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共高層怎樣選人用人?這些細節耐人尋味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7-10-28 1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俠客島/日期: 2017-10-27

昨天我們就一份「不太好懂」的名單排序做了一些分析,雖然是技術性的,但是後台島友的反響非常熱烈。的確,十九大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是觀察分析中共政治運轉的極佳窗口。
近期還有兩篇重磅通稿具有這樣的「窗口」功效。一篇是26日的《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誕生記》,一篇是24日的《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誕生記》。
從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包括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成員、中央軍委成員、中央紀委領導機構),到中央委員會(委員204人、候補委員172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33人),構成了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共黨內的「頂層架構」。通過黨內民主選舉進入這個行列的,都是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對中國各地方各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
對於一個政黨、一套政治體制來說,選人用人是相當核心的環節。因此,通過新華社這兩篇《誕生記》,我們就可以了解很多中共政治運轉的規則和「密碼」。
標準
選人用人,首先要有個標準。綜合兩篇通稿,大致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政治家集團」。
《「兩委」誕生記》里寫,「黨中央明確提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肩負著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跟了三段描述語,但落腳點都是「應當是政治家集團」。
《中央領導機構誕生記》里則更明確地寫道,「堅持政治家集團標準,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推薦人選應具備的條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推薦人選應當是對黨忠誠、信念堅定、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合格馬克思主義政治家」。
也就是說,無論是選「兩委」成員、還是選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都是要致力於把中共黨內的領導層,建設成一個「政治家集團」。
這個政治家集團是怎樣的呢?通稿里的原話表述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選拔一批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骨幹」。
兼具這幾條的,無疑是事業需要的好乾部。能夠進入「兩委」、中央領導機構考察視野的人選,無疑也都是中共黨內的政治精英。而在他們走上更高的領導位置,為黨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之前,還需要「過三關」——政治關、廉潔關、能力關。

過關
排在首位第一關,「政治標準」。政治上「不過關」的,「一票否決」。文中說得明白:「不能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一票否決;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態度曖昧甚至心懷不滿、另搞一套的,一票否決;骨頭不硬、見風使舵、愛惜羽毛、當所謂』開明紳士』、不敢擔當的,一票否決……」
根據這些「紅線」、「硬杠杠」,「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的幹部,那些政治可靠、敢於擔當的幹部,那些強力推動本單位改革事業的幹部,脫穎而出,進入兩委人選考察範圍」;「凡是政治上靠不住的,不僅沒有被選上來,而且還被堅決調整下去」。
第二,廉潔關,「鐵的原則」。「對每個人選都做到幹部檔案必審、個人事項報告必核、紀檢監察機關意見必聽、線索具體具有可查性信訪舉報必查……」《誕生記》透露,「在某地,考察組了解到兩名呼聲較高的幹部涉及廉政問題后,堅決將其排除在會議推薦參考名單外。考察結束后,這兩名幹部因涉嫌職務犯罪被立案偵查。」
第三,能力關,「以事擇人」。《誕生記》透露,某地一名女幹部,原被列為考察對象,但考察組感到其能力素質離「兩委」人選要求有一定差距,最終沒有將其列入,而是將另一名政治素質好、長期在艱苦地區、成績比較突出的幹部列入名單。
「實事求是、以事擇人」、「革除了唯結構、唯比例的舊觀念」,「帶來了重人才、重專業的新變化」,這幾句話是有深意的。

程序
有了標準,還要遵循嚴格的組織程序。
先說「兩委」。通稿披露,「兩委」人事工作從去年2月就啟動,前後經過一年半左右時間。
其程序,首先是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成立「十九大幹部考察領導小組」,習近平任組長;2016年6月,常委會、政治局會審議通過《關於認真做好十九屆「兩委」人事準備工作的意見》;2016年7月,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十九屆「兩委」人選考察工作總體方案》,對提名名額分配、考察方法步驟、組織實施等作出具體安排。
走完這幾步,才是「組建考察組」。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考察組分批次對31個省區市、124個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金融企業、在京中央企業、全軍29個大單位和軍委機關戰區級部門進行考察。
這關鍵的考察環節,還細分為4個步驟:1、「綜合分析研究,確定考察單位」;2、「談話調研和推薦,確定考察對象」;3、「深入考察,提出遴選對象」;4、「聽取考察組彙報,提出建議名單」。
再說中央領導機構。
今年初,習近平聽取常委同志意見,形成共識,啟動這項工作;接著,是4月24日常委會,專門研究並討論通過《關於十九屆中央領導機構人選醞釀工作談話調研安排方案》,確定此工作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進行,明確原則和條件。之後,才是中央有關領導在一定範圍內開始進行談話調研。
這兩項工作到今年9月份后,開始進入一個進度節奏。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組成人選方案,以及「兩委」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這兩份建議名單。
此時,一位中共政治精英是否能夠進入「兩委」,還要看最後兩步。
尤為關鍵的一步是,十九大上各代表團以差額選舉方式進行預選。數據顯示,「提名十九屆中央委員候選人222名,當選204名,差額比例8.8%;提名候補中央委員候選人189名,當選172名,差額比例9.9%;提名中央紀委委員候選人144名,當選133名,差額比例8.3%。」
只有不被差額掉的候選人,才能真正走到正式選舉的最後程序。

