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院士"摳門"坐高鐵二等座成網紅 花小錢搞出大研究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9-24 1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9-22 08:18:22 來源: 南方都市報

  出差坐高鐵二等座,辦公桌椅磨掉漆,咖啡壺不配蓋子

  (原標題:科學家「霸屏」,網紅界的一股清流)

  作者:吳銘

  

  工作中的劉先林。他一直致力於中國測繪測量事業,在航測儀器、掃描車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是「大國工匠」候選人之一。

  

  劉先林帶頭研製的掃描車「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今年6月12日,劉先林在高鐵上修改演講稿。

  

  劉先林的辦公室被網友稱為最「美麗」的辦公室。

  自6月中旬以來,我國知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用了數十年磨得掉漆的辦公桌,以及在高鐵二等座上修改演講稿的形象,就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對於成為「網紅」院士,劉先林有些不太情願。他對南都記者說,他出去作報告,會有很多人圍過來照相。「我們搞科學的,不怎麼喜歡搞這種事。」

  事實上,生活中的劉先林是一個衣著儉樸、不修邊幅的老者。1995年1月,劉先林出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1996年12月,擔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採訪過程中,劉先林稱,此前自己一直致力於航測儀器研究,近十年來,把心思全放在了掃描車上。他帶頭研製的掃描車「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後期處理絕對精度可達5厘米,在軟體自動建模方面,處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

  他一直致力於中國測繪測量事業,在航測儀器、掃描車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還成為「大國工匠」人選。

  白髮院士

  桌子磨掉油漆,高鐵坐二等座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用了30多年、掉了漆的辦公桌,引起人們熱議。他辦公室像工廠車間,桌上擺滿各種器具和圖書,油漆早已被磨掉了,椅子也非常簡陋。他曾多次拒絕更換新桌椅,理由是「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靈感」。

  劉先林告訴南都記者,他有四個辦公的地方,這只是其中一處。

  事實上,早在三個月前,劉先林在高鐵二等座上修改演講稿的照片就引發了熱議。從照片上可以看到,78歲高齡、白髮蒼蒼的劉先林院士坐在高鐵二等座位上,身穿一件淺白色短袖衫,腳著一雙舊鞋,聚精會神地閱讀著演講稿。

  對於坐高鐵照片引發的熱議,劉先林解釋,之所以沒有買一等座,是因為有幾個同事一起坐車,他們要在車上討論些事情,就一起買了二等座。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丁劍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說,劉院士出門乘坐火車都是和團隊成員在一起,「團隊成員都是些學生、普通科研人員,他們坐不了一等座,所以劉院士就和他們坐一起」。丁劍稱:「劉院士坐火車時工作很正常。」

  劉先林課題組成員魏占營對南都記者說,他們每次出差都是這樣,劉先林乘坐火車時,要麼寫材料,要麼修改報告課件,要麼和他們討論問題。「每次都是這樣,太正常了。」

  對於劉先林的著裝,比如腳上穿著一雙舊鞋,也沒穿襪子,丁劍解釋說:「他習慣這樣,他不太在乎這些。」魏占營對南都記者說,其實他鞋子挺好的,只不過沒擦而已。

  對於劉先林乘坐高鐵二等座修改報告課件一事,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對南都記者說,兩院院士在火車站、飛機場等候時,抽空工作都是正常的。

  愛音樂老頭

  咖啡壺無蓋,節省開蓋倒水時間

  劉先林是河北無極縣人,1939年出生於廣西桂林,196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是劉先林的大學同班同學,上世紀50年代末,兩人就讀於武漢測繪學院。李德仁回憶說,在大學一年級時,他就是劉先林的班長。

  李德仁介紹,劉先林的父親曾當過外交官,當年讀大學時,劉先林是學校的樂隊隊長,擅長黑管。

  劉先林告訴南都記者,他自初中二年級時就開始玩管樂,到了大學后改學弦樂。「玩樂器一直到30多歲,後來工作忙,就沒時間玩了。」

  雖然不再玩樂器,但他一直喜歡音樂,習慣用手機聽音樂。劉先林說,他手機里收集了300多首音樂,有外國樂曲,也有中國民樂。他如數家珍地對南都記者說,外國音樂比如有《聖母頌》、《春之歌》、《阿蘭古斯協奏曲》、《流浪者之歌》、四小天鵝、莫扎特鋼琴曲,還有一些英文歌曲、蘇聯歌曲等。

