詞(指彈劾(impeachment)——譯者注);「Predict It」等政治博彩網站估測特朗普提前下台的幾率為38%。

  這個數字很驚人。但民主黨陣營別高興得太早——他們應該先看看森斯坦的書。森斯坦並沒有說這本書是在評論特朗普——書中甚至沒有提到這位總統的名字。但這本書的確解釋了彈劾這個概念的歷史淵源,並列出了在哪些情況下可能將彈劾原則付諸實施。

  森斯坦解釋道,彈劾這個概念最初是為了解決一個矛盾。在18世紀末期,美國國父們希望建立強大和統一的領導;然而,他們也希望預防他們在英國國王統治下經歷過的那種暴政。為了解決這個終極難題,他們賦予總統相當大的權力,但又規定如果有證據表明總統犯下「重罪和輕罪」,總統可以(且應該)被免職。

  然而,國父們並沒有特別清楚地定義「重罪和輕罪」。如果你想把這個詞寫入法律,你將面臨著在詮釋《聖經》這個問題上困擾基督教的那種思想之爭,即:是應該按照憲法的字面含義來理解它、原原本本地把18世紀的條文應用到21世紀的生活之中,還是應該把憲法當做一份「活的文件」、需要適應現代世界作出相應調整?毫不奇怪,對於這個問題,現代法律學者無法形成統一的觀點。已故的大法官瑟古德•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是「活文件」一派。去年去世的最高法院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生前一直認為,只有從字面上理解憲法,它才能發揮作用。

  特朗普

  特朗普會栽在憲法修正案上嗎?

  斯蒂芬斯:美國共和黨高層討論提供撤換總統另類選擇的憲法第25修正案,本身就反映出該黨對特朗普的擔憂。

  

  當然,有些情況非常明確:正如森斯坦解釋的,美國總統不能「僅僅」因為逃稅、推行普遍不受歡迎的政策、牽涉性醜聞或者發動戰爭而受到彈劾。相反,如果犯下嚴重的叛國罪、收受賄賂或者利用安全機構詆毀對手並掩藏證據,他們可以受到彈劾。森斯坦寫道:「從憲法的角度看,試圖動用中情局(CIA)來阻止總統競選委員會的不當行為被披露,無疑是一種輕罪。」后一點尤為重要,因為正是這種「輕罪」導致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水門事件后被彈劾。但關鍵是,犯罪並不足以證明彈劾的正當性——而且並非所有可以引發彈劾的行為都是非法的。

  然而,正如森斯坦所言,這仍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在這裡,一項行為是否足以導致彈劾並不完全清楚。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彈劾原則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它實施起來如此困難,以至於不會被廣泛使用——但其涵蓋的範圍又足夠廣,因此可以起到威懾作用。森斯坦指出:「如果我們——也就是人民——想的話,我們可以把一位總統轟下台,但這個過程要費盡艱難險阻。」

  這個「灰色地帶」的問題在於,彈劾如何運用有可能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這造成了兩大危險。一是,「極端的黨派鬥爭、虛假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各種行為偏誤的結合」將引發對總統的不正當彈劾。二是,對政黨的忠誠導致憲法條文被完全無視,國會拒絕對總統的正當彈劾。正如森斯坦所言,「歷史表明,共和黨極不情願放棄共和黨總統,而民主黨也不例外。除非這個國家幾乎一致反對這位總統,否則說服國會基本上不可能。」

  那麼就特朗普而言,情況如何?目前沒有人知道。米勒迄今沒有拿出任何證明總統有不當行為的證據,或許永遠也拿不出;與此同時,特朗普的許多支持者堅信,整個事件只是由黨派鬥爭驅動的假新聞。但如果不當行為的證據真的出現了,民主黨幾乎肯定會設法啟動彈劾。不管怎樣,局勢很可能會變得難看,會恰恰被森斯坦所擔心的那種黨派鬥爭所主導。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冷靜的頭腦來保衛美國共和國:謝天謝地,我們有了這本書和書中列出的有用的彈劾適用場景清單。

