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男生宿舍發生過哪些「驚為天人」之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9-6 0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何明科

  看完各種奇葩獵奇風的高贊答案,補充一個骨骼清奇的吧。否則以後國家更強大了,知乎作為文化輸出的代表被翻譯到國外,友邦只能記住天朝學生的搞笑能力,而忽略我們的創造力。

  這篇回答分享的是1998年左右發生在我們大學宿舍里的傳奇:此處迴避了「驚為天人」,免得太過浮誇。當年的宿舍是清華16#樓,應該算是第二著名的宿舍樓。因為第一是毫無爭議的貴系9#樓,俗稱「酒井」,第二才是爭議頗多的汽車系16#樓。那個時候網際網路剛剛興起:學生上網只能去1元/小時的中央機房外加出國漫遊的額外收費,整個宿舍一起湊錢花費巨資購買一台PC電腦來合用……

  懷著對網路對技術的無限渴望,計算機系以及汽車系等幾個動手能力超強系的同學,開始自己動手把各系所在的整個宿舍樓建設網路而形成區域網。不清楚歷史的看官也許會嗤之以鼻,做個區域網有何難,不就是扯網線、弄水晶頭以及頂多架路由器的事情嗎?然而那個年代,會寫HTML和ASP就可以在中關村橫著走爽歪歪收錢,考個CISCO的中級證書就能成為技術大拿,大部分人上網還只能靠貓嘎吱嘎吱叫……無論是線上線下都沒有太多關於組網以及路由器的知識,但是這些同學們已經把宿舍樓的每個房間都連上了區域網。

  雖然它最早還不能連接到外網,但仍然被這幫技術狂人們搞得風生水起,各種服務層出不窮:網路鄰居、區域網BBS、區域網MUD及區域網網站等等。

  非常羞澀得說,本人看到的第一本黃色小說就是破解了區域網中一台機器的共享文件夾,打開了一片全新的世界。而區域網MUD是大話西遊,搞得無數同學沉迷而難以自拔,混淆了現實和虛擬的身份。當然也有非常正面的網路傳奇,響徹全教育網的化雲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幾個汽車系的技術男純粹基於對技術的熱愛和在區域網內白手起家搭建起來。化雲坊是第一個學生創業而拿到正規風險投資的項目,后改名為Fanso或易得方舟。它後來雖然倒閉了,但是創始人童之磊在這個項目之上又搞了中文在線,苦熬多年之後最終登陸創業板,成為一代妖股。

  下圖是化雲坊當年位於16#的辦公室,即使借用了汽車系科協的辦公地,但仍然看起簡陋,比矽谷車庫還有寒酸。然而木板牆用光碟來裝飾,卻有那麼一點極客味道。

  

  16#樓技術男的狂熱不止於此,還要把區域網拓展到教育網甚至更廣闊的網際網路。他們不僅在技術上找到了可行方案,而且還成功得說服校方獲得支持。方案是從距離宿舍1公里開外的中央機房牽來一條光纖到16#,然後通過路由器讓整個宿舍樓連接到網際網路。如此敢想敢幹的除了我們16#,還有計算機的9#,而且他們樓距離中央機房還要近幾百米。這時候的9#裡面應該還住著搜狗的王小川以及網易有道的周楓等以後在中國網際網路叱吒風雲的人物。

  兩個樓的技術同學都拼了命,都希望成為中國第一個連上網際網路的大學宿舍樓。而9#和16#的同學們都望穿秋水,像盼紅軍一樣期待網際網路開通。萬幸的是,9#連接中央機房的光纖因為意外被挖斷,16#在競賽中領先,成為第一。坐在宿舍里連上網際網路的那一天,現在都還記得那個時刻的興奮,迅速敲下各種亂七八糟的網址。而且連到9#的光纖似乎問題不小,其實我曾經腹黑得想,可能是被我們16#的同學黑掉了。於是,16#作為全國唯一連接網際網路宿舍樓的金字招牌保持了很久。也迅速成為把妹利器,當我們自豪得邀請清華女生來宿舍上網的時候,犀利程度堪比今天邀請美女去自己在二環邊上的四合院。一時間在白天的時間,不少清華女生在我們的各個宿舍里查資料寫作業做工程項目。

  有了網還不夠,還需要電,否則每晚11點熄燈之後的日子難熬。還好在16#通網之前,前幾屆的電工技術大牛師兄,已經對整個樓的線路進行了徹底改造,而且相當人性化:陽面的房間按點熄燈斷電,方便希望按時起居的同學;陰面的房間始終無法斷電而保持24小時通明,方便需要浪的同學。較之其他宿舍樓那種從水房牽線的low貨,我們樓的方案才是於無聲處聽驚雷。據說有幾次清華四害之一的宿管科也看我們樓不順眼,讓電工出手改回來,然而每次都無功而返。這讓我想起一句清華的名言: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大於人和狗的差距。

  

  有了電和網這些基礎設施,人民群眾關於創造生活服務的想象力,無窮無盡。

  於是很快就有宿舍買來印表機提供網路列印服務,當他們在樓道里貼小廣告宣傳的時候,我幫他們想好的廣告詞是「誰來奪走我的初頁」。因為這個,同宿舍的

  @王洪浩一直勸我不要在技術圈和網際網路圈浪費人生,早點去杜蕾斯的營銷團隊寫段子。

  接著又有宿舍搞來刻盤機,提供網路刻盤服務,FTP上傳資料自動刻制光碟;也可以享受勾選伺服器上的已有內容然後製作光碟的雲服務(類似於今天的百度網盤)。

  而我們宿舍選擇了別人淘金我賣鏟子的路線,開張小賣部為上網到深夜的同學們提供泡麵及火腿腸。一開始生意火爆異常,但是迅速引來無數效仿者搶佔份額,並不惜以低價衝擊市場和打壓利潤。後來我們祭出了買面提供熱水的增值服務(電腦太多已經不能使用熱得快,獲得熱水的唯一方法就是去遙遠的水房),才得以差異化而成為整個樓的深夜食堂。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都是妥妥的O2O……

  下圖是我年輕還未發胖時運營深夜食堂的大概樣子,願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回想起這段大學宿舍的生活,無限美好。其實要感謝的是當時的王大中校長和賀美英書記,難得的寬容和開放心態。還要感謝16#的眾多技術大拿們,能想起名字的有:劉穎(最核心的技術,當年還抄了我的許多作業。最搞笑的是這樣的技術大牛,居然略次躺槍不過C語言編程,難道是應試教育的問題?)、馬雲(小馬雲,不是爸爸馬雲)、陳曦、魯軍以及童之磊……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