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聚焦新興領域 蘇州工業園區創新成就競爭力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7-20 0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年07月19日06:55  來源:新華日報

  

  對新加坡的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公共管理等先進經驗,經過持續23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蘇州工業園區在昔日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上,建成了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達30%。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財政收入288.10億元,增長12%。

  如今,作為江蘇改革發展的先行軍,蘇州工業園區在科技創新環境營造、創新制度設計、人才及資本要素資源集聚、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又走在了全國前列,一個創新驅動型發展的新型現代化城區初露端倪。

    三大新興產業長成「最大支柱」

  今年6月,剛滿10周歲的蘇州生物納米園正式更名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加速集聚多種創新資源,構建全球領先的生物產業生態圈,我們信心更足。」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龐俊勇說,從2006年啟動載體建設和招才引智至今,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東部的這一塊「留白」地帶已集聚460多家企業,引來包括60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在內的1萬餘名專業人才,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蘇州市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說,從要素投入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轉變,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是關鍵,只有把產業做得更強、更有特色,開發區發展才更具競爭力。園區提出,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以富民提升園區經驗,加快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擦亮「創新之城、非凡園區」名片。

  正是因為對自身產業結構和品牌定位有了精準的認識,早在10多年前,蘇州工業園區就將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確立為三大戰略新興產業。經多年努力,三大產業成績斐然。去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產業分別實現產值470億元、380億元、350億元,增長24%、36%和25%,三大新興產業占園區總產值比重超20%,成為最大的支柱產業。

  「一台液晶屏自動檢測設備可取代6個檢測工人,一條全自動的流水線可實現無人化檢測,效率更高、誤差更少、成本更低,同時還能實時生成檢測大數據報告,為企業生產過程提供參考。」蘇州華興源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事業副總經理潘鐵偉介紹,以往很多液晶廠都是用工大戶,員工少則幾千人,多達兩三萬,但今後1000人的檢測隊伍留下10人複檢即可。園區內大量像華興源創這樣的優秀製造業企業,將成為推動人工智慧與先進位造深度融合、實現園區人工智慧產業迅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試驗田」種出48項改革創新舉措

  圍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產業優化升級、國際化創新驅動、行政體制改革、城市綜合治理等重點領域,蘇州工業園區每年確定一批重點改革任務,系統協同推動各項改革取得實效。目前,已累計形成48項改革創新舉措,其中一批改革試點成果在國家和省市不同層面得到複製推廣,較好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功能。

  同時,園區積極向國家部委爭取先行先試政策,目前已累計達到47項。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綜保區企業一般納稅人資格、貿易多元化等試點全面開展,中新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等試點取得積極成效,在科技創新、物流通關、國際合作辦學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唯一」。

  園區主要負責人介紹,今後一個階段將著力提高政策複製工作的系統性和實效性,持續鞏固拓展政策功能新優勢。2015年10月,園區獲批開展開放創新綜合實驗,今年研究制定了關於深化落實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總體方案、複製推廣自貿區政策的實施方案,確定了包括高效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投資管理模式、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等在內的24條擬複製政策。

    「創新閉環」集聚萬千創新資源

  看中園區的環境優勢和發展潛力,越來越多的國際頂尖的研發機構、科研院校紛紛拋出橄欖枝。去年12月,英國牛津大學在園區設立先進研究中心,這是牛津大學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法人的多學科研究、創新、技術中心;今年1月,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落戶園區,瞄準生命科學、精準治療以及大健康領域的相關項目……7月初的「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洽會」上,全省10家重點大院大所中,有3家在園區有項目。

  園區人認識到,雖然科研機構短期內很難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但其帶來的長遠社會效益更為重要。去年10月,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華中科技大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李鵬程介紹,研究院建成之後,相關領域的人才不斷往園區集聚。與此同時,園區不斷深化校地合作,鼓勵企業老總、技術總監擔任學校兼職教授,或大學教授進入公司兼任科技副總,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創新成果迅速「發酵」,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在園區,一個充滿生機的「創新閉環」已然成型。今年以來,圍繞強化這個「閉環」,園區動作頻頻且力度空前。3月,園區出台「人才安居工程」等配套政策,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落戶最高給予500萬元購房補貼。

  引來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創新就有了源頭活水。數據顯示,園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是蘇州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佔全市一半,各類指標在全省各類開發區高新區中排名第一。(高坡 孟旭)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6: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