革除
選賢任能,是中國政治傳統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也是每個政權力求達到的目標。中共繼承發展了這一傳統。
體現在這次換屆中,是一個重大創新:以「談話調研」的方式,在一定範圍內面對面徵求意見建議。以前的一些做法,因為其弊端突出而被摒棄——主要是「大會海推」、「划票打勾」和中央領導機構醞釀時的「會議推薦」等辦法。
以往,「兩委」人選考察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召開省區市黨委全委(擴大)會議,進行投票推薦,「動輒幾百人』大呼隆』投票」。上來就投票,可想而知對推薦人的了解情況一定是不夠的。
用通稿的話說,「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人投票隨意、導致民意失真,還有很多人投關係票、人情票,過程中還有人拉票、賄選,甚至催生出』期權』』期貨』交易」。通稿專門點出了曾經在這樣的環節中出問題的落馬高官——「如周永康、孫政才、令計劃等人,就曾利用會議推薦搞拉票賄選等非組織活動。」
「期權」、「期貨」交易這樣的經濟術語用在投票選人領域,很直白了,可以想見那種選舉和回報的「潛關係」。「這樣的民主變了味,走偏了方向。幹部不負責任,黨組織卸掉了責任,黨的領導被弱化。」如果讀者還記得《巡視利劍》里對於遼寧賄選案當事人的採訪拍攝細節,應該會更有感觸。因此,十九大報告明確寫:「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通稿披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不搞「大會海推」「划票打勾」,選人用人,黨組織必須加強領導、把好關。

創新
不搞「大會海投」那一套,是不是就不要投票了?是不是不民主?
「不是不要民主,而是要將民主的真實性、有效性充分發揮出來,進一步提升黨內民主的質量和實效。」
通稿里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對某省一名幹部進行考察時,有同志對其工作方式持有不同看法。但考察組經過調查發現,這名幹部「不怕得罪人」,一舉關停1100多家污染小企業、小作坊,「引起一些既得利益人士的非議,卻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如果按過去先進行投票推薦,這名幹部可能就被擋在考察視線之外了。」
投票看上去很民主。但是如果只是拘泥於形式,就會「以票取人」、「唯票論」,既可能過分看重選票導致選舉走形變味,也可能唯票取人導致用人疏漏。因此,「不是不要票,而是不』唯票』」。
所以,本次採取的核心方式是「談話調研」:先進行談話調研、聽取意見,提出參考名單后,再進行會議推薦。
具體怎麼做?「面對面談話,廣泛深入聽取意見」,「真名實姓、實名推薦」,「非常深入,不定調子、也不限時間,問得非常細、非常耐心」。據統計,考察組平均每個省談話1500多人次,比過去參加會議推薦的人數大大增加。
為醞釀中央領導機構人選,2017年4月下旬至6月,習近平專門安排時間,分別與現任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中央軍委委員、黨內老同志談話,充分聽取意見,前後談了57人;中央相關領導同志分別聽取了正省部級、軍隊正戰區職黨員主要負責同志和其他十八屆中央委員共258人的意見;中央軍委負責同志分別聽取了現任正戰區職領導同志和軍委機關戰區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共32人的意見。
「嚴格標準、事業為上」,「黨和國家領導職務也不是』鐵椅子』』鐵帽子』,符合年齡的也不一定當然繼續提名,主要根據人選政治表現、廉潔情況和事業需要,能留能轉、能上能下」。

談話調研這種創新方式,和嚴格的組織程序配合起來,體現的就是黨內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先民主、後集中,再民主、再集中,在這個過程中,把真正對黨和國家有心有力的政治精英按照程序挑選出來,放在合適的重要位置上。
「沒有暗潮湧動,始終風清氣正。充分溝通醞釀,凝聚全黨意志」。
中國這麼大的國家,能夠保持穩定發展強大,根本原因在於執政黨的強大。執政黨的強大,首先是黨中央的強大,保證有一個統一的方向和意志。同時,也需要組織運轉的科學有序有效,否則中央意志得不到有效貫徹。革命年代也好,改革開放也好,新時代也好,說中共強,就強在這裡。一個團結在核心周圍的政治家集團、形成統一意志和行動的戰鬥集體,也是值得期待的。
兩份誕生記中有很多細節,大多來自當事人的經歷和感受,非常有趣。已經寫了很多了,限於篇幅,島叔就不展開了,大家有時間可以找來原文好好讀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