  淡泊名利、追求本色人生的劉先林,生活中不拘小節,不修邊幅,對人和藹,從不發脾氣。一身舊衣洗得掉色,還在穿,經常自己做飯、打掃衛生,還常和老伴一起去接孫子放學。

  日常工作中,劉先林非常照顧同事。魏占營感慨,大家感覺他就像「老父親」一樣。他很有親和力,工作上堅持不懈。「你可以犯錯誤,他不會打擊你積極性。定了工作目標后,大家一起努力,他要求團隊團結,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2004年魏占營買房子時,張口向劉先林借1萬元,他直接給了魏占營一張存了20萬元的銀行卡,並把密碼告訴了他。魏占營考慮了一下,取了3萬元,過了一年才還給他。魏占營說,後來他還和劉先林開玩笑,問那張銀行卡的密碼換了沒有,劉先林說沒換。

  劉先林辦公室的咖啡壺沒有蓋子,就是為了節省開蓋倒水的時間,把更多時間用在科研上。他自我要求苛刻,但對客戶的要求絲毫不敢懈怠。如果用戶的儀器出了問題或有什麼要求,隨時都可以給他打電話。

  最令魏占營難忘的一件事,是在2003年冬天,劉先林帶著他們到山東出差。當時他們駕車冒雪連夜趕路,路上發生無數起車禍,因為和客戶約好了時間,他們僅在路上吃飯稍作停留,沒有找賓館休息。

  目前正在推行院士退休制度,年近八旬的劉先林已做好了退休準備。談到最近工作安排,劉先林對南都記者說,因為兼職太多,到處作報告,耽誤了很多時間。現在主要工作都是讓年輕人去干,他只是有時候出出點子。「年輕時,我都是加班到晚上11點后才回家,現在年紀大了,晚上動腦太多,夜裡就會睡不好。現在都是晚上11點睡覺,早晨七八點鐘起床。」

  「拿小錢做大事」

  把航測儀器、掃描車帶到國際領先地位

  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劉先林研究出的「坐標解析輻射三角測量」法,成為航測規範中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立的方法。70年代,他研製的「數控測圖儀」、「ZS-?1」正射投影儀及配套軟體成功問世,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生產該類儀器的國家。

  上世紀80年代,劉先林參與的集光機電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解析測圖儀的推出,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

  當時,中國使用的先進測繪儀器90%依賴進口,許多外商漫天要價,甚至把一些半成品高價出售給中國。為了能讓國家節省這筆資金,劉先林潛心鑽研,走出了一條中國人的自主創新之路。低調的劉先林說的最高調的話便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搞自己的儀器,與國外的儀器一比高低,奪回國內市場的份額」。

  因劉先林在科技領域的卓越成就,1994年他入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首批院士。

  1999年,劉先林領導研製的「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關鍵技術集成及其產業化」,將我國的數據採集技術由模擬帶入到數字時代,並再次榮獲國家科技步一等獎。

  兩院院士李德仁評價劉先林「作為科學家,他是拿小錢做大事」。這也正是劉先林的風格所在,1985年以前,我國測繪儀器9?0?%以上是靠進口,而到2005年,90%以上已成為國產。劉先林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填補了多項國內科研空白,結束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依賴進口的歷史,僅此便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

  2007年,劉先林帶頭研製的SWD?C系列數字航空攝影儀,歷時五年成功問世;該設備將國家的航空攝影技術由膠片帶入到數字時代,再次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設備在汶川地震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為指揮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

  他帶頭研製的掃描車「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後期處理絕對精度可達5厘米,可以提取多達50種城市地物要素分類,一公里數據的處理時間只需要5分鐘,尤其是軟體自動建模方面,處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

  跟帖

  昨日,南都APP第一時間報道了劉先林院士后,人民網、騰訊網等網站均予以轉發,引髮網友紛紛點贊。

  真正做學問、搞科研的科學家、專家是不會講排場的,他們把心思都放在科研上了,向這位院士致敬。

  ———人民日報網友「白雲」

  現在不是困難時期,在工作和生活上,要儘可能給這些院士提供舒適一些的條件,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太大了。

  ———人民日報網友「得一而順」

  真正搞科研的科學家真的很了不起,從不埋怨覺得委屈,但我們也不能讓他們受到委屈。他們更值得我們學習。

  ———人民日報網友「人民V?h93k」

  這才應該是我們的偶像、榜樣,向這樣的科學家致敬。

  ———騰訊網友「貞」

  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上學的時候,應該說是上小學的時候,我也想做一個科學家。

  ———騰訊網友「無與倫比的美麗」

  對話

  掃描車只能做到室外測繪

  南都:近年來,你主要做掃描車方面研究,當前我國掃描車研發、應用情況是怎樣的?

