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大副校長張曉宏:科創領域要變追趕為超越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10-12 0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時間:2017-10-11 14:19:29 來源:新華日報

  「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十九大代表、蘇州大學副校長張曉宏的簡歷里,諸多頭銜和榮譽映入眼帘。

  「能夠當選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非常高興,也非常自豪。」 張曉宏說。在蘇州大學天賜庄校區古樸的百年老建築鐘樓里,記者見到了這位嚴肅認真而又和藹可親的學者。從他的言談中,不僅流露出當選為十九大代表的喜悅,更表現出當選后的責任和擔當。「圍繞國家科技創新、高校人才培養等方面,我準備了一些提案,希望多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張曉宏說,他的這些想法源於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對國家發展現狀的思考。

  2014年,張曉宏作為特聘教授加盟蘇州大學,先後擔任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校長助理、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今年7月,他被任命為蘇州大學副校長。

  張曉宏長期從事有機光電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執著地追尋著科研人生的夢想。作為一線科研人員,他帶領團隊扎紮實實地做了許多基礎研究工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他提出了高效藍色有機電致發光(OLED)材料的分子設計新策略,揭示了基於該類材料體系實現高效藍色及白色OLED器件的機制,為高效OLED材料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此外,他創新性地提出了控制一維有機單晶光電微納結構生長及其定向和圖形化製備的普適性新策略,揭示了一維有機單晶微納結構生長及其定向和圖形排布的機制,為利用高遷移率有機單晶材料實現新型高性能光/電轉換器件的簡便構築奠定了科學基礎,並因此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先後主持「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共申請授權美國和中國專利40餘項,報告國際會議論文40餘次,撰寫國際專著2部,在《自然通訊》《先進材料》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

  近十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科技和教育領域的投入,我國的科研水平有了十分明顯的進步。身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張曉宏充分感受到了國家改革發展的春風,同時也對國家科技創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新的發展時期,科技創新對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談起「趕超」兩字,張曉宏感受頗深,「在科技創新領域,過去我們一直在『追趕』發達國家,現在是到了『超越』的時候了。但要想完成超車,就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發動機』。」

  對於如何做好科技創新,張曉宏也有著自己的看法。「首先要下大力氣做好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特別要重視一些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張曉宏說,未來這些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成果可能將成為某些具有引領作用或創造巨大價值的創新領域的基礎。

  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新能源、精準醫學等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僅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往往呈波浪形。」張曉宏以人工智慧為例,十幾年前這一領域就在研究,隨後進入了發展低谷,之所以進入低谷,是因為有很多科學技術瓶頸阻礙了發展進程。近年來,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突破將人工智慧發展推向高潮。「之所以要重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就是要為將來儲備創新資源,提供突破發展瓶頸的科技支撐。」張曉宏補充道。

  在蘇大獨墅湖校區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張曉宏有一支自己的科研團隊,他看重人才,也注重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科研協作能力。「在高校工作,不僅要做好科研創新,更要為國家培養好創新人才。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要加大力度引進世界高水平科技人才。」張曉宏建議,國家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匯聚更多頂尖的人才資源。他說,頂尖水平的重要科技創新成果是買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研發,只有建起自己的研發團隊,這一切才能實現。「創新成果的研發需要時間積累,短時間內可能出不了顯著的成績,因此大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於求成。」從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十餘年來,張曉宏培養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90餘名,其中多名博士后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資助,多位博士畢業生在國內外知名高校擔任教授、副教授等職位,研究生中有20餘人獲得「國家獎學金」等榮譽。

  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有多種途徑,張曉宏認為,產學研合作並不是產業技術創新的唯一途徑。「產學研合作主體和機制不明確容易導致產業技術成果產出效率低下,高校教師對產學研合作的精力投入也難免會分散教師對人才培養的精力投入。」張曉宏說,近年來產學研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在探討更為完善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同時,也應當思考獲取產業技術創新成果更為有效的路徑。(楊頻萍 劉金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1: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