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可惡而發人深省的實驗:沒媽的猴會選食物還是懷抱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7-9-6 0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9-05 10:28:40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

  

  哈里·弗雷德里克·哈洛(Harry Frederick Harlow,1905年10月31日- 1981年12月6日)是美國心理學家,以他的母嬰分離、依賴性需求以及恆河猴的社會隔離實驗而聞名,後者表明了照料和陪伴在社交和認知發展中的重要性。他的大部研究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完成,在那裡,人文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與他一起工作了很短一段時間。

  20世紀50年代,哈洛開展了著名的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這不僅在靈長類動物學上,而且對有關依戀進化的科學是個裡程碑。哈洛自己不斷地將他的實驗對象與人類兒童進行比較,新聞報道普遍將他的研究結果視為對人類愛情及其演變的主要論述。這些有關猴子母愛的實驗強烈地影響到人類社會中母親和嬰兒任何形式的分離,包括收養以及一般性的撫養孩子。

  在他的威斯康辛大學的實驗室里,哈洛探索了愛的本質,旨在闡明嬰兒和母親之間建立關係的最初根源和機制。首先,他證明了母愛是情感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從而支持了收養友好理論——對於心理健康而言,連續性的「養育」是一個比「自然生育」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其次,哈洛的試驗表明,人的依戀能力與早期生活中的關鍵時期密切相關,在此之後,很難或不可能彌補最初情感安全感的喪失。這一有關依戀關鍵時期的理論,證實了在出生后儘快將嬰兒與養父母放在一起是明智的。哈洛的研究提供了實驗證據,證明了心理上的父母的重要性要超過生物學父母,同時強調了在嬰兒期后收養孩子存在更大風險。

  

  「母愛」的實驗(一)

  哈洛是如何建立他的有關愛的科學理論?他將出生幾個小時后的幼猴與母親分開,然後安排由兩位替代的機器母猴「飼養」這些幼猴,兩位機器母猴都配備了能喂牛奶的瓶子。一位機器母猴是用鐵絲網製做的(稱為「鐵絲媽媽」)。另一位機器母猴也是用鐵絲網製做的,但身體用柔軟的毛巾布所覆蓋(稱為「軟布媽媽」)。哈洛的第一個發現是,那些可以選擇母親的猴子更多時間粘在「軟布媽媽」的身上,即使它們所需的營養來自於「鐵絲媽媽」身上的瓶子。這表明,嬰兒的愛並不是簡單地對生理需求滿足的反應。依戀並不是主要源自於飢餓和乾渴。它不能被簡化為哺乳。

  「母愛」的實驗(二)

  然後,哈洛改進了他的實驗,並進行了第二個重要的觀察。他把幼猴分成兩組,讓它們在兩種類型的母親之間沒有選擇,所有的猴子都喝等量的食物,而身體以同樣的速度生長。但相似之處僅僅在這裡。那些與「軟布媽媽」有過柔軟、有觸感接觸的猴子,其表現與那些母親是由冷硬電線製成的猴子有很大不同。哈洛推測,第一組的成員從「軟布媽媽」那裡獲得的心理資源即情感依戀中受益,而這對第二組成員來說是不能得到的。「擁抱」為嬰兒提供了保障和安全感,讓他們的正常發展走上了正軌。

  「母愛」的實驗(三)

  哈洛究竟觀察到了什麼,使他認為情感依戀對嬰兒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差異呢?當實驗對象被奇怪、發出巨大聲響的物體所嚇到,比如泰迪熊打鼓的時候,由「軟布媽媽」所撫養的幼猴與它們的母親進行身體接觸,摩擦著母親的身體,最終平靜下來。哈洛因此推斷,它們把自己的母親當作「行動的心理基礎」,讓它們在最初的恐懼感消退後仍然保持頑皮的性格和好奇心。相比之下,被「鐵絲媽媽」所撫養的幼猴,在害怕的時候並沒有退卻到它們母親身的邊。相反,它們會倒在地板上,不停地抓自己,身體來回地搖晃,驚恐地尖叫。哈洛指出,這些活動與自閉症兒童及患有精神病的成年人的行為非常相似。對於精神健康和疾病,依戀及其喪失表現出可怕的影響力。

  在隨後的實驗中,哈洛用猴子證明「遲來總比不做」並不是一個適用於「依戀」的口號。當哈洛把出生剛一個月的幼猴與他的母親完全隔離,杜絕它們與母親或任何類型的替代母親接觸,發現它們遭到永久性的情感傷害。哈洛和他的同事們重複了這些實驗,讓幼年的猴子在不同的時期處於無母愛狀態。他們的結論是,如果僅持續了不到90天的時間,早期母愛剝奪的影響可能會在猴子身上發生逆轉——這相當於人類嬰兒出生后和母親分離6個月的時間。在這一關鍵時期之後,對母親或同伴的任何接觸都不能改變猴子的反常行為,或彌補已經發生的情感傷害。情感紐帶初次建立時期,對能否正常建立起情感紐帶非常關鍵。

  對於像哈洛這樣的實驗主義者來說,只有在受控實驗室條件下驗證和發展起來的理論才應該稱為科學。哈洛不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他批評精神分析是基於錯誤記憶的推測,假設成人的各種心理疾病必然起源於童年經歷,並在解釋母乳餵養的重要性上過於隨便。然而,哈洛的數據恰恰證實了眾所周知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了生命初期母子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他的研究也是對優生學的否定。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1: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