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上的一篇報道展示了預測自殺的一項令人激動的發現。這項新研究將神經成像與機器學習結合起來,探究有自殺傾向的人的大腦是否對與生死有關的積極和消極辭彙做出不同的反應。「事實證明他們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論文合著者、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馬修·諾克說道。「我們能預測誰有自殺的想法,而且準確度之高令人震驚。我們甚至能確定出有過自殺念頭的人當中哪些嘗試過自殺行為!」
這項新研究還加入了兩項單獨的研究。此前,諾克曾使用內隱聯想測試(英文專業名為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簡稱IAT,是由格林沃爾德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是以反應時為指標,通過一種計算機化的分類任務來測量兩類詞——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繫的緊密程度,繼而對個體的內隱態度等內隱社會認知進行測量)來確定自殺風險。舉個例子,諾克將與「死亡」、「存活」相關的詞語和「像我」、「不像我」進行配對。相比對照組,有自殺傾向的人在「死亡」和「像我」被配對時其反應速度比前者快三倍。這一結果經過多次重複測試。相比其他方法如醫療評估法,內隱聯想測驗對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的預測被證明是一個預測相對較準確的方法。
與此同時,賈斯特已經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是一種新興的神經影像學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目前主要是運用在研究人及動物的腦或脊髓)來觀察人的想法。我們可以觀察到相當於想法的成像模式,賈斯特說道。他採用的這項技術被稱為神經語義學( neuro-semantics ),其所識別的不是單詞而是概念與想法。舉個例子,當看到「老人把一塊石頭扔入湖中」這一句子時,腦激活模式表明「有個人參與其中」、「運動正在發生」、「這是一個室外可視化的場景」。在獨立的研究中,賈斯特要求受試者憑幻想產生諸如生氣或嫉妒的情緒,然後觀測每個情緒所對應的可識別模式。「不同情緒具有不同的神經特徵,」賈斯特說道。「我們把這項不同的模式存入到了電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