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 | 槽值

  來源 | 槽值(ID:caozhi163)

  昨天,雲音樂給我推薦了《童年》這首歌。習慣性地打開評論頁,看到一條熱門留言:

  大街上,有個小男孩吵著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裡的小糖人,說:「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怎麼還要?」

  小男孩不聽,賴在原地,非要買棉花糖不可。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終於拿到了棉花糖,開心地對小糖人說:

  「大聖你看,你的筋斗雲來了!」

  這個不到100字的故事,差點把我看哭了。

  小時候,我從來沒有對著喜歡的東西就哭著喊著要爸爸媽媽買過的經歷。

  相反,我會主動壓制自己的慾望,給自己洗腦:太貴了,買了也沒有什麼用,我不想要。

  後來,

  我見過一言不合就要和別人撕逼絕交的同學;

  見過哭天搶地非要父母買最新款手機的小孩;

  見過理直氣壯地要求男朋友為自己買這買那的女生;

  見過在公交車上就是不給老人讓座的年輕人。

  很多詞可以用來形容他們:自私、任性、不懂事。

  我不知道他們做得對不對,只是很清楚的知道,我不敢。

  我不敢和別人吵架,不敢讓爸爸媽媽買我很喜歡的東西,不敢對男友隨意撒嬌,不敢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不讓座……

  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1

  之前,槽值發過一篇推文《懂事的孩子,最可憐》,好多粉絲在後台留言講了自己的故事,每一條我都細細讀了,很多故事我都感同身受。

  原來,有這麼多被「懂事」這個詞綁架的孩子。

  大人們總是一遍遍地說「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是一種好孩子必備的技能。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個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還有兩個詞叫做「委屈」和「不快樂」。

  而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懂事,往往就是與「委屈」和「不快樂」的經歷聯繫起來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嘴裡的零食,手裡的漫畫,心裡初戀的童年」;更多的人,擁有的只是「耳邊的教訓,手裡的習題,心裡委屈的童年」。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2

  「從小就會察言觀色,擅長分析大人的情緒」

  我有一個表妹,從小就特別擅長討好大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媽燙了頭髮,樂滋滋地回來問我們好不好看,當時我們正在玩遊戲,我和表弟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說,不好看。

  只有她,認真地看了一會我媽,然後很誠懇地說:「姑媽,我覺得你現在好漂亮,和電視裡面的明星一樣。」

  當時她才小學四年級。

  印象里她從來沒有違背過大人的意願,從來都是乖巧地坐在一邊,就連哭都只是默默地掉幾顆眼淚,不會像我弟那樣把嗓子都吼啞。

  當時她是我們所有孩子學習的榜樣,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突然覺得她真的挺可憐的,在最應該肆無忌憚的年紀卻活得謹小慎微。

  懂事的孩子有這個年紀不應該有的成熟與穩重,代價往往是犧牲任性的權利與天真的童心。

  有一個粉絲,因為在家裡是老大,記事以後就被各種要求「懂事」。

  小時候,去別人家做客,家長不點頭就絕對不會碰人家的一飲一食,哪怕再想嘗試。

  鄰居小孩來家裡吃飯,大口大口地吃魚肉,他只吃寥寥幾口,就再也不肯多吃。

  然後自己跑去後面的院子里哭,因為他覺得心疼,那個魚肉是平時媽媽都捨不得吃的。

  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怎樣學會「不懂事」。

  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他都會細心觀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猶豫,他就會偷偷把單買掉,回來和朋友說,這次我請客,下次你再請;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就會主動承擔,因為這樣才能給別人帶來方便;

  別人有困難讓他幫忙永遠一口答應,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難卻絕不輕易找人幫忙,因為害怕麻煩別人;

  一旦跟人訴苦了就會有深深的自責,因為這是把負能量帶給別人……

  他用盡心機讓對方高興、希望能讓一切麻煩消失,卻沒有勇氣向別人展現真正的自己。

  他渴望愛人也被人愛,渴望身邊的世界能一團和氣。

  小時候是父親和家人,工作了是同事和學生,之後是戀人。

  懂事的孩子,會被很多人誇「人好」。然而,他們的「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恐懼。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關注和愛,一旦不那麼「懂事」,就會被否定,被批評。

  所以,為了不被拋棄,他們一步步讓出自己的利益,壓抑自己的情緒,默默承受內心的委屈和無助。

  懂事已經成為他們討好別人的方式。

  

  3

  「總是忍不住先去道歉」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往往通過批評的手段來控制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經常說: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馬上承認錯誤並道歉是讓父母停止訓斥的最好方法,雖然可能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雖然他們心裡可能也很委屈。

