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選一部影片,代表你心目中的紐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10-7 04: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A.O. SCOTT2017年8月25日

  

  紐約,電影之城

  在紐約這座風情萬種的大都市中,許多經典的電影在此處孕育、發光。創作者不輟地在此拍攝出許多經典影片。

  據市政廳的說法,每天在紐約有約120個影視項目處於製作過程中。每年發放的許可約有1.2萬個,導致我們這些與該行業無關的居民在試圖停車或推嬰兒車時常常覺得很煩。我們或許抱怨連連,但其實並不希望事情有所改變。拖車、後勤工作台,還有拿著筆記板和對講機在人行道上維持秩序的製片助理,早已是紐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還是一座虛擬城市的基石——這虛擬之城是另一個大都市,它抽取自真實的紐約,並與之共存共生。不論是本地人、移民還是遊客,都很難判定真實的紐約從哪裡消隱,它的影視分身又從哪裡開始。也絕無可能僅拿一部電影來總結與這座城市有關的體驗。不過,做這樣的嘗試或許會很有趣。

  日常生活與斑駁記憶中的影像和著名台詞相互交融。昆斯博羅橋(Queensboro Bridge)是《曼哈頓》(Manhattan)中最美的景緻。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ano)讓人想起《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時報廣場讓人想起《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和《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或許還有《香草天空》[Vanilla Sky])。帝國大廈屬於《金剛》(King Kong)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Katz』s熟食店屬於《當哈利遇到莎莉》(Harry and Sally,主要是莎莉);格林堡(Fort Greene)和貝德福德-斯圖文森(Bed-Stuy)屬於斯派克·李(Spike Lee)。我們的當地名人牆上的名字數不勝數,其中很多人都是虛構出來的。魯珀特·帕普金(Rupert Pupkin)。安妮·霍爾(Annie Hall)。電影配樂和畫外音在腦海深處回蕩。「一朝加入噴氣機幫,永世都是噴氣機幫的人。我熱愛這骯髒的城市。終有一天大雨會傾盆而下。勇士們,出來玩吧。」

  

  Samuel Goldwyn

  金素梅和趙文瑄在《喜宴》中。

  我當然還可以列舉下去。而你也可以反駁我,列舉出你自己的諸多見聞,其標準取決於你的年齡、品味、背景和所在的社區。你或許會把紐約繫於上世紀中葉由洛克·哈德森(Rock Hudson)和多麗絲·戴(Doris Day)演繹的那些愛情片的醉人魅力,抑或戰後初年的黑色陰影,又或者是經典喜劇片中的頂層公寓和有軌電車。或許最讓你感到熟悉的是希德尼·魯邁特(Sidney Lumet)和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1970年代刻畫的腐敗、失能和慾望。或許你喜歡當前湧現的這些與往不同的喜劇片,講述住進士紳化街區的時髦青年的故事,他們尋找著愛情,在那些不再惡狠狠、連略帶冷漠都談不上的街頭,遭遇尷尬事。

  

  Universal Pictures

  《種族情深》(Crooklyn)是「同一部電影,同一個紐約」項目的候選影片之一。

  當然了,任何的片目都只能觸及表面,並被用於供養這座對自身影像貪得無厭的城市。只要一涉及電影,我們最具辨識度的城市特質中的傲慢和自我就變得合情合理。全世界所有城市當中,或許只有巴黎在鏡頭中看起來比紐約更美。此外,雖然在洛杉磯取景的電影更多,但那座城市常常更像是性格演員而非明星,自覺自願地把自己偽裝成其他地方的樣子,其中包括紐約。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New York movies」(紐約電影),你會發現一個像這座城市本身一樣巨大而又多樣的影片寶藏,裡邊無所不包:罪案故事;浪漫喜劇;講述移民的奮鬥和種族衝突的作品;刻畫殘酷的貧窮和不可思議的富有的作品;令人陶醉的歌舞;辛辣的諷刺;反烏托邦的幻想。但如果你只想取其一,挑出一部能讓全城人共同觀看的電影,會怎麼樣?這就是紐約市長媒體娛樂辦公室的「同一部影片,同一個紐約」(One Film, One New York)項目背後的點子,一個以最具紐約特色的傳統為靈感之源的瘋狂點子。幾個月前,我和我的一些同事,跟電影及媒體專員朱莉·梅尼(Julie Menin)以及她的一些同事坐到一處,我們接到了一個不同尋常而又難以抗拒的任務:挑出五部電影用於投票。得票最多的那部影片隨後將於某個晚上在每個行政區的公園和影院里放映。

