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十大憾事,令人扼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歷史最大的魅力在於不可改變,很多事情令旁觀者扼腕嘆息但是又無能為力。雖然很多時候給我們留下千載遺憾,但是也在傳遞著一種規律,那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唯有心易變。

10、 趙高亂秦

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趙高從一名宦官起家,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故陸賈嘆曰:「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指秦朝滅亡)」而《戰國策》的編者劉向更是直言不諱:「秦信同姓(即宗室,這裡指趙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國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於行法,不在於信同姓。」

9、諸葛亮出師未果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后,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

8、晉傳痴

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司馬衷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泰始八年(272年)二月辛卯日,司馬衷奉晉武帝命娶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賈南風當時十五歲,年長司馬衷兩歲。

290年,晉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司馬衷當政后非常信任他的皇后賈南風。因此賈氏專權,甚至假造晉司馬衷的詔書。永平元年(291年),迫害皇太后,廢其太后位,殺大臣如太宰司馬亮。同年又殺皇太後於金墉城。

隨後,賈南風專政導致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和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

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飢荒、疫病頻生,亦令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成漢的領導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略陽,就因逃避齊萬年叛亂而入蜀,但就因為益州刺史趙廞見八王之亂的局面而有自立之願,就任用了他們為爪牙,及至後來趙廞以及下任刺史羅尚的處理失當而令李氏叛晉自立,建立十六國中的成漢割據政權。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后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后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漢國為率領行台出京,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漢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

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盪陰之敗后,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后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7、宋武帝北伐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宋朝的強大,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擄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餘家。劉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統領晉軍向北挺進。

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后長安雖在一年多后得而復失,但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划入劉宋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為劉宋永初和元嘉年間,休養生息,出現「餘糧息畝,戶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為取得較大成果和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北伐。唐代史學家朱敬則稱讚此次北伐:「西盡庸蜀,北划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總的來說,劉裕北伐是成功的北伐,劉裕兩次北伐,前後收復了山東,河南,關中。潼關以西的關中後來雖得而復失,但關東,河南,山東則划入了南朝版圖。約即今天的陝西東部,河南全境,山東全境成為南朝的疆土。後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不能因為關中地復失,就片面地認為劉裕北伐就失敗了。劉裕北伐建立的功勛也受到了後來史家的讚揚。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 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

6、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5、柴榮猝死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六年。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蕩的決定性人物。

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4、 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難」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捨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

「靖康恥」之後,中國即恥於議和。明朝的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盧象升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崇禎只能辨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崇禎煤山殉國。明末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3、岳飛抗金

1127年靖康恥,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卜書宋廷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樊)。七月,金朝為阻攔岳家軍繼續北上,派援軍與敗將李成合兵數萬,於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井乘勝攻佔鄧州。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八月,岳飛被宋高宗晉陞為靖遠軍節度使。

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陽、洛陽,后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是次北伐中壯志未酬,寫下《滿江紅》。1140年(紹興十年),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進至朱仙鎮,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在以後的抗金戰爭中,岳飛取得了更大的勝利,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償為了徹底實現控制軍隊和壓制主戰派的目的,開始陷害岳飛。無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飛回京。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1141年(紹興十一年),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2、崇禎中興

明熹宗於天啟七年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此時明朝正處於後金勢力逐漸壯大,西北旱災頻出的危急情況。

朱由檢即位后,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朱由檢即位之初,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

在為熊廷弼、楊漣等人平反冤獄后,崇禎帝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總督,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在鎮壓西北農民軍起義時,重用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楊嗣昌等名將。

崇禎二年。徐光啟以六十八歲的高齡被朝廷委任為管理部事的禮部左侍郎,開創了劃時代的偉業——纂修《崇禎曆書》。《崇禎曆書》是中國最早吸收西方先進天文學知識對中國傳統曆法進行改革的大型學術著作。對推動中國天文學向近代模式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崇禎皇帝兩度發布「紅頭文件」,要求國民戒煙,禁止官員在衙門等官府機構內吸煙,私藏或出售煙草都有可能被處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禁煙。

崇禎此後六次下達罪己詔,然而已經無能為力。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煤山自縊,留下遺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1、慈嬉握權

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慈禧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後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后,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后,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