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清時期的華人海盜帝國與華商海外殖民國,原來華工也曾如此霸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原創:亞歐研究寮

  文 | 江隱龍

  作為世界上容納度最高的語言之一,英語中向來不乏源於法語、德語甚至希臘語的舶來詞。語言史背後是文化史,文化史背後是民族史,每當一種語言多一個舶來詞,勢必都會牽扯出兩個甚至多個民族的交融與碰撞——語種的「血緣」越遠、彼此滲入的舶來詞越難以歸化,民族之間的歷史也往往越慘烈。

  

  「Coolie(苦力)」一詞無疑便是這種慘烈歷史的代表。苦力在英文中有多種拼寫方式: Cooly、Kuli、Quli、Koelie……雖然這一單詞因為其林林總總的拼寫方式而漫漶了起源,但其含義卻有著清晰的指向性,那便是以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廉價勞動力。「Coolie」很可能來自於漢語,就算拋開極其雷同的讀音不談,同一時代英語中也的確爆髮式的出現了一批漢語的舶來詞,如Kowtow(磕頭)、Yamun(衙門)、Wonton(雲吞)等。不過也有學者提出「Coolie」最早是德國博物學家恩格爾貝特·坎普弗爾用於形容日本碼頭工人的,而這位博物學家在抵達日本之前只去過波斯及印度而非中國。無論是那種說法,「Coolie」一詞所代表的廉價勞動力都具有強烈的時間與地域屬性:大航海時代之後逐漸被殖民、半殖民化的遠東。

  

  而中國人——或者說是清帝國的子民,無疑佔據了苦力中的最大多數。在中國歷史的語境上,它還有一個相對正式也相對中性的名稱:Chinese Workers(華工)。畢竟,苦力一詞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無論是清帝國,還是與強行與清帝國簽訂條約的列強均不願意將苦力一詞不加修飾地寫在條文之中,正如在條約中,鴉片不會是「鴉片」而是「洋葯」一樣。

  

  不過華工卻不是一開始便如苦力一樣帶有貶義色彩的。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華工不僅代表了先進的技術、雄厚的實力以及高素質的人口,而且還真的在東南亞一帶叱吒風雲,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事迹曾在梁啟超所著的《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被濃墨重彩地提及,在此且先按下不表;因為早在華工佔據歷史主流之前,從日本海到印度洋的廣闊海域間還存在著另一強大的華人群體,那便是華人海盜集團。

  

  如果說苦力的發展史要從華工身上尋找源頭,那華工嬗變史便必須要從華人海盜史開始講起。明清時代,除了多次海禁之外,對外貿易盡數為「欽定貿易」模式,其利潤也完全由朝廷支配。但是,中國物產在海外需求量極大,尤其是絲綢、茶葉、火藥等物利潤極高,於是明清帝國東南沿海一帶走私盛行。朝廷壓製取締益緊,走私商人便自行武裝橫行海上,成為海盜。走私產生巨大的收益給予了這些海盜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於是一些海盜得以屯殖一方甚至建國稱王。當時的中國代表著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生產力,這一批批華人海盜所譜寫的海上史詩,足以與維京海盜或是加勒比海盜相媲美。

  

  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盤踞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海盜漸漸分成徽州幫與福建幫,並最終被號稱「五峰旗主」的汪直所統一。在汪直統治的全盛時期,整個東亞、東南亞海域的商船不懸掛「五峰旗」幾乎不敢行駛——如果嘉靖帝是中華文化圈的大陸皇帝,那汪直便堪稱海洋皇帝,甚至於日後成為明朝大患的「倭寇」,也多為汪直所率領的華人海盜,反倒是日本人佔了少數。

  

  明清易代之時,華人海盜勢力逐漸衰落,相反東南沿海地區商業性的移民則逐漸增多,這其中客家人移民之風尤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伯率領百餘客家人移民至加里曼丹島,不久便發展出了繁榮的殖民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羅芳伯取其與同族陳蘭伯之名建立蘭芳公司,次年建立蘭芳共和國——這便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提到的那個華人殖民共和國。

  

  18世紀的華人以「殖民者」的身姿進入東南亞並不奇怪。雖然清朝中期已經漸顯疲態,但清帝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在整個中華文化圈更具有著不可撼動的統治力。那時的華人如同古代日本的渡來人一般給落後的東南亞帶來了先進文明的火種,華工一詞自然也流露出濃濃的自豪感。那時稱雄於東南亞的華人自然不會想到,僅僅一個世紀之後「華工」會與「苦力」二字混同,並成為「奴隸」富有東方特色的同義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