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奪命案中的手機……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芸熙 發表於 2017-10-30 15: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首先,手機奪命案中,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孤獨。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電子產品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那些靠電量和程序而活的智能產品。

  作為成年人,我們自己在關機一天就心神不寧的狀態下,如何要求讓我們的孩子做到對好玩有趣的電子產品熟視無睹?!

  時代的發展,只會產生出更多更高端更好玩的東西。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接受,並趨利避害地讓其為我們服務。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不缺吃穿,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他們的童年過早地凋零在「減負負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龍的焦慮」中。

  他們很少有機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光著腳丫子在清澈見底的小河和炊煙升騰的小巷瘋玩,也很少有機會在父母無聲無爭的散養中一路犯錯一路被寬容地獲得不緊不慢的成長。

  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教育和焦灼的父母,讓他們不少人在價值觀的四分五裂和家長老師的輪番指責中,備受煎熬,無人訴說。

  他們(悲劇證明,尤其是那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寧願對著手機屏尋找安慰,也不願和大人多說一句話。

  是的,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給了手機。

  以我家為例,每天除了忙碌的工作,回家就是不停的忙家務,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用孩子的口頭禪就是「媽媽,你好忙呀,忙得都沒有陪我玩。如果我有一個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就好了,就有人陪我玩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多孤獨,而我又多麼不稱職。

  我向她道歉,回到家忙完家務的進候,抽出時間陪他玩耍,看他在努力與平和中慢慢成長。但我有一點,就是回家很少玩手機,很多時候都是開啟靜音模式,睡前看兩眼未讀消息,回復一下而已。我不喜歡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所以我的孩子也從不玩手機,頂多在手機上聽聽故事,這一點我認為自己做得還可以,要求孩子的同時,首先得做好自己。

  在父母有效而高質的陪伴中成長的孩子,孩子根本不會想玩手機。她會沉浸在暢汗淋漓的遊玩和好奇強烈的探索中,獲得飽滿而有力的自信,取得微末而顯著的進步。

  

  其次,手機奪命案中,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列寧的遺孀、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這個世界上,唯有父母這個身份,無需考證過關、經年審核,但也唯有父母這個身份,必須終身學習、不容怠懈。

  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慣於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也擅於把自己無法消化的憤懣和無處安放的失落,發泄到孩子身上。

  具體到玩手機,很多家長自己就患有重度手機癌,個別家長甚至為了減少陪伴壓力,在孩子小時候把手機甩給孩子:「一邊玩去」。

  當有一天,他們想讓孩子遠離手機時,才發現孩子已經深陷電子遊戲無法自拔。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自身便是她最好的樣子,是的,模仿能力和效仿能力極強的熊孩子,他們不會聽從生硬晦澀的道理,卻相信自己看到或經歷的事實。

  作為父母,當我們無所事事地身陷刷屏魔怔,不讀書學習,不陪伴家人,不專心做事,甚至在玩手機中頻頻釀下禍端和慘案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去學習,去進步,去自律?

  今年1月,一名未滿4歲的男童在泳池不幸溺水身亡。監控錄像顯示,他在水中掙扎3分鐘無人發現。而池邊看管他的母親,一直在埋頭看手機。

  去年9月,在深圳華升大廈,三名幼童坐在地上玩耍,突然一輛白色轎車開過來,直接從三名孩子身上碾壓過去。事發后,女司機稱她當時在低頭看手機,根本沒有注意到有孩子。

  前年8月,在鄭州商城路一商場樓下,一位司機媽媽在倒車時玩手機,不慎將自己2歲的兒子當場軋死在車輪下……

  夠了!

  這些慘痛的案例,提醒每位父母:不是手機害了孩子,是我們害了孩子。不是孩子迷上手機,而是我們自己依賴手機,並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最後,我想說的是,手機奪命案中,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挫折教育匱乏導致的生命教育缺席。

  巴爾扎克有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物質富裕和隔代養育,正讓中國孩子走在一條過度嬌寵、過分脆弱的教養之路上。

  長久的溺愛和保護,不僅讓他們無法學會延遲自我的滿足感,感同身受地理解外物和他人,而且造就了他們呼風喚雨、高高在上的虛假召喚力。

  一旦他們的需求被拒絕,召喚不靈光,他們就因承受不了挫敗,走上自傷或傷人的道路,乃至跌入深淵,丟掉性命。

  俞敏洪曾說,父母教給孩子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AQ,又稱逆商),比要求他考上大學重要得多。

  現實中,一些父母只要求孩子考上大學,而極少抽時間告訴他,任何事情在開始之初,就存在兩個結局:成,或敗。

  失敗的概率在任何事情中都佔有一席之地。接受這一點,才有機會贏得餘下的成功。

  他們也極少提醒孩子,我們來到世間首要的任務,並非考上好大學取得好名次謀個好差事,而是保護自己並善待他人。

  這些父母更少通過錘鍊自己的逆商,帶領孩子培養並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善待生命的視角。

  相反,他們只是以過度的保護和短視的養育,為孩子營造出風和日麗的假象,讓孩子稍遇挫折便如臨大敵,稍受委屈便想到輕生。

  

  不經歷挫折的人,不知道終點的風景和收穫的飽滿。不明白人生實苦的人,不曉得肩頭的責任和生命的珍貴。

  應試教育的高壓導致素質教育的蒼白,挫折教育的匱乏關乎生命教育的缺位。

  如此,那些幼小的生命才不得不頻頻以過早凋零的姿態,給為人父母者一地絕望的清醒,給這個社會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大人們不再為自我教育的不及格隱瞞撒謊,孩子們才會在愛與平等的環境中獲得尊嚴和成長,悲劇才會在反思和改善中得到減少和遏制,教育才會在家校攜手中渡人上岸、救人慧命,而這個社會,才會在坐享科技、尊重生命中,變得越來越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