  

  United Artists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和莉莎·明內利(Liza Minnelli)在《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中。

  美國的很多城市此前都做過類似的事情,不過它們選的是書。今年,紐約人把奇瑪曼達·戈茲·阿迪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美國史跡》(Americanah)選為他們共同的讀物,供其選擇的名單上還有塔-奈西希·科特斯(Ta-Nehisi Coates)、朱諾·迪亞斯(Junot Díaz)、保羅·貝蒂(Paul Beatty)和貝蒂·史密斯(Betty Smith)的作品。全都是很好的選項。選出像這些書籍一樣能吸引到足夠廣泛和多樣化的人群的電影,肯定也很簡單。

  然而根本不簡單。有時還很痛苦。繼今春挑選出21世紀25部最佳影片后,我和電影批評同仁瑪諾拉·達爾吉斯(Manohla Dargis)把今年的初夏用在了又一輪的片目修訂上。在銀幕上縱覽紐約歷史,對片目進行甄選與平衡,分享自己的偏好,闡明取捨的理由,這些都是樂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約束是,這份片目必須能在一個公園裡,面向所有年齡層的觀眾放映——不一定要是「一般觀眾」級(在紐約找不到什麼「一般」級的東西),但也不能太過露骨或重口味。換句話說,《午夜牛郎》、《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或《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就免了,雖說這些都是偉大的影片。

  最終我們選中的五部電影,肯定會引起議論。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樂趣所在。任何選擇都不會是絕對權威或全面的,但是我認為,我們將銀幕紐約的風格、群落和敘事跨度成功地體現了出來,同時也把一些理應得到更多認可的精彩電影呈現給世人。

  

  From left: Orion Pictures/Everett Collection; ABC Photo Archives, via Getty Images

  左:麥當娜在《神秘約會》(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 中;右:吉恩·凱利(Gene Kelly)、維拉-艾倫(Vera-Ellen)、朱爾斯·芒夏恩(Jules Munshin)、安·米勒(Ann Miller)、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和貝蒂·加勒特(Betty Garrett)。

  對於斯科塞斯,我們沒有選《窮街陋巷》(Mean Streets)——或《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或《下班后》(After Hours)或《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或《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而是選了《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77),莉莎·明內利(Liza Minnelli)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飾演兩位不得志的音樂人,在戰後紐約演藝業的聲色犬馬中打拚。斯科塞斯對那個年代的紐約的追憶,帶著一點不齒的態度,但他對當時的創造力的敬意,卻和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與吉恩·凱利(Gene Kelly)的1949年歌舞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一樣誠摯而熾烈。斯派克·李的《克魯克林》(Crooklyn,1994)對1970年代褐沙石樓林立的布魯克林街頭表達了另一種緬懷,影片的劇本、布景和服裝,對那個年代做出了精心的呈現。蘇珊·塞德爾曼(Susan Seidelman)的1985年影片《尋找蘇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是對曼哈頓下城波西米亞文化的一次探尋,會讓某一部分X世代紐約人鼻子一酸,而找不到任何星巴克、全食超市(Whole Foods)和名廚的下城,會讓年輕一些的觀眾驚訝不已。當時正從流行樂異類向著文化巨擘發展的麥當娜也在片中出現。

  李安的1993年作品《喜宴》溫和而敏銳,是一部「前同性婚姻」時代的同性婚姻喜劇,讚美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力,它可以吸納來自不同文化、奉守不同價值觀的人,並促使他們達成一種粗糲而複雜的和諧。和其他四部影片一樣,《喜宴》捕捉了紐約歷史的一個特定瞬間,將它的某種永恆而根本的東西提煉了出來。

  在nyc.gov/onefilmny的投票將持續至8月31日。獲選影片將在9月13日展映。會有許多值得討論的話題。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9: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