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子星併合威力多大?甩出重達300個地球的黃金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10-19 0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0-18 07:44:40 來源: 澎湃新聞(上海)

  

  10月16日,在位於南京市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員展示2017年8月18日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觀測窗口期觀測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模擬演示圖片。新華社 圖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北京時間10月16日22時,全球各大天文台一起刷屏。被「重磅預警」吊足了胃口的讀者,發現並不是找到了外星人的存在,而是「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及其光學對應體」。中子星是什麼?引力波是什麼?光學對應體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這和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定要說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緊密的聯繫——那就是,科學家們這次證實了,中子星併合,是宇宙中比鐵還重的元素的起源,比如我們熟悉的金子。換句話說,中子星併合,是宇宙的大型煉金爐!

  宇宙中的金子,從何而來?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都無法確定宇宙中的金、鉑、鈾等重元素從何而來。

  宇宙早期只有氫、氦等氫元素,一顆恆星的命運就從這裡開始。在恆星隨後的演化過程中,隨著核聚變反應,質子數更高的重元素得以生成。然而,宇宙天然的核聚變,最重只能產生到包含26個質子的鐵元素。這是因為,鐵元素的核子結合能到達了一個頂峰,把其中的質子和中子拆開,需要極高的能量,恆心內部這個「煉金爐」,並不能滿足。

  科學家們一度認為,恆星壽命末期的超新星爆炸,足夠提供這種能量。然而,這個假設逐漸被後續的發現擊破。

  宇宙需要一個更大、更熱的煉金爐。

  在過去幾年間,天文物理學家們開始形成主流認識:中子星併合是最有說服力的機制。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一茶匙重達10億噸

  當一個恆星走向壽命盡頭,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根據質量的不同,內核可能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緻密的恆星。中子和質子一樣,都是組成原子的粒子,但呈電中性,比質子略大。

  中子星的半徑普遍在10公里左右,質量卻可超過兩個太陽。一茶匙中子星物質就重達10億噸。

  1933年,人類發現了中子。次年,美國物理學家沃爾特·巴德(Walter Baade)和瑞士弗里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提出了中子星的假設。

  1967年,24歲的劍橋大學女研究生喬斯林·貝爾(Bell)從射電望遠鏡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這類新的天體後來被命名為脈衝星,其實,它們本質上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在旋轉過程中周期性地發射出電磁波。

  中國貴州「天眼」射電望遠鏡近日成功捕獲到了脈衝星信號,標誌著中國進入脈衝星觀測俱樂部。

  兩顆中子星圍繞共同的中心旋轉,就構成了一個雙中子星系統。它們在旋轉過程中會不斷釋放引力波,導致系統的能量降低,軌道縮小,並最終撞在一起,發生併合。科學家們現在還不確定併合后的形態,很可能是一個黑洞。

  併合:電光石火,金銀迸濺

  超鐵元素就誕生在此時。雙中子星併合過程中,不斷甩出一些中子星碎塊——大部分是中子,少數是質子。

  在碰撞發生的一秒鐘內,這些中子星碎塊擴散到數十公里開外,形成一團與太陽密度相當的雲。在這個「煉金爐」中,中子和質子們互相俘獲,形成大量富含中子的不穩定的同位素。中子會迅速衰變為質子,形成金等重元素。

  據估計,中子星的一次碰撞,能夠形成足有300個地球那麼重的黃金。這些 「宇宙焰火」的餘燼,被撒入廣袤無垠的宇宙,其中一部分在46億年前與地球凝為一體。它們又被開採鍛鑄,成為人類手中的金幣,項上的首飾……

  這次為中子星併合形成重元素提供重要佐證的,就是併合后的光點顏色由藍變紅,與理論模型預測相吻合。

  「宇宙焰火」的餘暉

  這個越來越紅的光點,就來自「光學對應體」:Li-Paczynski macronova(巨新星)。

  該現象由1998年首次預言的中國天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立新及其已故的合作者Bodhan Paczynski命名。

  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的Metzger與合作者發現該現象的亮度能達到新星的1000倍左右,因而也被稱為「千新星」。

  除了可見光和紅外線外,中子星併合時形成的吸積盤會在旋轉軸處形成伽馬短暴,該信號在引力波到達地球2秒鐘之後也被觀測到。在其後數周內,這場大併合仍會繼續發出其他頻段的光,包括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以及射電波等,是「宇宙焰火」漫長的餘暉。

  回到事件的開頭。在這場「煉金」的「宇宙焰火」中,引力波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原來,前面提到的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等,都是電磁波,是由光子承載的光學信號。長期以來,這幾乎是科學家們用於感知宇宙的唯一一扇窗口。

  而引力波是由質量引發的時空扭曲,被人形象地比喻為「時空的漣漪」。當我們想象一件有質量的物體落入水面,就會產生一系列振動傳播看來。我們的宇宙也如水面一般,整體平靜,暗流洶湧,質量的擾動會觸發引力波,散播開來。中子星併合事件,就能產生較為強烈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然而,因宇宙中傳到地球的引力波過於微弱,愛因斯坦本人也想不到探測的方法。這個「時空的漣漪」,最終在2015年由LIGO團隊實現。

  LIGO過去4次探測到的引力波,均由黑洞觸發。黑洞吸收光線,可謂「聽到看不著」。這次,LIGO在識別出比黑洞質量小得多的天體——中子星觸發的引力波信號后,全球70多架望遠鏡紛紛指向1.3億光年外的NGC 4993星系,觀看「焰火」。

  從此,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感知方式,從單純的「看」之外,又增添了一種,可相互印證。科學家們稱之為,「多信使天文學」時代。

  這或許比我們找到金子的起源更為重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