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飛奪瀘定橋」史實的三篇文章 2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信力健:飛奪瀘定橋里神話多
  紅軍長征中有很多神話,「飛奪瀘定橋」應該是其中之一,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關於此事的開頭是這樣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 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鐵 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 」這種神話甚至連一些外國人都深信不疑: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其《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的封面,赫然就是這座橋。而美國記者斯諾一九三六年採訪了 毛以後寫道:過瀘定橋「是長征中最關鍵的時刻」。「木板有一半給抽掉了,從岸邊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鐵鏈。在東岸的橋頭,敵人的一個機關槍陣地正對著他 們,它的後面是由一團白軍把守的陣地……誰能想到紅軍會發瘋似的試圖從光鐵鏈上過河呢?可是紅軍卻偏偏這樣做了……頭一個戰士中了槍,掉到下面的水流里, 第二個也掉下去了,接著是第三個……敵人把煤油扔到橋板上,橋板開始燃燒起來。這時,大約有二十名紅軍戰士用雙手和膝蓋匍匐前進,把手榴彈一個接一個地扔 進敵人的機關槍陣地。」活靈活現,神乎其神!
  那麼,瀘定橋究竟是怎麼樣一座橋呢?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橋長103米,寬3 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這樣一座鐵索橋,親眼見過的人都會 得出這樣的結論:別說對面架了一挺機槍,就是讓紅軍戰士順著鐵索爬過去,也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但是當年的紅軍確實從瀘定橋上走過,由此擺脫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並最終逃出生天。那麼,他們是怎麼過去的呢?是不是象教材說的那樣「號手們吹起衝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 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 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衝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衝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傳來了團 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 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衝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似乎紅軍 士兵都是神仙變的不成,一個個都刀槍不入?當然不是。  
  歷史真相是: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紅軍五月二十九日到達時,瀘定橋沒有國民黨軍隊把守。從國民黨軍隊的大量來往電報、部署可以看出,長征故事中說的守橋 的國民黨二十四軍第四旅李全山團,其實並不駐屯瀘定城,而在遠處的化林坪一帶。駐紮瀘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長余松琳。紅軍到來前夕,該旅就離開了,被派去 五十公裡外的康定。瀘定、康定並屬的西康地區專員六月三日的通報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瀘定。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 只提到紅軍在去瀘定橋的路上,和離開瀘定橋之後,有幾次小型遭遇戰。紅軍先頭部隊到橋邊時,指揮部設在離橋不遠的天主教堂里,向河對岸已無國民黨軍的瀘定 城打炮。當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婦女家裡開豆花店,就在紅軍所在的橋邊,紅軍還住在她家。一九九七年這位婦女已是九十三歲高齡,但頭腦十分清晰, 她對我們講紅軍「陰一炮,陽一槍地打過去」,然後「慢慢過完橋」,過橋時「沒有打」。至於橋上的木板,有的木板是被損害、也可能有拆去的。九十三歲的老太 太記得紅軍來借老百姓的門板去鋪橋,有的人家交出了寶貴的棺材蓋子,隊伍過完后老百姓各自去認領。因而,過橋時紅軍沒有一人傷亡。首批過橋的二十二名戰 士,在六月二日過橋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寧裝、一支鋼筆、一個碗和一雙筷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受傷。其他紅軍過橋時也沒有傷亡。周恩來的警衛員描述周聽說有 一匹馬掉在河裡淹死了很著急,問過橋的指揮宮楊成武:「人有沒有受損失?」當聽說沒有時,周又問:「一個都沒有?」答覆是:「一個都沒有。」
  那麼,為什麼守橋的國軍一槍未放就將瀘定橋交給紅軍呢?這實際上是四川軍閥的自保之術。
  1935年1月,紅軍由遵義地區北進,準備在瀘州與宜賓之間渡江長江,在川北或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四川軍閥劉湘任命潘文華為長江南岸「剿匪」總指揮, 對潘面授機宜:「黔北的紅軍只要不危及我們的政治生命,我們就虛以周旋,保存實力,決不對抗。一句話,就是要阻止紅軍進入川境。萬一入境,如系假道他去, 則開放進路,切不可截堵。」劉湘喘息未定,1935年5月蔣介石飛往重慶,以一紙手令剝奪了劉湘的軍事指揮權。6月薛岳部到達成都附近,此前為堵截紅四方 面軍而由甘入川的胡宗南部也已控制了川北地區,這就形成蔣介石嫡系部隊把握四川的局面,川軍與蔣介石的矛盾很快尖銳起來。1935年6月-8月,除楊森、 劉文輝兩部外,川軍大多數部隊都集結在成都周圍地區,以拱衛成都,以防被各個擊破。蔣介石迭令川軍各部向紅軍佔據地區迅速推進,但川軍各部均徘徊不前,拖延觀望,以保實力。至於劉文輝的24軍和楊森的20軍也基本上採取了盡量避免與紅軍作戰的方針。當紅軍尚在雲南時,參謀團即嚴令劉文輝部在大渡河上築碉堅守,但劉文輝當時新敗於劉湘,劉原來有二十萬軍隊,此時只剩下兩萬餘人,劉文輝所佔領的西康省的地盤也在逐漸縮小,就連他的老部下劉元瑭,也被中央軍所收買。以這樣的實力,如果他再與紅軍對壘,那麼無疑是自尋死路,軍閥沒有了軍隊,就沒有了一切。這了保存實力,劉部奉行「只守不攻,尚穩不追,為保實力,追開野戰」的方針,並未嚴厲督促部下修築工事,直到紅軍抵達瀘定橋的前晚,守橋部隊才趕到橋邊,開始「動手撤除橋板,構築工事。」但是即使如此,紅軍攻下瀘 定橋也是痴心妄想。
  事實上,劉文輝部根本沒有打算守衛大橋,當敵人還在對岸準備過橋時,守衛大橋的兩個團朝天胡亂開了幾槍就跑得沒影了。事後守衛大橋的川軍解釋為什麼要提前撤離,據說當時紅三團已從下游渡過大渡河,並立即向瀘定橋挺進,為免腹背受敵,守橋官兵才撤退的。但是從軍事角度看,這個撤退有點兒戲,即使大橋不能守住,至少有時間炸掉大橋,奇怪的是守軍並沒有這樣做。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守軍與紅軍已經達成某種協議。劉文輝部在紅軍逼近時只是象徵性地抵抗一下,實際是放紅軍一條生路,如果以後紅軍壯大了,劉也多了一條退路。後來國民黨兵敗大陸,劉文輝反戈起義,並官至林業部長,未嘗不是對他這一放水舉止的酬謝。
  總之,所謂的飛奪瀘定橋,其實是一出自編自演的神話故事。事實上雙方根本就沒有交火,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所謂的22勇士過橋后居然毫髮無損了。類似的神話故事還有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神話故事的真相終將大白於天下。
  據說,鄧小平在一九八二年對美國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列津斯基曾談及「飛奪瀘定橋」,他是這麼說的:「這只是為了宣傳,我們需要表現我們軍隊的戰鬥精神。其實沒有打什麼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8: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