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洞朗事件」——印度得不償失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mtwb 發表於 2017-9-3 1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洞朗事件」以印度軍隊主動撤軍而宣告結束,但此次印度軍隊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要求中國停止在洞朗地區修築道路的目的是否實現,中印兩國政府都語焉不詳。美國史汀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韻認為,比較客觀的理解應該是,印度的所謂的妥協和讓步絕對不是單方面的,它一定是中方做出了某些承諾跟某些妥協之後,印度才會有這樣一個動作。中國外交部29日表示:「中方已經表明,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從中國外交部上述表述看,中國很可能同意「暫時」停止在洞朗地區邊界處的築路工程,但中國軍隊繼續保持在該地的武裝巡邏。
筆者在《洞朗事件—中印關係的轉折點?》一文中曾經預測的一種結果:「如果中國政府保持忍讓,印度軍隊也可以堅持不撤軍,靜觀中方反應,企圖通過外交談判,達到印方撤軍,中方承諾放棄洞朗地區包括修路在內的工程建設」,而實際結果卻不幸在筆者預測的可能性中。印度主動撤軍后不久,印度宣布印度總理莫迪將出席9月4日在中國廈門舉行的「金磚峰會」,客觀說此次「洞朗事件」印度已經先贏一分。
從印度角度看,印度在此次「洞朗事件」取得如下成果:第一,中國暫停洞朗地區的築路工程,印度通過兵不血刃方式取得了一次外交和軍事上的勝利。印度認為中國在洞朗地區修築道路並非是一般性公路,這條路最終將通往洞朗以南的蔗草場,抵達吉姆馬珍雪山附近。印度認為不丹在蔗草場擁有季節性軍事存在,屬於中不交叉控制地區。一旦這條路修通,不丹在洞朗地區的軍事存在很可能在下年開春被中方瓦解,那麼不丹的勢力就會退往春丕河谷以東,洞朗89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被中方單獨控制。這對印度來說將是改變洞朗地區力量對比的重大舉動,將直接威脅印度的「雞脖子」——西里古里走廊和印度東北部的安全。第二,「洞朗事件」的和平解決,使得印度莫迪政府在冒險廢鈔運動成功后,又一次通過成功的冒險軍事行動取得政治和軍事上的勝利,極大提振莫迪政府威信和印度民眾的自豪感。印度最大通訊社「印度報業托拉斯」將洞朗對峙結束稱為一個「重大外交突破」。第三,此次「洞朗事件」提振印度政府和軍隊今後對抗中國的信心,中印兩國邊界地區很可能進入一個多事之秋。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Bipin Rawat)就稱,印度方面的軍事優勢迫使了中國接受了和平解決的方案。中印對峙是「中國試圖改變中印邊界現狀」的結果,將來類似中印洞朗對峙的事件很可能會增多。第四,印度通過此次「洞朗事件」增加在不丹駐軍,加強對不丹的控制,干擾中不兩國之間的接近和今後中不間的邊界談判。
雖然此次「洞朗事件」印度達到要求中國停止在洞朗地區公路建設目的,但筆者並不認為印度是此次事件贏家,中國也並非一些外媒所認為的輸家。首先,中國雖然停止在洞朗地區的築路工程,但從中國外交部8月29日表態看,中國認為在洞朗地區的工程建設是合理、合法和長期的,中方的停建只是暫時的。相對於中印兩軍因洞朗地區的築路工程而引發的對峙,即將召開的「金磚峰會」和中共十九大更為重要。並且中方目前只是答應暫停工程建設,一旦時機成熟,中方隨時可以恢復建設。
其次,在此次「洞朗事件」中,中方確實在修建道路前考慮不周,對印方的強烈反應也缺乏預判。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一邊倒軍事勝利,以及1987年「桑多河谷武裝衝突」中印方的主動妥協,使得中方對印度產生了一種輕視和傲慢情緒。此次「洞朗事件」充分暴露中國在中印邊境的交通和國防工程嚴重不足,以及中印兩國在邊界地區存在長期軍力失衡的問題。對於中方而言,問題的充分暴露顯然比問題被長期忽視強,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筆者預判,通過此次「洞朗事件」中方必將加強西藏鐵路建設,以及山南和林芝地區中印邊境上的國防公路建設。2013年嘎隆拉隧道貫通,結束墨脫「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歷史。今年年底,雲南省怒江州丙中洛通往西藏察隅縣的滇藏新線(丙察察公路)也即將通車。中國同時從南北兩個方向打通拉薩和雲南通往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南和林芝地區的道路,這將一舉改變喜馬拉雅山脈對亞洲大陸和南亞次大陸的地理阻礙。而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區的河谷地帶海拔只有一、二千米,氣候濕潤、植被茂密,適宜中方長期駐軍。中方可很大程度改變中印邊界東段軍力失衡的問題,並將對印度非法成立的阿魯納恰爾邦造成極大戰略壓力。
再者,此次「洞朗事件」在關鍵時刻,為正在推進中國軍改和未來中國國防工業發展指明方向。客觀說,擁有世界上最龐大陸軍的中國軍隊因缺乏現實對手,中國陸軍該如何進行軍事改革還缺乏明確方向。印度軍隊的這次挑釁,正好為曾經找不到對手的中國陸軍,提供明確目標。從目前形勢看,在中國陸地邊界上,分別存在朝鮮半島和中印邊界兩個方向的戰爭威脅。為了應對上述這兩個傳統戰爭的威脅,中國今後必要在東北和中印邊界兩個方向方向加強兵力部署。由於中國在西藏地區的軍用機場地處高原,其起飛載重量和後勤保障受到高原環境的明顯影響,中國在中印邊境的空中力量對比上明顯處於弱勢。為此,中國未來國防工業還得將適應青藏高原環境的武器裝備作為一項重點進行研究和發展。