  劉先林:我國的掃描車研發在世界上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在後處理軟體方面,通過智能化的后處理,實現目標自動提取。另外,在自動建模方面,也處於國際領先。

  把掃描車開過去,只要車載激光看得見的地方,就會把目標對象自動提出來,比如激光「看見」樹木,會把每棵樹的樹冠、樹榦分別提取出來,再比如電線、電線桿、拐彎標識、路上標線、井蓋、過街天橋、紅綠燈、探頭等,所有能看得見的東西,它全都會分類提取。不過,如果車載激光被擋住了,就沒辦法了。有時候也會用手機拍照作為補充。

  而對於室內,要先把室內定位的問題解決,才能做室內建模。

  南都:室內測繪建模有什麼樣的難點需要突破?

  劉先林:室內主要是定位難解決。室外可以用衛星定位,但衛星信號進不了室內,所以,先要對室內建立定位網,用藍牙、W?i-Fi、微基站等方法,先解決室內定位問題。然後,建模移動測量的裝置才可以在室內掃描建模,把結構化的三維模型建起來,進而才可以和室外一樣進行各種服務。

  南都:室內應用什麼情況下會有需求?

  劉先林:人的活動主要時間都在室內,室內要進行地理信息服務,首先要把基礎數據拿到手。這個基礎數據是一個最完整的、結構化的三維模型。有了這個高級數據后,就可以衍生出低級的數據,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比如智慧醫院、智慧車站、智慧商場,都有這個需求。最簡單的就是,一個大的高鐵站,室內沒有定位增強網,人員就沒法進行位置共享;如果用手機位置共享,接站的人和下車的人就可以方便互相找到了,這是最初級的應用。

  更高一些的應用,比如智慧醫院發展起來后,在雲平台控制下,對病人進行引導,全流程在雲平台控制下推送手機信息,進行就診、檢查、交費、取葯,節省病人看病時間。想要實現智慧醫院功能,就需要醫院的基礎數據、三維位置信息。

  室內應用的精度要求不高,一般情況下半米、一米就夠了。達到這個精度,在智慧停車場,就能找到自己的汽車;智慧醫院中,就可以完成就診等服務。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7-9-24 12:03 | 只看該作者
 南都:哪些方面對精度要求高?

  劉先林:一個是室外汽車自動駕駛所要的數據,精度要高到10厘米、15厘米。精度要求更高的使用是變形監測,比如大壩變形、房屋變形、地表下沉、預測滑坡災害等,精度要達到毫米級。

  中國掃描車技術居世界前列

  南都:掃描車載有哪些測量儀器?

  劉先林:掃描車的感測器最豐富,首先是車載激光,過去是單點的,現在是掃描激光,激光頭每秒要轉200圈,每秒可以輸出50萬個點;另外,還有照相機、衛星定位接收裝置、陀螺儀。陀螺儀用來測量姿態,在衛星信號落地時進行補充。這都要集中在車裡面,掃描車是測量測繪裡面用到的最完整的一個設備。

  南都:我國測繪儀器經歷了怎樣的研發歷程?

  劉先林:我之前主要做航測儀器。早期的航測儀器全部靠進口,我們研製成功時,國外進口需要38萬美元,而我們是38萬元人民幣,賣得比較好,在國內推廣很快,佔國內市場份額的90%左右。另外一種設備叫正射投影儀,價格比進口的便宜很多,國內佔有率也很高。

  另外,從1998年開始銷售的全數字攝影丈量工作站,也佔有國內90%的市場。

  早期的航測儀器在國產化方面,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當時也是受到科技部的獎勵,我也得過兩次科技進步一等獎。

  後來到了數碼相機時代,我們有點落後了,基本上全是進口,原因在於晶元研製困難。但後來我們也做了一套替代方案,做了國產數碼相機,佔領了國內市場30%左右的份額。

  再後來做掃描車,目前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的進口也不少,但都不行,都沒用起來,只有奧地利的車還可以。現在做實物檢測對比,國產設備特別是在軟體自動建模方面,國外的不能和我們的比。

  目前,國內有幾個廠商在產品性能、價格、性價比方面比進口的高,設備全部依靠進口的局面基本結束了。當然,有個別設備,比如測海底地形的機載激光,我國目前做得還不好,不過也正在研製。

  最關心掃描車市場應用

  南都:測繪測量儀分為哪些類別?

