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融史上驚人一幕,一家兄弟14人,掌權上海當時68家外資銀行中的1/3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7-9-27 01: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6-12 劉學軍 劉學軍
  
  

  面對高考中考

  更緊張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每年考試季前一個月網路話題

  都是翻來覆去有關階層固化

  

  焦慮啊焦慮

  自己的焦慮拿孩子說事

  在老羅小的時候80年代上海

  高考在老一輩人眼中還真不是重要的事

  鄰居阿奶讓聰明的小叔放棄大學去考中專

  與當年上了大學全國分配相比

  留在上海比什麼都要重要

  曾經嗤之為短見的選擇看來還真沒啥錯

  

  當年的小叔已經退休

  有兩三套上海市區的房子身價早過了千萬

  每天搓麻遛孫全球旅遊還有廣場舞

  與外地去的同學還在為退休工資維權相比

  小叔幸福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老人家對上海都有一種固執己見的偏愛

  即便兒孫帶她週遊世界

  浦東機場落地一刻

  第一句話就是:

  看了再多地方,還是阿拉上海最好

  同為一線城市與北京深圳相比

  上海歷來有一種讓人拖家帶口的衝動

  今天來說一個近代史上最牛的拖家帶口奇迹

  如果一定要說一個政策

  對中國競爭力負面影響最大

  莫過於長達40年計劃生育

  以中國式血緣家族為紐帶的同進公退

  其力量又豈是一般意義上的人脈可言

  以前老羅飯局多的時候

  常去巨鹿路那家席家花園

  環境菜式都好

  那時宴請也不太講文化

  以為席姓只是飯店老闆

  後來才知道這是席家老宅

  上海灘最有勢力的金融家族

  常看老羅說故事的朋友應該知道

  我一直不屑於把上海發展歸於英人開埠

  但如果說到現代金融業

  還是英人帶來了現代銀行制度

  但即便是英行大班橫行上海灘之際

  真正運籌帷幄的還是上海人

  否則這些老外沒進化多久的簡單頭腦

  如何在中國迷宮般人際關係叢林中穿行

  洋行到上海帶來最大的變化是

  在傳統學而優則仕的中國社會

  讓中國士子知道了

  除了科舉還有另外一條路

  也一樣可以牛逼哄哄人模狗樣

  就是去做洋行買辦

  期間最有成就的是金融席家

  完全無視所謂的玻璃天花板

  全盛時期

  當時68家外資銀行的20多家

  由他們家族祖孫三代14個兄弟控制

  上海人天生職業經理人的基因

  在他們家可見一斑

  

  洞庭東山時代

  叱吒上海金融圈的席家是來自蘇州太湖東山島的東山席家,家譜的淵源很長。東山是深入太湖的一座長條半島,去過的人都認為這是個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古迹舊物很盛,可見中國江南這帶,即使在農耕時代,也能富庶到什麼程度。

  

  洞庭東山

  席這個姓氏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時代。根據最可靠的考證,席姓由「籍」演變而來,這個家族因掌管晉國國籍,即以官為姓氏,稱謂「籍」。十三世籍鑲為了避項羽的諱,於是將籍改為席,他的後人也跟著改成了席姓。席氏子弟由西漢初年遷徙到了安定,約寧夏固原一代,休養生息,成為當地大姓,因此後世席姓堂前,常會掛上「安定世家」四個大字。

  至唐天寶年間,席家開始出頭,席豫晉陞為禮部尚書,又經歷五世之後,武將席溫遷徙到了吳郡洞庭東山。唐廣明元年,黃巢起義,席溫眼見中原戰火紛飛,便攜三子和若干將士,南遷隱居,在與當地的一小股盜賊較量后,逐漸立足於東山。

  南遷之後,席家從唐末到明初,子孫大多隱居東山,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也養成了席家人豁達的性格和氣質,更使他們避過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戰亂。

  東山豐富的物產和自給自足的社會環境滋養著席家人,也同樣滋養著許多遷徙避難於此的家族。東山有許多大姓,如王、嚴、潘、葉等,席家與這些姓氏家族結成姻親,形成了一種社會結構和人文特點。

  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是中國重要時期,商業化對當時中國社會結構的改變不亞於最近這30年。藉由太湖的水路,席家子弟更多地加入到了經商的行列之中。從明代中葉起,席家人大量外出營生,拓展事業,這逐漸成為了家族的一大傳統。

  

  

