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書當讀在未用時:一分厚積 一分從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魏寅

蘇東坡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擬了數百道聖旨。這些聖旨妥帖工巧、鏗鏘有聲,引經據典、譬喻豐富。

後來,蘇東坡的繼任者洪某對自己的文才頗為自負,遂詢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我比蘇東坡如何?

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從不用查書。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提筆寫文章時,有足夠多的書籍資料可供查閱,已屬難得;不用查書就能下筆,更為難得;若不用查書還能把文章寫得出類拔萃,境界自然又高出許多。

蘇東坡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平時注重積累,讓書本上的東西深深刻印於腦海。

這正印證了一首詩所言,「讀得書多勝大丘,不須耕種自然收。」

會讀書,書如甘草;不會讀,則書如乾草。

現實中,有的人恨不能「聚天下之書而藏之」,把書櫥塞得滿滿當當,然而真到用時,卻不知從何查起。實際上,藏書不難,能讀為難;能讀不難,能記為難;能記不難,能用為難。

處身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少人習慣了淺表化、碎片化閱讀,能常翻翻書已屬不易,更別說「能記」「能用」了。

正因如此,有的人一到寫作就臨時抱佛腳,隨意東拼西湊,甚至臨渴而掘井,凡事從頭學起。究其根源,恐怕不在於平時沒工夫讀書,而是懶於閱讀、缺乏思考。

讀書切忌心慌忙,久久為功見真章。

要想避免「平日里儲備不夠、寫作時彈藥不足」,就應日積月累、勤學不倦,下一番涵泳之功,在閱讀中沉潛蓄力。

徐特立曾把學習生動地比作打仗:一要「攻堅」,掌握核心知識,往深處鑽研;二要「掠野」,涉獵各種知識,向廣處延展。不論攻堅還是掠野,關鍵都需要具備積極主動的態度。

反之,如果閉目塞聽、固步自封,等到寫作任務兵臨城下了才去翻書,結局只能是倉促應戰,甚至繳械投降。

今天,人類已經進入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當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思想的折舊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人倘若不讀書不學習,面臨的將不只是寫作慌亂那麼簡單。其實,無論素質基礎多好、職級職稱多高,個人的知識、本領,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自然增長。對個體而言,倘若缺乏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不能自覺更新知識結構、提升能力素質,一旦遭遇棘手的矛盾問題、困難挑戰,就可能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更遑論跟上節拍、勇擔重任。

馬克思曾談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啃書本」。也正因如此,他的學問博大精深,「他的頭腦就像一艘生火待發的軍艦,只要一接到命令,就能夠立即駛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涵養「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的閱讀氣質,追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讀書境界,我們就能沐浴在思想的陽光中,為生命不斷增加厚度,讓人生更顯從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