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由iPhone X看人臉識別:科技與憂患共存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7-11-6 1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06 09:00iPhone/人臉識別/蘋果

  蘋果的面部識別技術使得用戶解鎖他們的 iPhone X,在給用戶帶來新技術體驗的同時也不經讓人憂慮:面部識別技術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嗎?

  

  將於11月3日發售的 iPhone X 旨在一系列的隱私保護措施下進行面部掃描解鎖,其數據將只會被存儲在用戶手機里而非任何其他資料庫。雖然許多品牌的設備都具備面部識別功能,但是將技術打包在一起且支持對手持電話進行三維掃描的,蘋果當屬第一。

  蘋果公司表示,通過臉部掃描解鎖手機的方式可以為 iPhone X 用戶提供更多便利與安全保障,比如,Face ID 中的「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能夠分辨出是否是照片及他欺騙性手段。

  這項技術的普及會帶來怎樣的隱患?

  儘管蘋果提供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隱私專家仍然表示對面部識別功能的擔憂,他們認為蘋果如此推廣面部識別的技術會讓整個世界範圍內對面部識別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今後,將不只是蘋果,政府的法律強制、市場營銷人員或者其他目的的人都會應用這項技術(或其他尚未收到管制的工具)來搜集用戶的隱私信息。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政策分析師 Jay Stanley 表示:

  蘋果確實已經為隱私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這並不僅僅關乎到 iPhone X。真正該擔心的是面部識別功能會不會就此不知不覺侵入人類文化,變成一項被濫用的監視技術。

  喬治敦大學的研究員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接近一半的美國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個人信息包括面部識別數據被存儲在 FBI 的資料庫里。公民自由組織對FBI提起了訴訟,稱他們使用包括了面部輪廓數據在內的「新一代」生物識別資料庫,而這個監控行為有極高的錯誤率使得無辜的人躺槍。

  Stanley 表示:

  我們不希望巡邏的警員,身上帶著含監控名單的人臉識別儀來掃描路人的身份。

  負責 2016 年面部識別資料庫研究的喬治敦大學法學院助理 Clare Garvie 表示認可蘋果公司積極負責的態度,但實際效果之類就很難說了。

  

  我覺得公眾將會對此感到不安,並且面部識別技術的普及和廣泛使用總有一天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跡」可循,比如更容易被廣告主、執法機構或其他個人追蹤。

  相應的,Garvie 的研究也表示發現執法部門的面部識別資料庫中存在很嚴重的錯誤,將無辜的人誤判為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她擔心警方可以跟蹤那些無罪但參與了示威活動的民眾。在中國,諸如上海等其他城市最近已經開始部署面部識別方面的工作,用來識別抓捕那些違反道路規則的、有無賴行為的人。

  這種大範圍的使用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問題,我們必須考慮到最壞的情況。

  根據蘋果公司發布的安全白皮書中表示,公司系統使用30,000個紅外點來創建存儲在 「secure enclave」 中的數字圖像。它表示,相較於 Touch ID 的設備解鎖率(1:50k),任意一個人能夠解鎖設備的幾率是 1:100k。

  新法戰爭的前兆?

  蘋果的 Face ID 似乎染指到警察能否要求某人解鎖設備的新法律戰爭。ACLU工作人員 Brett Max Kaufman 表示:

  Face ID 的應用在合法性方面的問題會將企業推入深淵。(在智能手機上應用指紋識別進行身份驗證是科技巨頭接觸到此類法律問題的根源所在。)

  Kaufman 在他的博文中表示,如果嫌犯被迫解鎖設備,法院將會採取憲法保障以防止不合理的搜查和自我歸罪的情況出現。

  美國法院通常裁定,由於「指紋密碼證據」,放棄密碼將會違反用戶的權利;但是當生物識別被應用時,這種情況將會變得更加棘手。

  而蘋果公司似乎料到了這種情況,所以它允許用戶兩秒按兩個鍵來要求輸入密碼,不過 Garvie 說法庭上可能更偏重 Face ID 的使用問題。不過無論這些擔心如何,蘋果似乎有廣泛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意向。

  Moor Insights & Strategy 的首席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表示:

  蘋果現在所做的是用技術和技術普及帶給人們帶來方便和舒適,如果我是蘋果用戶,我將很樂意看到蘋果為用戶所努力的一切。

  同時 Garvie 也補充表示目前對於技術的使用暫時還有任何管制規定,所以所有對面部識別技術的討論都相當有建設性 :

  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它未來或將成為每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

  *本文作者securityweek 由 Hyde777 編譯,轉載請註明來自 FreeBuf.COM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