     雖然此次「洞朗事件」印度先得一分,但筆者認為印度實為得不償失。印度雖然迫使中方暫停在洞朗地區的築路工程,達到預定戰術目標,但從政治和軍事戰略高度看,印度實為得不償失。首先印度誤判中方修建道路的企圖,中方道路修建也就為改善邊防部隊巡邏條件,很可能就無完全控制洞朗地區的企圖,更無威脅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戰略意圖。印度完全可以通過外交途徑,甚至以拒絕參加金磚峰會為條件要求中方暫停洞朗地區的築路工程。因為中國目前最重要的對外戰略就是「一路一帶」,與印度爭奪南亞影響力和增強中國在中印邊界地區的軍事實力,並不是中國的國家戰略。如果印度先以外交途徑解決,中方很可能會同意印方要求。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今年下半年,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就是開好「金磚峰會」和中共十九大。可印度卻以武裝越界的粗暴方式迫使中國在「金磚峰會」之前妥協。印度雖然在戰術層面取得勝利,但在戰略方向上卻向全世界暴露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的戰略軟肋。此次「洞朗事件」后,中國不但會增加亞東和洞朗地區兵力部署,很可能還會增加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的兵力部署。並且中國也會加快中印邊界的交通和國防工程建設,印度西里古里走廊、甚至印度西部和東北部都將長期感受中方的軍事壓力。
在此次「洞朗事件」中,印度以不丹宗屬國名義,武裝越界干預中不邊界爭端。也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印度對不丹王國非法控制和對不丹王國的主權侵犯。本來不丹王國在印度強力控制下,長期不敢發聲,國際社會已經漠視不丹王國受印度不正當控制的客觀事實,甚至還杜撰出不丹王國為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而中國也在某種程度上默認印度對不丹特殊關係。對於有著「偽滿洲國」屈辱歷史的中國人民而言,經過而此次「洞朗事件」后,已經很難在二十一世紀今天再接受鄰國不丹繼續忍受印度操控。況且印度趁中國「文革」內亂時期,強力吞併錫金王國,中國後來雖妥協承認印度對錫金的非法吞併,但並沒有換來印度適可而止。印度反而在此次「洞朗事件」中,又在原錫金和中國的邊界上得寸進尺。從此次「洞朗事件」后,中國必將加強和不丹政治聯繫,絕不會再容許印度吞併不丹。
從美國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以來,美日一直積極拉攏印度,共同圍堵和遏制中國,而印度也越來越倒向美日,不斷在中印邊界上製造事端。此次「洞朗事件」充分暴露印度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戰略敵意,很可能迫使中方重新評估中印關係。正如葉海林教授所說的:「洞朗事件以後,我們要重新評估一下中印關係,我們以前認為印度是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新格局戰略當中的夥伴,而洞朗事件其實暴露了印度對華非常負面的戰略考量,這個戰略考量是超越底線的」,「印度政府目前的對華策略如果是這樣的方式,中國爭取印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了」。此次「洞朗事件」后,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被印度稅務局處於巨額罰款,對那些將印度視為未來大市場,正加大投資中國企業而言,無疑是敲響警鐘。本來中印兩國間經濟互補性很強,印度落後的基礎設施和嚴重官僚主義,對於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而言,是很難適應的。但對於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而言,印度上述問題卻是可以克服障礙。這幾年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正快速增長,極大推動印度的經濟增長。如果中方重新定位中印關係,將印度視為戰略對手,中方有必要重新評估對印投資,以及印度在「金磚國家」、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印度在亞投行和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力尚不足為慮,但中方有必要力促擴大「金磚國家」規模,將「金磚國家」升級為發展中國家的七國集團,增加「金磚組織」的活力和話語權,也同時稀釋印度在其中影響力。所以印度雖在此次「洞朗事件」中取得戰術勝利,但卻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上得不償失。

                           KMTWB
                         2017年9月3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