  這樣的模式逐漸被內化,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讀者留言說,她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字字斟酌后才敢說出口,生怕引起周圍人的不滿。

  有時候朋友無緣無故或者因為特別小的事情跟她發火,就算不是她的錯,她也會忍不住先去道歉,道完歉后又後悔,感覺自己賤兮兮的。

  可就算她把自己變成一塊橡皮泥一樣任人捏扁搓圓,但真正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她說,我總是想,只要我拚命怪自己,那麼別人看到我內疚的樣子就不再忍心繼續怪我。但是,我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做好什麼事,只是等著別人來原諒我。

  有研究報告稱,那些將不幸歸因到內部因素,而將好事歸因到外部的因素的兒童,往往會容易有更多的抑鬱體驗。

  因為很多事情是無法通過自身力量改變,習慣性自責往往會演化為習慣性否定自己的價值和真實能力。

  就像一顆小樹苗,成長的時候沒有得到好好澆灌,一輩子都會營養不良。

  

  4

  「喜歡的東西媽媽說不能買,我就說不喜歡」

  有個讀者的父母,規定想吃一個5毛錢的甜筒要考一百分,他成績不好,從來沒有考上過一百分,所以也從來沒有吃到過甜筒。

  後來他實在太想吃冰棍了,就去幫班上家裡有錢的同學跑腿,替他們去小賣部買冰棍,作為跑腿費,他才可以吃一根一毛或者兩毛錢的硬冰棍。

  還有讀者說,小時候想要什麼,會拽拽媽媽的手,媽媽說不要了她就點點頭。

  長大之後,她和媽媽逛街,突然看到店裡有賣4塊錢一瓶的酸奶,就是她小時候特別想喝卻沒有喝過的那種,她下意識地就拽了拽媽媽的手。

  媽媽的眼睛當時就紅了。

  小時候特別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長大之後就會變成一種執念。

  很多人,去商店看到小時候吃不到的零食,都會忍不住去購買,雖然那個東西可能並不一定好吃,他們也不一定愛吃,可還是忍不住會去買。

  他們想用這種方式,買回小時候那一刻的心動。

  千金難買我願意,但是,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5

  「堂哥一直在哭,爸媽他們安慰他,而我,被罵了一天」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從小就希望爸爸可以喜歡她,為了讓爸爸喜歡自己,把鬼臉變成下意識的本能。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讀書,去工作,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不如體弱的妹妹一句咳嗽更讓爸爸掛心。

  有網友問:為什麼我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為什麼我做事情都要為他們著想,考慮他們的立場,在乎他們的感受,就因為我懂事我善良就為你們承受這些么?

  有個朋友,小時候自己存錢買了一把心心念念的玩具手槍,和堂哥一起玩的時候不小心打到堂哥的手。

  堂哥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聽到哭聲后,舅舅立馬沖了過來,一把擰起他的衣領,沖他大吼。

  然後,轉身就把他的玩具槍給摔爛了。

  他被嚇傻了,堂哥一直在哭,雖然手並沒有事。

  爸媽安慰堂哥,給堂哥做好吃的,而他,被罵了一天。

  那一刻,他的童年就結束了,和那把摔得粉碎的玩具手槍一起,埋進了心底。

  其實,小孩子的「懂事」,就是他們照顧大人的方式: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給大人添麻煩。

  可是,一些麻木的大人,卻把這些孩子的「懂事」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忽略他們內心的脆弱,無視他們偶爾流露的孩子氣的任性要求,扼殺他們敢想又不敢求的渴望,不懂他們想要靠近卻又舉步維艱的躊躇。

  說來可笑,嬌縱有人疼,懂事遭雷劈,太懂事的孩子真的沒糖吃。

  

  6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小時候摔跤,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哭,沒有就爬起來;長大后,遇到不開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沒有就哭。

  小孩就是應該這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歡就大膽去爭取,不怕出錯,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必小心翼翼討好大人,偽裝自己。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會的演練場,如果在父母前面,孩子都畏首畏尾、謹小慎微,不敢出一丁點兒錯,那在社會中,他們很難自信獨立。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願你能吃糖也會要糖,能獨立戰鬥也有人依靠,會照顧他人也善待自己,能換位思考也堅持內心。

  願你們只懂該懂的事。

  *本文系網易新聞《槽值》欄目出品,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段子的槽值小妹,有著乾淨的面容,淡定的談吐,優雅的品味和適度的單純,既能提筆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遇見有趣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