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袁隆平團隊是如何創水稻畝產紀錄的?口感如何?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10-19 0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0-18 10:52:33 來源: 新京報(北京)

  

  7月23日,河北矽谷農科院團隊查看水稻長勢。

  

  10月15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邯鄲永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田,查看雜交水稻情況。

  本版圖片/河北矽谷農科院供圖

  稻田連片、水渠縱橫,位於河北永年區矽谷農科院西北角的田地,看起來和普通農田沒什麼區別。

  事實上,它剛拿下世界紀錄——10月15日,這塊百畝水稻高產攻關示範田裡,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刷新世界水稻單產紀錄。

  早在2014年,袁隆平院士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就開始在這裡種植。

  「當時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實現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河北矽谷農科院高級園藝師、示範田技術方面負責人乜紅民回憶,自己心裡直打鼓:創產所用的秈稻品種不耐寒,不適宜在高緯度地區生長;而當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時畝產約650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塊,能有這麼高產量?」

  2015年,示範田平均畝產1051公斤;2016年,這一數字為1082公斤。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乜紅民,認知不斷被刷新。如今,畝產再次創紀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肯定會實現。」

  揭秘1

  各地塊「種法」不同 根據產量驗證方法

  聽到超級雜交水稻創紀錄的消息,62歲的乜紅民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功夫總算沒白費」,他緊緊握著同事的手說道。

  1149.02公斤的高產紀錄是如何創造的?首先是選種,挑選顆粒飽滿的種子,初步篩選完畢后,再進行精選,「將種子沉浸在鹽水盆中,浮起來的不要」。

  乜紅民回憶,育秧時,需在苗床上搭薄膜拱棚,既保溫,又防止水分蒸發。此外,「秧苗的株距太緊湊或太稀疏,也會影響到產量。」他說,到插秧時,每塊田地四周都會拉上線,工作人員拿17厘米的小棍子,沿線插。

  插秧在4月中旬,氣溫10℃左右,水溫很低。參與種植的農民光腳下水,出來后「腳底皺得像速食麵,腿還老抽筋」。由於株距要求比較苛刻,常有人抱怨,「我們種了一輩子地,從沒幹過這樣的活。」

  當地種芹菜、茄子的農戶,育苗后直接在旱地栽種。「水稻也可以在旱地栽種。」2015年,乜紅民提出,先在旱地挖溝,間距保持一致。挖好后開始插秧,同時將水往溝里引。「水流跟著人走,這邊剛插完秧,那邊水就浸上了。」

  這項命名為「旱栽苗」的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農民無需下水受罪,秧苗間距也能保證,速度快了不少。

  種植過程中,團隊也在不斷探索。示範田被分割成一個個地塊,各地塊種植方式、稻子的密度不同。「有的種植密度是1.5萬株/畝,有的是1.2萬株/畝;有的株距是20厘米,有的是23厘米。」乜紅民介紹。

  等收成時,工作人員會測驗不同地塊的產量,來驗證水稻高產的種植方法。「剛開始我們種植的株距是17厘米,但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株距22厘米時,水稻產量更高」。他說,來年會在示範田大面積推廣,「但也會在個別地塊,實驗其他種植方法。」

  揭秘2

  示範田多產3萬公斤 夠11萬人吃一天

  今年,示範田育秧的時間是3月28日,9月下旬基本成熟。「通過超級雜交稻與有機硅水溶緩釋肥種肥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示範基地水稻長勢良好。」乜紅民稱。

  他介紹,水稻怕倒伏和蟲害,但整個生育期示範田的水稻,莖稈堅韌挺拔,抗倒伏能力突出,無明顯蟲害,且成穗率高,「結稻粒最多的稻穗,能結600粒,普通農戶的田地,大約只能結120到130粒。」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項目主要參與者宋春芳回憶,種植期間邯鄲氣候兩次變動,讓團隊很擔心:5月份持續陰雨天氣,易造成水稻前期生長緩慢;8月份持續高溫,會對水稻結實率造成一定影響。「工作人員分別通過排水、引水等方式,及時克服了不利因素。」

  10月15日,專家組對示範田現場考察,並隨機抽取3個地塊進行檢測。經測水、除雜、稱重,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

  乜紅民介紹,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5名專家,對示範田另外4個地塊進行測產。結果顯示,畝產分別為1117.64公斤、1155.36公斤、1128.43公斤、1122.21公斤。

  按目前7塊地的測產結果,他預估,今年102畝示範田的產量可達10萬公斤以上。「邯鄲也有村莊種植水稻,畝產量在650公斤左右,102畝就是66300公斤。相比較,示範田的產量要高出33700公斤」。

  這意味著什麼?乜紅民算了一筆賬,按照一個人每天吃6兩米,33700公斤就可以滿足11萬人一天的飯量。

  揭秘3

  「超級稻」口感很好 部分地區推廣種植

  項目主要參與者宋春芳介紹,湖南、雲南、海南等水稻種植地,有充足的熱量、日照和降水,被認為是更有利於創造高產的地方。但北方農作物生長期較長,晝夜溫差也大,有利於農作物物質的積累。

  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種植在河北邯鄲。該地區全年無霜期205天,活動積溫達4371.4攝氏度,每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屬輕度鹽鹼土地,比較適合種植水稻,但不是種水稻最好的地理位置。「這也是一個實驗,看看在較高緯度,是否能種植超級稻?」他解釋。

  「為什麼要儲備超級稻品種和技術?現在普通農民種植的水稻產量每年都在提升,其原因就是品種的優良和技術的傳授普及。」宋春芳說,超級雜交水稻產量連續兩年創紀錄,其主要意義是完成品種和技術的儲備,向農民普及,實現增產。

  對於有人擔心水稻產量提升影響品質和口感,宋春芳提到,並非產量越高品質和口感就越差。實際上,品質的好壞一方面與品種本身的特性有關係,另一方面與土地和氣候也有關係。

  「這次超級稻的口感就很好,品質也很優」。他說,這也是個國審品種,已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和認定,普通農民現在就可以在國家認定範圍內,進行推廣種植。「認定範圍在長江中下游一些地區,目前,並不是全國所有地區都適合種植湘兩優900(超優千號)。」

  「袁隆平說過,高產更高產是個永恆主題。」宋春芳表示,雜交水稻項目1995年開始立項,4年時間達到畝產七八百公斤的目標,7年時間達到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到如今1100多公斤的紀錄,20多年從未停止對高產量、高品質水稻的追求。「袁隆平院士快90歲還在田間地頭勞作,我們也不會鬆懈,把紀錄繼續突破下去。」

  新京報記者 趙凱迪 實習生 劉明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