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人」姬十三:從「科學超男」到創業者的蛻變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12 09: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11 19:46果殼

  

  姬十三,本名嵇曉華,40歲。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創辦人。他希望科學流行起來,倡導將人們頭腦中的知識交易、變現。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文|新京報記者王翀鵬程 實習生周小琪

  編輯|滑旋 校對|陸愛英

  ►本文約4186字,閱讀全文約需8分鍾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至今記得那個「最慘」的時刻。

  那是2012年年底。還有一個星期就要發工資了,可沒錢,發不出來。快過年了,他不忍告訴大家工資要推遲。幸好,一筆商務匯款及時到賬,解了燃眉之急。

  姬十三意識到,必須找到一種可持續的營利機制。

  從2008年創辦純公益的科學松鼠會開始,姬十三就把推動科學傳播的大眾化作為宗旨。讓科技變得有意思,是實現這個宗旨的途徑之一。即便商業化運作的「果殼」時期,他也由著性子做各種好玩的嘗試,在賺錢的問題上沒什麼感覺。

  但那次危機后,姬十三開始轉型。2013年開始,果殼加大了科技營銷團隊,當年就實現了公司盈利。2016年5月,他和團隊孵化的付費語音問答項目「分答」上線。僅42天,分答便獲得1.67億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元璟資本、紅杉資本、邏輯思維和王思聰。

  一名在網上與他相識多年的網友給他留言:「你變了,你越來越像一個商人了。」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科學也能賺錢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2007年,姬十三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專業博士畢業。當大多數同學到國外繼續科研之路時,他卻放棄了外企白領的工作,離開生活了30年的南方,成為一名北漂。就像一條登上大陸的魚。

  此前,他靠著寫科普文掙來的稿費,已經養活了自己3年,是個相對成熟的科普作者。當時,中國會寫、肯寫這類文章的人很少。常見的年輕作者只有20人左右。

  在北京,姬十三租了間房子繼續寫作。很快,他建立起一個圈子,將寫科普文的年輕人召集到一起。經過幾次聚會,「科學松鼠會」應運而生。

  「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姬十三說,這是松鼠會的宗旨。

  通過不斷的嘗試、摸索,松鼠會的成員們逐漸形成了幽默風趣的文風,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解釋艱深難懂的科學問題。這種獨特風格延續至今,在果殼網時變成了「科技有意思」的公司信條。

  2010年前後,中國的風險投資達到一個高峰。豆瓣、窮游、單向街書店、雕刻時光咖啡館等,一批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項目受到青睞。

  同樣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松鼠會,也獲得了投資人的關注。有人勸姬十三創業。但他和同伴們認為,松鼠會不以營利為目的。在能否將用戶定義為客戶、能否拿錢的問題上,團隊出現了爭議。考慮了半年,他們想了一個相對摺中的辦法:松鼠會仍然堅持非營利的初衷,商業化的果殼網隨之誕生。

  「果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科學這顆難啃的堅果。其實,它來自《哈姆雷特》中的台詞:「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我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2002年,全球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以此為題,著書《果殼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陷輪椅,仍可想象宇宙之無限。

  姬十三洗澡時想到了這個典故,用它來為網站命名。他想做中文版的「Discovery」,「網路是我們的果殼,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如今,果殼網坐落在北京CBD的郎園Vintage辦公區。臨街建築上,貼著「果殼」「科技有意思」幾個大字。這裡的辦公室更像一間文藝書屋。暖色燈光下,隨處散落著懶人沙發,空氣中瀰漫著咖啡的香氣,四周只有敲擊鍵盤的聲音。

  姬十三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只有一個工位。在這裡,他帶領一群科學青年創造並回答各類生活科學問題:「誰是王安石的豬隊友?」「為什麼人類混血的好看,其他動物純血的好看?」「為什麼各種顏色的螃蟹、龍蝦煮熟都是紅色的?」

  他成了網友心中的「科學超男」。

  

  姬十三小時候有兩個理想,要麼當個科學家,要麼當個作家。圖片來自網路

  科學家?作家?科學作家!

