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中輸入「New York movies」(紐約電影),你會發現一個像這座城市本身一樣巨大而又多樣的影片寶藏,裡邊無所不包:罪案故事;浪漫喜劇;講述移民的奮鬥和種族衝突的作品;刻畫殘酷的貧窮和不可思議的富有的作品;令人陶醉的歌舞;辛辣的諷刺;反烏托邦的幻想。但如果你只想取其一,挑出一部能讓全城人共同觀看的電影,會怎麼樣?這就是紐約市長媒體娛樂辦公室的「同一部影片,同一個紐約」(One Film, One New York)項目背後的點子,一個以最具紐約特色的傳統為靈感之源的瘋狂點子。幾個月前,我和我的一些同事,跟電影及媒體專員朱莉·梅尼(Julie Menin)以及她的一些同事坐到一處,我們接到了一個不同尋常而又難以抗拒的任務:挑出五部電影用於投票。得票最多的那部影片隨後將於某個晚上在每個行政區的公園和影院里放映。
United Artists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和莉莎·明內利(Liza Minnelli)在《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中。
然而根本不簡單。有時還很痛苦。繼今春挑選出21世紀25部最佳影片后,我和電影批評同仁瑪諾拉·達爾吉斯(Manohla Dargis)把今年的初夏用在了又一輪的片目修訂上。在銀幕上縱覽紐約歷史,對片目進行甄選與平衡,分享自己的偏好,闡明取捨的理由,這些都是樂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約束是,這份片目必須能在一個公園裡,面向所有年齡層的觀眾放映——不一定要是「一般觀眾」級(在紐約找不到什麼「一般」級的東西),但也不能太過露骨或重口味。換句話說,《午夜牛郎》、《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或《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就免了,雖說這些都是偉大的影片。
對於斯科塞斯,我們沒有選《窮街陋巷》(Mean Streets)——或《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或《下班后》(After Hours)或《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或《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而是選了《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77),莉莎·明內利(Liza Minnelli)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飾演兩位不得志的音樂人,在戰後紐約演藝業的聲色犬馬中打拚。斯科塞斯對那個年代的紐約的追憶,帶著一點不齒的態度,但他對當時的創造力的敬意,卻和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與吉恩·凱利(Gene Kelly)的1949年歌舞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一樣誠摯而熾烈。斯派克·李的《克魯克林》(Crooklyn,1994)對1970年代褐沙石樓林立的布魯克林街頭表達了另一種緬懷,影片的劇本、布景和服裝,對那個年代做出了精心的呈現。蘇珊·塞德爾曼(Susan Seidelman)的1985年影片《尋找蘇珊》(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是對曼哈頓下城波西米亞文化的一次探尋,會讓某一部分X世代紐約人鼻子一酸,而找不到任何星巴克、全食超市(Whole Foods)和名廚的下城,會讓年輕一些的觀眾驚訝不已。當時正從流行樂異類向著文化巨擘發展的麥當娜也在片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