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發表了一個演講,再次引發我們對教育的思考,演講的題目是「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錢教授說:「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許多家長雙手贊同:孩子如同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幫著修剪枝椏,才能成為參天大樹,不然只能成為秧子。 也有人提出疑慮:太過嚴格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怎麼辦? 那麼在嚴格與快樂之間,家長該如何選擇?孩子會如何成長?今天就來論一論。 教育孩子要因人而異 這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這要求家長首先就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而性格的形成,取決於先天和後天的諸多因素。 早在2500年前,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把人的先天氣質分為四個類型: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 概括來說就是:多血質的特點是活潑敏捷;粘液質的穩定堅強;抑鬱質緩慢優柔;膽汁質衝動外向。建議家長在了解孩子先天氣質的基礎上,對孩子因材施教。 比如孩子本身是抑鬱質的,性格內向,就需要家長採取多鼓勵的溫和措施來引導,如果「虎媽」暴躁登場,那孩子只能是越管越糟。反之,如果孩子是膽汁質的,本身就容易情緒激動,在向他提出「穩當一些」、「慢一點」的要求的時候,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為這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尊重兒童心理生理髮展規律 就好像「三翻六坐七滾八爬」等生理規律一樣,心理的發育也是有規律的。 錢教授所提倡的嚴格管理,肯定是遵循這個生長規律而實施的嚴格,而悖規律管理則就會變成「陰影教育」。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孩子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只能是順次發展,比如7歲以前的孩子,還未能建立起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是憑藉表象進行思維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問:三堆蘋果,每一堆都有5個,那麼一共有多少?孩子會計算得出是15個。但是「三五一十五」的乘法口訣,是純數字,是抽象的,孩子記不住是很正常的。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哭喊著背「一五得五…三五…三五…太難了」幾乎崩潰,而媽媽則在一旁用威嚴又冷靜的聲音指導著「三五十五,重新背」,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媽媽「望女成鳳」的心情,但是這位媽媽沒有遵照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一味的悖規律而行,這樣教育的結果只能有一個——孩子還沒上學,就已經厭學! 把外驅力轉變成內驅力 驅力也叫動力,佛洛伊德認為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在驅力的作用下而為的,驅力越強,行動力也就越強。 內驅力是原動力,是發自內心想要做;外驅力則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使或者誘惑下而做。 講一個故事來說明此事:一位獨居的老人住在自家的平房裡,平房前面有一塊很大的綠地,每天老人午休的時候,總有一幫孩子在綠地上踢球,深受其擾的老人於是想了個辦法: 第一周,他每天都拿出10塊錢分給這些孩子,說:爺爺我很孤獨,就喜歡你們在窗外熱熱鬧鬧的。孩子們欣然接受,踢球更帶勁了。一周后,老人稱自己每次只能拿出5塊錢,孩子們勉強答應繼續踢球。又過了一周,老人實在沒錢給孩子們了,這下孩子們不幹了:沒錢?沒錢誰給你踢球啊! 這個例子中,老人成功的把孩子踢球的內驅力(因熱愛而踢球)變成了外驅力(因錢而踢球)。對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那些「只要你考前5名,我就給你買什麼」、「只要你考好,就如何如何」等我們熟悉的承諾,都是外驅力。而快樂教育的本質,就是把外驅力轉換成內驅力,讓孩子愛上學習,這樣的嚴格教育是促進孩子成長的,是不會留下陰影的。 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這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兒童模仿的第一「榜樣」就是家長。 所以,如果家長經常抱怨「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那就反思一下您這個榜樣做的如何?因為比起聽,孩子更願意看你做,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是也。 當我們在發愁孩子不能好好寫作業的時候,與其一遍遍地催促「快寫,都幾點了,你怎麼就不知道抓緊呢?」,不如拿本書,告訴孩子:接下來是我的看書時間,我打算半個小時看到哪裡等詳細的計劃,然後坐在旁邊靜靜的看書。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很清楚自己的寫作業時間,也會學著自己做計劃,而這種明確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麼,並且迅速制定規劃並付諸實施的能力,將是一個人終生的財富。 教育孩子是一項系統工程,並非嚴格或者快樂就能一言概之。我們主張嚴格教育,但是這個嚴格的前提就是尊重個人、順應規律、培養內心、做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