  劉先林:包括車載、機載、星載,分別是搭載在汽車、飛機、衛星上,還一種是地上人拿著走的野外測量儀器。

  在規格上,車載激光視場角是360度,機載激光視場角是70度,星載視場角的更小。同樣,車載相機視場角是360度,機載視場角就變小了,星載視場角進一步減小。它們都有這幾種感測器,一個是定位,一個是定姿,一個是激光,一個是照相,還有高光譜。

  南都:你最近還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

  劉先林:現在主要還是關注掃描車應用。掃描車把地表三維結構化模型建起來后,要把數據用好,就要接觸到智慧城市、自動駕駛、增強現實(A?R)等方面。

  需求沒搞清楚,後端的應用沒有,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而且,現在正在搞雲計算,提高速度,進一步完善後,才能考慮往外出口。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采寫:南都記者吳銘(網路圖片)

  科學家「霸屏」,網紅界的一股清流

  自6月中旬以來,知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用了數十年磨得掉漆的辦公桌,以及在高鐵上穿著舊皮鞋、坐二等座修改報告講稿的形象,引起廣泛關注。對於成為「網紅」院士,劉先林有些不太情願。他對記者說,自己出去作報告,經常有很多人圍過來照相。「我們搞科學的,不怎麼喜歡搞這種事。」事實上,生活中的劉先林是一個衣著儉樸、不修邊幅的老者,其1995年1月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1996年12月開始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一直致力於中國測繪測量事業。(今日《南方都市報》)

  在娛樂明星、直播達人「霸屏」的時代,越來越多科學家成為「網紅」,並吸引了廣泛關注。有的科學家是因為在高鐵上坐著二等座,有的則是上講台穿著布鞋,還有的多才多藝卻低調沉默,一出手就顯出不凡。有人開玩笑說,「他們是網紅世界的一股清流」。我倒覺得,科學家走紅社交媒體固然有趣,卻無必要以此抨擊其他年齡段、靠才藝為生的「網紅」,畢竟術業有專攻,科學家有科學家的貢獻,藝人有藝人的特長,他們的存在都讓這個世界更多元,更豐富。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相逢」,「競爭」關注度,就是這種多元化的表現之一。

  但就「劉先林們」走紅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好事。一方面科學家以接地氣的方式現身,有助於消弭他們與普通人之間的鴻溝,讓科學家潛心鑽研的學術領域走進公眾視野,並喚起他們的興趣,包括這些研究到底在國際上處於什麼位置,又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對科學家本人好奇是最好的老師,這比搞多少次科普講座、宣傳,恐怕都要有用。以劉先林院士為例,網友看到的只是他在高鐵二等座上潛心改稿,蹬著一雙舊皮鞋,而借走紅一事了解到的,是劉院士在航測儀器、掃描車等方面做過卓越貢獻,還曾被推為「大國工匠」人選。

  另一方面,科學家的鑽研精神、簡樸作風,藉助於社交媒體的擴散,能形成一種標桿式的作用———並非人人都要以艱苦樸素為目標,但人一生中,若能有一門終身探索的事業,沉浸其中,日拱一卒,原來感覺如此美好。最近在潘家口水下長城不幸罹難的潛水員徐海燕,就被懷念者盛讚「生命有好多層次」,除了是「世界上最神秘、最精英化」的潛水組織GUE的成員,還是遺傳生物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以及優秀的科幻作品譯者、科學傳播者。她的人生熱烈綻放,不斷擴展興趣領域,同樣源於她總想對這個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探索。

  愛因斯坦說,除非一個人擯棄細枝末節,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否則在科學中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發現。這句話是一些不拘小節的科學家的真實寫照,他們的確做到了不問很多事,也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事實上,這話對於旁觀者來說也頗具意義———我們不必過分強調科學家「走紅」時所附著的細節,而應該看得更遠,去嘗試理解他們的精神內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