  1933年,在上海發達后的席家在蘇州東山新修啟園,以紀念當年祖上接駕康熙皇帝。山麓湖濱,秀美的蘇州園林在廣闊太湖背景下,別有味道。

  席氏家族在商界聲名鵲起,湧現出一批富商大賈,作為洞庭商幫的重要成員,他們活躍於大江南北、運河兩岸。到了近代,部分席姓子弟來到通商口岸上海,又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從席正甫、席立功、席鹿笙祖孫三代世襲上海滙豐銀行買辦,到以席家為中心的著名外商銀行買辦群體之形成。

  

  這個家族綿綿相繼,歷經幾個世紀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遷卻依然保持經商的傳統,

  一位席家老人拿出厚厚一本線裝賬本,記錄了當時席家子弟結婚時的每一個細節。宴席上的客點、四色點、盆菜、中桌、房菜,儀仗隊里的藤棍、龍頭、開棍、夜役、宮樂、提燈……以及母親的嫁妝鳳目、金花、銀茶、金珠如意等。

  金庸小說中講到高手

  都有一種綿綿不絕的內力

  開始和結束這種詞在中國文化中都很模糊

  盤古開天地這種神話要到佛教進入后才有

  中國人在對待生命強調的是生生不息

  視子孫繁衍如自己生命的延續

  在戰亂災難面前

  只要血脈尚存

  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上海時代

  

  在19世紀後半葉的上海,本土金融人才主要是經營本土錢莊的寧波商人和外資銀行買辦群體的蘇州商幫。而蘇州商幫的崛起,核心就是席正甫。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把現代金融制度引到了中國,通過對鴉片「行腳商人」,對廣州十三行的茶行老闆進行放貸,進而控制了茶葉定價權。現在看來,當時清廷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已經完敗,而虎門銷煙只不過是小粉紅式的反攻。

  但到了上海,上海人卻積極擁抱這種新的金融制度,操縱金融王國自然是在鴉片貿易中盆滿缽滿的外資銀行,但上海精英階層的進入卻使之發生了變化。

  1874—1949年的75年中,外資在上海先後開設了大小銀行68家,其中執金融界牛耳的是英資滙豐銀行、德資德華銀行、日資橫濱正金銀行、法資東方匯理銀行、俄資華俄道勝銀行和美資花旗銀行6家,業界稱之為「六國銀行」。外資銀行由於語言、幣制以及商業習俗的隔閡,無法直接與中國商人溝通,於是就雇傭了大量買辦,作為中西方商業貿易的橋樑。

  

  (當年的華俄道勝銀行,如今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蘇州東山席家,自席正甫開始,成為勢力最龐大的金融買辦家族,也構成中國商業史上非常驚人的一幕。


  席正甫走入金融界,也很富有傳奇色彩,他19歲到上海錢莊當學徒,學會了幾句洋涇浜英語,進入英國滙豐銀行買辦間工作,後任跑樓。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向英國滙豐銀行借款500萬,買辦王槐山從未經手過如此巨額貸款,認為風險太大,同時又不願得罪朝廷,整日愁眉不展。席正甫認為這是晉陞發財的千載良機,而且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便代王槐山處理此事,從此與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拉上了關係,成為洋人與官府溝通的代言人。

  

  (1924年落成的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右邊為海關大樓)

  席正甫在長達數十年的買辦生涯中聚集了大量財產,除投資經營金融業外,還在浦東、南京路、鳳陽路一帶購置了眾多的房產。(老羅敲黑板,房產、房產)

  當時上海錢莊為了獲得流動資金,常常向外商銀行借款,再用這部分錢放高利貸,貸給大大小小的商號以獲取利潤,由於席正甫掌管了滙豐銀行借款的簽字蓋章權,成為當時銀錢業炙手可熱的大紅人,幾乎所有的錢莊都要求他加入股本,或聘用他介紹的人當助手。同時,席正甫廣泛投資和銀行業務有聯繫的錢業、銀樓、典當、金號。

  1887年,席正甫與嚴蘭卿合資開設了協升錢莊,他還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介紹親友、熟人進入眾多的外商銀行,他的一些親屬還擔任了洋行買辦,致使席氏家族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上海灘成為風雲一時的買辦世家。

  前文說計劃生育把大家族滅了


  席家之所以能人脈深廣

  首先是要有這麼些家裡人可供調用

  由此,洞庭東山人在上海金融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各地商人資金短缺,非請洞庭山幫忙不可,因此 19世紀末流傳著這樣一首口諺:「徽幫人再狠,見了山上幫,還得忍一忍。」1904年,席正甫壽終正寢,祭奠之日,從外灘到鳳陽路席家,沿途各個路口都搭了白布帳棚,中外商家及一些外國銀行的門口,都設置了壇台路祭,公共租界巡捕還武裝護送上祭隊伍從南京路上通過,死後在上海灘上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買辦,也僅席正甫一人而已。

