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舟:尋找生生不息的能源 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11-2 0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1-02 08:24    搜狐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李舟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陳夢瑤)在植入式醫療器件普及的今天,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植入式設備需要持久的能源,才能給使用者安全與健康。但是,我們要去哪裡尋找生生不息的能源,來讓植入式醫療器件為人類健康持久護航?作為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入選者,李舟在植入式人工心臟、植入式心臟起搏器、植入式腦起搏器等醫療應用器件領域,卻有著讓「生命不息、能量不止」的獨門絕技。

  在醫學院學習期間,李舟的最大夢想就是憑藉精湛的醫術救死扶傷,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外科大夫。然而,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他越來越意識到,現代醫學的發展離不開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發現與創造。正是隨著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新型醫療器件被開發和研製,產生了X光機、CT、核磁、心臟起搏器、心血管支架等現代醫療設備,從而使他逐漸對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選擇研究生專業時,李舟最終選擇了到北京大學工學院從事醫療器械相關的學習和研究工作,並在2007年轉博,當時他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系系主任的王中林教授唯一一名醫學背景的學生。

  然而,跨越專業知識鴻溝的難度可想而知。「醫學專業的學生很少有自己操作過電子顯微鏡的,而對材料學的學生來說卻是最常用的表徵工具」,李舟清晰地記得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實驗室進行博士課題研究時的情景,「面向全校開放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就在辦公室樓下,日常工作時段的機時預約基本是秒殺,能搶到算是幸運的了!」

  在一次實驗中,李舟需要在一定時間裡完成很多樣品納米尺度下的對照觀察,每天都需要用6-8個小時的電鏡機時來獲得高清晰度的照片。「當時我借遍了實驗室師兄弟的機時,還曾經用過王中林老師的賬戶來預約機時,結果大家在電鏡預約界面驚奇的發現:"王老師"在晚上十二點以後使用電鏡」,李舟對這段研究生階段的趣事記憶猶新。正是這個延續了數月的研究課題,使他的電子顯微鏡操作技術有了顯著提高,而這僅僅是李舟在跨越專業領域的技術門檻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今年,正是李舟從事自供能電子醫療器件研究工作的第十年。回顧2012年,李舟在本領域中開始嶄露頭角,他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和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聯合會(IFMBE)的「青年研究者獎」。也是在那一年,在李舟的博士導師王中林院士的勸說下,李舟選擇了能夠發揮他在醫學和生物領域一技之長的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並組建團隊繼續從事自供能植入式電子醫療器件的工作。經過迅速籌建,李舟目前已建成了25人的研究團隊,研製了植入式納米發電機、自供電能源系統等,並在生物、醫學和健康領域中應用,並取得豐碩成果。

  人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李舟看來,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他用生命不息的能量支持著抽象思維的奔騰,物化為「永不枯竭」的能源。在植入式醫療器件的舞台上,李舟用他的智慧、心血和對科研的熱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帶領著團隊成員們勇於探索,早出成果,利用生生不息的體內生物能, 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

  憑藉著一股韌勁,李舟帶領的科研團隊緊接著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的科研高峰。2014年,李舟研究員和王中林院士領導的聯合攻關團隊,研製了世界上首個呼吸運動驅動的植入式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驅動了心臟起搏器原型機工作,可控制實驗動物的心臟搏動。2015年,他們通過植入式納米發電機驅動低功耗紅外激光器,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有助於進行骨修復和牙齒修復。2016年,一種可降解的植入式納米發電機問世,首次展示了一種植入式可降解電源,他們用這種可降解植入式納米發電機進行了神經修復和組織工程方面的研究。同時,植入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在體內工作的能量輸出也不斷提高,實現了無電池供能的心臟跳動信號體內到體外的自供電監測、自供電無線傳輸,並完成了自驅動心臟起搏器的大動物驗證實驗。

  「現在我們還在不斷地提高植入式納米發電機的結構,向更高的能量輸出更好的柔性和整合各種電子醫療器件的目標奮鬥。」李舟說。

  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對於李舟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他感慨道:「北京市科技新星,雖然經費不多,但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給予了我認可與肯定,同時也給我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台、合作和創新的平台。」

  多年的科研工作,使他在醫療器件應用技術上秀而有實,精緻通達,並具有一種對專業問題的特殊洞察能力。在科學研究及產業應用方面成績斐然,李舟也因此榮獲諸多榮譽。但是,他始終對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心懷感激:「通過科技新星計劃的培養,我才有機會獲得北京市科技專項科研經費的支持,也才有機會獲得後面的青年拔尖等更高層次人才計劃的支持。它是我作為青年科研人員在科研成長道路上的"第一桶金"!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04: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