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歷史

[複製鏈接]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7-8-18 2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州歷史

  6.11949年以後後歷代蘇州行政長官

  春秋戰國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蘇州別稱有吳都、吳會、吳門、東吳、吳中、吳下、姑蘇、長洲、茂苑等。

  商末太伯奔吳,建句吳國,設都吳城。

  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成闔閭城,大部分史學界人士認為闔閭城就是今蘇州市區。今天的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吳國又重用孫武,訓練出一支強悍的軍隊,向西滅楚國,盡占今湘贛鄂地區,北上伐齊,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闔閭葬於虎丘。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又成為越國都城。前306年,楚國滅越國。

  從秦漢到隋唐

  前222年,秦始皇滅楚后,置會稽郡,領縣26(吳、無錫、曲阿、毗陵、婁、陽羨、烏程、由拳、餘杭、富春、全唐、海鹽、余稽、山陰、諸暨、餘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烏傷),郡治吳縣(今蘇州市區),轄境相當於今蘇南、上海、浙江。

  前209年,項羽在此起義,幾年後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次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

  三國屬吳。南朝置吳州。晉代,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舉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蘇州,並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 ,蘇州為江南道治所,是中國南方唯一的雄州,轄境相當於今蘇南、浙江、福建北部、江西、湖南、貴州東部。江南道分治后,蘇州為江南東道治所。蘇州的繁華程度在唐朝中期已逐漸開始超越揚州和洛陽,在全國僅次於長安,有「甲郡標天下」之說。825年,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修築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


  全吳嘉會,雄繁天下。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在蘇州置平江府,為浙江西道治所。當時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毀壞並屠殺該城,戰後不久得到恢復。

  1275年,蒙古軍隊佔領蘇州。元改平江路。

  元朝[

  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都治蘇州。

  明清

  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攻破蘇州,張士誠投降。明改蘇州府,直隸南京。但摧毀了城中心的皇城。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的應天巡撫駐紮在蘇州。

  清代,蘇州為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駐地。

  明清兩代,蘇州經歷了一段更加繁榮的時期。蘇州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糧、稅佔到全國的十分之一。蘇州的地價水平也高居全國之首。雖然在明初朱元璋對作為張士誠基地的蘇州採取了懲罰性措施,將其人口大量向外遷徙,造成商業蕭條,但是到明代中葉,工商業又恢復繁榮,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計在50萬到100多萬,不僅城內空地消失,房滿為患,城市街區沿幾條主要通航河道,從府城向外呈放射狀延伸,尤其西部商業區最遠處距離城門(閶門)已經超過10華里,與楓橋鎮連綿一片,閶門內外的西中市、南濠、山塘、上塘均為著名的繁華街道,「燦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代嘉靖年間,城西閶、胥門外附郭新商業區的街區範圍已經與城內相當。到清代,原本荒涼的東郊葑門、婁門外也變為「人居稠密」,「地值寸金」。所謂「蘇州以市肆勝」。明代蘇州的滸墅關在全國8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2。清代蘇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業中心)之一。由於消費人口集中,城外楓橋形成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糧食供應來自長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過海路轉銷浙江、福建。蘇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倉的瀏河鎮(通過婁江聯繫蘇州),在清朝則是上海(通過蘇州河聯繫)。

  

  清《蘇州府治圖》

  這一時期,蘇州是全國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為「士大夫必游五都會」之一。明清兩代全國狀元共出204名,而蘇州即產生了34名。蘇州籍的名相重臣蔚為大觀。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兩代,蘇州建造了許多著名的私家園林,其中有許多為回蘇州的退休官員所建,體現明顯的士大夫情趣,與北京的皇家園林或揚州的鹽商園林有明顯的不同。蘇州以其精緻典雅的文化風格,備受當時人的讚賞。

  

  拙政園

  1860年,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軍隊進攻蘇州,蘇州經歷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勝軍配合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上海。在慘烈的戰爭中,蘇州損失慘重,直到今天,蘇州市(範圍略大一點)的人口數仍然沒有恢復到1860年以前範圍略小一點的蘇州府的人口數。

  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被闢為商埠,城南還設立了蘇州日租界,但該租界始終未繁榮起來,只是後來在界內開辦了瑞豐絲廠。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以後,閶門外石路地區一度有所恢復,1937年抗日戰爭中又受到重創。清末民初,蘇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蘇州狀元陸潤庠在這期間創辦了蘇綸紗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9: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