  直到1904年任買辦整整30年。席正家壟斷滙豐銀行買辦之職長達64年。此外,席正甫的孫子席德懋還做過中央銀行的局長和中國銀行的總經理,其弟席德炳做過中孚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做過上海中央造幣廠廠長。

  

  席氏在上海金融界佔有什麼樣的地位?資料數據是:從1874年到1949年的75年間,在上海先後開設的外資銀行有68家,其中歷時較久、影響較大的20餘家。而席氏共有14人在外資銀行充任買辦或高級職員。

  以席正甫同輩兄弟四人為例,老大席嘏卿在英國麥加利銀行上海分行成立的第二年就進去工作,是該行的中國元老。老二席正甫一直擔任滙豐銀行買辦。老三席縉華曾是英國德豐銀行、華俄道勝銀行買辦。至於老四,被過繼給席家親戚、新沙遜洋行第一任買辦沈二園,人稱「沙遜老四」。

  席家通過一龐大的婚姻圈,「姻婭聯絡」,旁及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構成了更加廣泛的買辦集團。他們不僅編織了洋行、錢莊、銀行業之間的商業網路,而且與宋子文家族、陳果夫家族等政界要人建立了密切的姻親關係,正甫的孫子席德柄和宋子文是在美國求學時的同學,他的大哥席德懋則把女兒嫁給了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

  

  席德柄曾是中央造幣廠廠長,席德懋則擔任過當時的中國銀行總經理。有人說,席家把中國傳統商幫的地緣、血緣、親緣觀念發展利用到了極致,這也是這個家族長期立足於上海金融界的重要基礎。

  在席正甫之後最有成就的席家弟子是席德懋席德柄兄弟。

  席德懋清末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授內閣中書。1912年赴英入伯明翰大學,獲商科碩士,1916年回國。1925年任上海華義銀行華經理,與席德柄合營國際匯兌業務。1928年11月任上海中央銀行發行局副局長。1932年8月中央銀行匯兌局在上海成立,任總經理。1933年任央行美貸棉麥事務處總經理。1934年3月任中央銀行業務局總經理。抗戰爆發后奉命駐港參加財政部平準基金委員會,維持法幣匯價。

  

  席德懋

  1941年春與陳光甫赴美,接洽美國對華經濟援助事宜,籌設世界貿易公司。駐美期間受中國銀行董事會委託,以董事資格任紐約經理處區監理。以後又任外匯管理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中央銀行理事會理事。1946年3月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及國際復興建設銀行代理理事。

  1948年4月任中國銀行總經理。同年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並限期收兌人民所持有的黃金、白銀及外幣。席主持該行將所積累的外匯悉數移存中央銀行。1949年4月,解放大軍逼近上海,席令滬行在市上收買銀元,以備需要。5月2日暫代中行董事長一職。1949年8月席赴美參加貨幣基金及世界復興建設銀行年會。1952年1月在紐約病逝。

  席德柄 畢業於郵傳部工業學校(交通大學前身),留學美國,入麻省理工大學,獲工科學士學位。后赴英國,入伯明罕大學商業專科學校。曾任中央造幣廠長,財政部復興貿易公司總經理,後為上海最大的麵粉廠阜豐的總經理。

  

  席與時,席德柄之女,時稱席家六小姐。

  席德柄與宋子文是在美國求學時的同學,因宋的關係,解放前,席德柄任上海中央造幣廠廠長。後來,席德柄的大哥席德懋把女兒嫁給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兩家的關係更加密切。

  

  左起:宋子安、宋子安夫人吳其英、宋子良夫人席曼英、宋子文、宋子文夫人張樂怡、宋子良。

  上海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地方,改變了許多席姓子弟的生計職業,由此使他們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發生極大變化,在許多方面都超出了中國固有的傳統,同時,視野開闊了,見識增多了,交遊網路與商業關係也拓展了。

  

  席家花園

  席家至今在上海還有4000多人,人才眾多。

  

  為什麼又是上海!

  

  一直覺得應該鄉村是血親的而城市是契約的

  而上海這超級大都市卻是講究血緣親情

  

  不過現在講再多故事也是昨日黃花

  兩代計劃生育后血緣溫情已經無處著落

  老阿奶的意見現在肯定不能聽

  中國的大學再爛也還是要上

  即使什麼都沒學到

  作為現在沒兄沒弟的替代方案

  四年大學好歹也有了個同學圈子

  算是兄弟袍澤日後也有個照應

  北大清華自然了得

  如果進不了

  其他不管985、211

  其實都是混個圈子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