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早已形成巨額壞帳。圍繞中國銀行系統壞賬水平的估算和爭議從未曾間斷過,儘管官方數據稱,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約1.4萬億元,不良率1.75%;但外國同行的估算卻高得多。2016年2月對沖基金黑曼資本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凱利·巴斯(Kyle Bass)曾指出,中國銀行業的資本虧損可達3.5萬億美元(約合23萬億人民幣)。今年8月,前惠譽金融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在最新報告中估計,到今年底,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壞賬總額將達到51萬億元人民幣(合7.6萬億美元),這個估算數字意味著壞賬比例為34%,是中共官方承認的不良貸款率5.3%的五倍以上,也就是說,中國實際壞賬比官方數字高6.8萬億美元。
這種擔心非常普遍。2016年11月17日,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華盛頓的一場研討會期間接受了美國之音記者的採訪,他對兩個關鍵問題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一是記者問「一旦中國經濟出現更為嚴重的狀況,世界其他經濟體會不會前去救市?」克魯格曼的回答是:「不會。即便是其他國家具有最良好的願望,也不可能;中國的社會和經濟規模太大了——不會因為規模如此之大而不可能垮掉,但是規模大到拯救起來很難」(not too big to fail,but too big to save)。在回答記者引述他人的看法,即中國經濟一旦出現嚴重狀況,必將帶來政治領域的改革時,克魯格曼的看法是,經濟領域一旦出現狀況,中共政權有可能會再次依賴高壓手段來控制形勢。中國在政治開放領域已經向後退,到那時可能會退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