  姬十三今年40歲了。成為姬十三前的27年,他是內向文藝的的理工男嵇曉華。

  嵇曉華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島叫做本島,閉塞、狹小。看書,是他認識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那時,他家附近有個圖書館,他是閱覽室里的常客。和許多男孩一樣,嵇曉華愛看武俠小說。每晚睡覺前,都會想象自己就是小說中的英雄。他還看哲學書、科普書。《時間簡史》中,宇宙起源、黑洞理論書深深地吸引著他。他有兩個理想,長大之後,要麼當個科學家,要麼當個作家。

  或許是受到哲學、科學書籍的影響,嵇曉華從小就會問自己一些很「大」的問題: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想知道什麼學科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當時的他認為,應該是哲學或生物。但哲學和生物又是什麼?他抱著一本辭海翻來翻去,終於弄懂了這兩個詞的含義。

  高考填報志願時,嵇曉華沒忘記那兩個可以解答他疑問的學科。在哲學和生物學中,他選了後者。儘管他並不知道生物學究竟研究什麼。

  四年本科、六年碩博的日子裡,他配溶液、做實驗、整理數據;能在30秒內完整剝出小白鼠的大腦,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用電極記錄細胞放電。日復一日,實驗室幾乎承載了他所有的人際關係。他覺得每個研究者都像一顆螺絲釘,在一個狹窄的領域裡鑽得又專又深。

  他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島」上。為了走出來,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姬」與嵇同音,十三是他喜歡的數字。

  2004年,姬十三寫了一篇關於時間感知的文章,5000多字。他從網上找了一堆科學報刊的郵箱,挨個投稿,沒有迴音。直到兩個多月後,他突然收到一位主編的回復。按照對方的要求,他把稿子重寫了一遍,稿子發表在《牛頓科學雜誌》上。

  等到博士畢業,姬十三已在《南方周末》《科幻世界》等媒體刊發了很多科普文,成了科學家與作家的結合體——科學作家。每個月的稿費收入,能拿到上萬元。

  「後來開了博客,還有人給我留言,說看過我的文章。直到今天還有一些年輕人,說小時候看著我的文章長大。」姬十三說,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死理性派

  果殼網真正被人知曉是2011年。

  那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大地震。許多國人擔心,地震導致的核泄漏會污染海水。一些地區颳起「搶鹽風」。對此,姬十三帶著果殼團隊迅速做出反應,連發三篇「地震特輯」,對人們關心的問題進行科學解讀。

  比如《「生命三角」救生法不可信》一文。果殼作者分流言、來源、真相、結論等部分,對網路上廣為流傳的「生命三角」救生法進行了闢謠。作者最終得出結論:你無法預知所謂的「生命三角」在哪裡,而在「生命三角」形成之前,你可能早就先被飛來的各種雜物打傷。

  「果殼網的人,他們是死理性派,」姬十三的助理文潔說道。在她看來,理性、嚴謹、用科學的標準衡量一切,是果殼團隊的重要特質。在四層,星座性格是個不太能討論的話題,因為會有人告訴你「這不科學」。

  姬十三也是死理性派中的一員。今年「十一」前夕,姬十三預約了近視手術。醫生告訴他,手術前最好做一種固定練習:盯住一個目標,練習眼睛的收縮。否則手術時,可能帶來不便。

  「這不科學。」姬十三搖搖頭:「眼睛能不能固定住和做手術有關係嗎?手術是否成功都是醫生的問題吧?」

  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姬十三與幾個做過手術的人進行了討論。手術當天,他還要求醫生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醫生說,因為患者緊張時可能會一直眨眼,隨之而來的肌肉抖動可能碰到手術刀。姬十三馬上反駁:「這個描述有問題。這對醫生操作帶來不便。」

  與新京報記者見面時,姬十三已做完了近視手術。他摘掉了標誌性的黑框眼鏡,顯出單眼皮、高眉骨和白皙的皮膚。

  除了理性,果殼的另一個特點是幽默。2013年底,果殼與新華社國際部聯合籌劃了「玉兔號月球車」的新媒體報道。他們在微博上註冊了「月球車玉兔」賬號,以第一人稱發布了著陸過程中的多處細節。

