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中國全面推動製造強國戰略,引發歐美擔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7-30 0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KEITH BRADSHER, 孟寶勒 2017年3月8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Andy Wong/Associated Press

  中國保定的長城汽車廠。這個國家的領導層擔心,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更年輕一代不願在工廠工作,而是尋找報酬更高的辦公室工作。

  北京——中國在啟動下一個經濟發展階段之際,制定了一項耗資3000億美元的計劃,到2025年之前要在包括飛機、計算機晶元和電動汽車在內的一系列重要行業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但世界其他地區的大企業擔心的不止於此:在國內市場,或許還有其他地方,中國恐怕會享有不公平優勢。

  歐洲一家商業機構周二發表報告稱,《中國製造2025》號召為十個行業提供巨大的政府支持,會將國外競爭者擠出中國市場,造就拿政府補貼進行不公平競爭的全球玩家。實際上中國政府的這項計劃稱,在短短八年時間裡,獲益的中國行業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應該達到80%。

  現在,「中國明確表示它想成為全球冠軍」,而且在竭力開拓市場份額,撰寫該報告的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約爾格·伍德克(Joerg Wuttke)說。

  這項計劃的機制很簡單:國有投資基金和發展銀行將提供大量低息貸款;協助收購國外競爭者;提供大量的研究補貼,目的都是讓中國在目標行業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儘管歐洲和美國政府官員表達了對這項計劃的疑慮,但中國政府在最近幾天明確表示,它打算加緊推進該計劃。

  「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日在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會發言中講道。「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製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除了李克強提到的這些行業,該計劃還覆蓋了飛機、機器人、電動汽車、鐵路設備、船舶和農業機械製造領域。中國力圖使自己擺脫從波音(Boeing)、空中客車(Airbus)、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西門子(Siemens)、日產(Nissan)、雷諾(Renault)、三星(Samsung)和英特爾(Intel)等企業進口產品的局面。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擔心本國經濟太集中於低端的製造業。比如,製造和組裝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手機零件是在中國由幾十萬工人完成,而報酬更高、附加值更大的設計和市場營銷工作則是在美國進行,儘管這類工作需要的員工要少很多。

  雖說工廠大規模地從西方搬到中國為其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工作機會,但這個國家的領導層擔心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更年輕一代不願意在工廠工作,而是尋找報酬更高的辦公室工作。

  但中國歐盟商會的那份報告不僅篇幅長,而且是批評性的。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商會(The United States Chamber of Commerce)計劃下周發布一份類似的報告。

  中國共產黨長期依賴五年計劃來指導全國的經濟增長。但《中國製造2025》開始制定更廣泛的目標。

  「它看起來像一個五年計劃,只不過這一次不限於國內市場,而是國際的,」伍德克說。

  時機也很微妙。特朗普總統在競選期間曾呼籲在貿易和貨幣問題上直面中國。他還沒有具體落實,但他的顧問一直在考慮修改企業所得稅,對所有進口商品——不只是來自中國的——徵收20%的關稅。

  為了反傾銷貿易訴訟,美國拒絕接受中國是市場經濟,為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中就此事發起挑戰,中國也正在打下法律基礎。它還將對歐盟的規則提出類似挑戰。

  中國商務部高層官員將於周六舉行一年一度的媒體吹風會,或許會概括地提出中國今年的貿易政策目標。

  除了在國內的補貼,中國的那項計劃還呼籲進行海外大採購。

  「中國高科技投資需要被理解為給一個至關重要的政治方案搭建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獲得前沿技術,促成大規模技術轉讓。從長遠看,中國是想控制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網路中最有利可圖的部分,」德國智庫機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在去年12月發布的一份有關《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中寫道。

  儘管有資金有目標,但分析人士對這些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起效意見不一。批評者指出,它的結構可能會導致地方政府超支和無效投資。

  不過,墨卡托那份報告稱,這項政策有可能增強作為「一小群先遣部隊」的中國領軍企業的實力。它還表示,「這些領先者有可能主導自己所在行業的中國市場,並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孟寶勒(Paul Mozur)是《紐約時報》記者。

  Keith Bradsher自北京、孟寶勒(Paul Mozur)自香港報道。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8-2 22:5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教訓,國弱被人欺。民富國強是一個大國所必需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