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絕症青年的最後14天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7-11-1 0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7-11-1 09:02 編輯

  

  

  

  

  

  

  

  

  

  

  

  

  

  

  

  

  一個絕症青年的最後14天

  文/鄒璧宇

  10月2日的時候,周宇發朋友圈說:「老婆,一路走好!」,並配上了一張他妻子的婚紗照。周宇和他的妻子劉楊剛剛結婚不到一年,今年3月份懷上了孩子,但是5月一次莫名其妙的摔倒開始,本該幸福的生活被疾病突然改變。劉楊從突發癲癇,到持續發作、加重、後來陷入重度昏迷,隨著時間推移惡化了起來。直至8月底二度入院時,醫生的診斷為最重要的癥狀是超級難治性癲癇與病毒性腦膜炎、及併發症。

  9月19日,我在華西醫院外的重症監護室外見到周宇,他站在走廊上感嘆生活殘酷。8月的時候妻子病重時,腹中胎兒被取出,他當爸爸的願望落空,眼下,劉楊每日在病房裡重度昏迷,他卻無能為力。

  重症監護室每天的費用高達8000塊,周宇為了給妻子治病早已把家裡的車給賣了,原本他可以開車從成都雙流區的農村到鎮上上班,現在他直接搬到上班的工廠住,這樣正好每天多干點活,等去醫院的時候他才好意思開口請假,同時搬出來也能躲一躲讓他傷心的卧室。屋內保持著劉楊入院前的樣子,但是首飾等能賣點的錢的東西都變賣了。

  我問他一個月工資大概多少,他想了想,大概5、6千的樣子,干一個月的活,不夠支付劉楊一天的住院費。接著問他劉楊是否有醫保,可惜他們之前上的農村醫保,可報銷的額度並不多,樂觀估計是報銷35%。

  9月19日,我和周宇、來探訪病人的周宇公司領導、以及劉楊的父母一起聽醫生分析病情,醫生說需要家屬做好長期入院的準備,劉楊的病情治療周期並不能確定。

  劉楊的媽媽聽到治療周期長,當時就很犯愁錢的事,一天8千的費用,按照3個月的保守估計,需要72萬,辛虧後來醫生建議周宇和劉楊媽媽找雙流的公益基金幫助,解決了幾萬塊錢,把治療維持下去。無論如何,在那幾天里,他們對劉楊的康復充滿了希望。

  為了隨時照顧劉楊,劉楊媽媽把之前在醫院保潔的工作給辭掉了,她買了塑料墊晚上就睡在醫院的樓道里,她這樣堅持陪護差不多一個月了。劉楊爸爸需要工作,一個月幾千塊微薄的收入,支撐著這個家庭的日常開銷。

  周宇回到了廠里的宿舍,一個人隨意的住下了,冰箱里有些速食和火腿腸,平時湊合著對付。他的工作是操作車床的技工,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領導也酌情同意他隨時請假,去醫院,或者去跑公益基金。周宇家人也在想各種辦法幫著籌錢,他的奶奶會盡量多的把地里的菜扛去市場賣,雖說是杯水車薪。

  可是,就在兩家人準備好了長期治療的這兩天,噩耗來臨,9月21日晚上,值班醫生通知家屬,腦水腫可能抑制不住,病人情況危急。

  周宇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了醫院,找醫生詢問病情。劉楊媽媽坐在走廊的地上,抹著眼淚,她此刻是一個即將失去獨生女兒的母親,無助的在重症監護室門口低泣。

  21日晚上劉楊媽媽滴米未進,就在重症監護室門口守著。

  22日早上,醫生繼續會診后告知家屬,病人只有一線生機,情況危急,可在重症監護室繼續觀察幾天,也可以找有呼吸機的救護車送病人回家中。劉楊媽媽和爸爸在討論要不要接劉楊回家,媽媽堅持治療,爸爸則擔心已經負債纍纍的兩家最後負擔更重。

  23歲的周宇希望繼續留院觀察。

  經過了5天的治療,眼看臨近國慶,醫生建議劉楊轉院到雙流的醫院繼續治療,正好有雙流的救護車送病人到市裡,返程可以接劉楊他們去,於是家屬同意了新的方案。28日晚,劉楊被護士們推出重症監護室,劉楊爸媽小心翼翼的照顧,周宇提著隨行物品,他們離開了堅守一個多月的重症監護室。

  那是我唯一一次見劉楊,陷入深度昏迷的她沒有任何反應,有監控儀器上的生命指標顯示她的心跳,她的頭髮因治療剃掉了,氣管處做了人工氣管手術。劉楊爸媽在一旁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她在移動過程中平穩,直到上了救護車。

  周宇目送著離去的救護車,發了一會兒呆,帶著行李打車跟著去了醫院。

  劉楊4天後,也就是10月2日離世,我因為假期未能去看望他們,也不敢去想他們的樣子,對於病人或許是解脫,但是對周宇來說,生活重新開始的前提是償還欠下的醫療費用、對劉楊的父母來說,晚年失獨的巨大痛苦需要時間去消化,或許他們有勇氣嘗試試管嬰兒,但是巨額的費用也不是一個月入不到1萬元的家庭的能承擔的。此刻,他們需要大家的幫助恢復正常生活。

  

  歡迎聯繫我們

  如果您有悄悄話想告訴我們,歡迎私信@看見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過攝影的方式來講述,歡迎來稿。

  郵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見·看不見》新書已上市,講述有力的圖片故事。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