  2014年2月,玉兔號結束月夜斷電狀態時一度出現技術故障。在其恢復工作時,官微發出「Hi,有人在嗎?」極短時間內,微博被網友轉發近11萬次,評論超過7萬,點贊近9萬。

  

  姬十三已經從不知道創業為何物的科研工作者,變成了成熟的創業者。

  創業是場實驗

  作為一家商業化的公司,果殼也得賺錢。

  創辦初期,科研出身的姬十三不懂經商之道。如何分配股權、怎麼找合伙人、如何帶領員工,他統統不懂。他依然用經營公益組織的套路管理果殼網,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得很快樂。

  最初兩年,果殼出版過數十種圖書,次次虧損。他們還嘗試了多種品牌線下活動。比如模仿美國的搞笑諾貝爾獎的,創辦了「菠蘿科學獎」;模仿TED模式,授權用戶舉辦講座,組織了「萬有青年燴」,一年組織上百場活動;還做過「第八日」項目,召集藝術家走進實驗室。可活動辦完了,錢還是沒賺到多少。

  2012年前後,風投迎來資本寒冬,果殼網也隨之出現危機。最慘的時候,連工資都差點發不出來。姬十三意識到,必須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做出一個成熟的企業。

  「MOOC學院」就是果殼網的一個成功模式。它是一個大型開放式網路課堂,在這裡可以,學習中國乃至全球的大學課程,學完還能得到認證證書。

  與其他慕課課程不同,MOOC學院和字幕組合作,為40多門國外課程製作了中文字幕。迄今為止,MOOC學院的用戶超過120萬,聚集了超過60%的MOOC中文學習者。

  此外,果殼還在文創、科技營銷領域做出嘗試。他們製作的「物種日曆」去年銷售近30萬冊;許多科技公司,也與他們建立了營銷合作關係。

  創立果殼網的7年裡,姬十三持續不斷的實驗、驗證。他常說,創業和科研相似,都是先提出假設,然後通過實驗驗證,在失敗與實驗之間切換。「這是我習慣的工作方式,我從中找到了樂趣。」

  一步步被推成了創業者

  2014年,姬十三看到了兩個知識傳播的新趨勢。一是專業人才不再束縛於某個公司,流動性加大,人們可以公開進行知識分享;二是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知識、信息進行標價和交易。

  在姬十三看來,知識付費是傳統的出版、傳媒、教育三大行業的整合革命。他決定,殺入這個上千億元規模的巨大市場。這一次,他的產品是分答。

  為了分答,姬十三和團隊邀來章子怡、汪峰、李銀河、周國平、羅振宇等明星學者助陣捧場。這些名人以答主的身份,在分答平台上回答各類問題並收費。

  姬十三還專門給王思聰發了微信:「有好玩的,來玩吧?」就這樣,流量小王子王思聰也被拉了進來。

  在分答的第一次發布會上,姬十三穿著白襯衣、黑皮鞋、深色西褲,頭髮梳得一絲不苟。過去,他的標誌性裝束是T恤衫加休閑褲。

  台上,姬十三的嘴裡不斷說出「產品」「需求」「付費」「變現」之類的辭彙。翻看他的微博、微信,裡面全是關於「分答」「在行」「果殼網」的宣傳。作為一名創業者。他比以前更願意談「錢」了。

  分答上線的6周內,獲得了超過1000萬訪問量,100多萬個付費用戶,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創造了1800萬的總訂單額。僅在發布會前一周,分答的每日付款筆數超過19萬次。

  如今的姬十三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回家后經常在沙發上倒頭大睡,醒來后就要想產品和商業模式。

  對於這種角色轉變,姬十三認為自己是被一步步推著走的。他意識到,個人理想只有在與企業理想同步實現之時,才值得尊重。「這就是當初選擇這條路必然要面對的改變啊。」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