37

主題

241

帖子

57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5
沙發
風在吼 發表於 2017-11-16 06:46 | 只看該作者
美國總統不能「僅僅」因為逃稅、推行普遍不受歡迎的政策、牽涉性醜聞或者發動戰爭而受到彈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3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17 11:56 | 只看該作者
  彈劾特朗普,談何容易

  作者 舊金山特約記者 王山

  播放日期 22-05-2017 更改時間 22-05-2017 發表時間 13:10

  

  據哈佛大學肯尼迪公共行政學院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特朗普上任四個月來,媒體說他壞話與說他好話的比例是八比二,不過那只是說而不是做。近來,在華府政治圈,颳起了一陣彈劾特朗普的旋風,這就不僅是說而且要行動了。一個經過美國選民投票選出的總統,想彈劾就彈劾得了嗎?說說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

  這股旋風是在特朗普4月9日宣布解除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James Comey)的職務后颳起的。媒體確認解職的理由是科米拒絕按照特朗普的要求向特朗普效忠,堅持要調查俄國干預美國總統大選與特朗普競選團隊「通俄」事件。民主黨眾議員格林(Al Green)17日首先提議起訴和彈劾特朗普,他認為特朗普凌駕於司法之上。格林的提議甚至得到個別共和黨議員的響應,共和黨籍眾議員阿馬什(Justin Amash)說,如果關於特朗普施壓科米的報道是真的,那就有理由彈劾。司法部在壓力下,17日任命前聯調局長穆勒(Robert Mueller),作為通俄調查的特別檢察官。

  在特朗普之前,曾有三位美國總統遭彈劾: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由於在南方重建上採取妥協立場,與國會共和黨議員意見不合被彈劾,彈劾案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差未能成功。第37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遭彈劾,在國會表決之前,尼克松宣布辭職;還有第42任總統比爾·柯林頓因與萊溫斯基的緋聞遭彈劾,但在民主黨議員保駕下僥倖逃脫。第四位就是特朗普了,目前只是有人提議,並沒有進入彈劾程序。

  美國的民調機構「公共政策調查」(Public Policy Polling)從5月12日開始以692人為對象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調查,根據5月16日公布的結果,48%的受訪者支持彈劾特朗普,41%受訪者反對彈劾,11%的受訪者不表示立場。這項民調也顯示,特朗普的共和黨支持者未見鬆動,仍然支持他。也就是說,沒有共和黨的支持,彈劾根本進入不了任何程序。

  彈劾須由國會進行,共和黨控制了國會參眾兩院。國會彈劾特朗普,要過三關:先由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彈劾案,然後彈劾案交眾議院全院通過,最後由參議院對總統的罪行負責審訊。

  首先,眾議院要通過彈劾案,不大可能。眾院共435席,共和黨佔238席,比民主黨的193席多45席,如果共和黨不支持彈劾,彈劾就不可能成為事實。唯一的希望是,民主黨在2018年的中期選舉中奪得眾議院控制權,但眾議院中期選舉的連任率向來很高,去年連任率就達到97%,民主黨要在2018年奪回控制權,不容易。

  其次,參議院要將特朗普定罪,更難,因為參議院必需67票才能將總統定罪。民主黨在參院是少數,只有48票,要達到67票,則要有19名共和黨議員跨黨支持,這看來也不可能。

  總而言之,國會要彈劾特朗普,必須得到共和黨同意,但共和黨對彈劾沒有興趣,除非特別檢察官查出特朗普有通俄的重大違法證據,否則共和黨不可能改變態度。

  整個的彈劾案是由俄國干預美國總統大選而起。俄國想干預美國總統大選應是事實,中國又何嘗不想干預呢?但能否干預又是另一回事,很難想象特朗普為了勝選去要求俄國干預,而他是因為俄國的干預而勝選。當前美國的主要對手應該不是俄國而是中國,蘇聯、東歐集團解體,冷戰結束二十多年了,俄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主化,但美國政界仍將俄國視為敵手,這場彈劾特朗普旋風,說到底是要阻止特朗普與俄國改善關係。美國有成熟的民主制度,但此制度下卻有一幫目光短淺、昧於事實的議員,不然就無法解釋這些議員為什麼要做彈劾特朗普這件毫無意義、並且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1: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