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熱衷買國外足球隊?昨夜,央視發聲:別以為不知道你們想幹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21財經搜索

  據說在企業家圈子裡,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國內企業家去歐洲談生意,如果不順便去當地足球俱樂部詢價,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來的。」

  於是,越來越多的海外足球俱樂部被打上「中國烙印」。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期間,內地企業海外收購的足球隊數量已達12隻。

  

  然而,就在昨天上午,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表態稱,「有關部門將繼續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緊接著,央視在晚間的新聞1+1節目中一針見血的說道:企業對外非理性投實質是轉移資產!

  

  此外,央視還特意點名蘇寧和中歐體育,對中國企業熱衷購買國外足球俱樂部這塊做了進一步的分析。

  節目中提到了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今年3月說的一段話,「如果說收購有利於提升中國的足球水平,我覺得是好事,但是情況是這樣的嗎?有很多企業在中國的負債率已經很高了,再借一大筆錢去海外收購,有一些則在直接投資的包裝下轉移資產。」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也進一步評論到,「如果企業完全自己的錢,幹什麼都可以,問題是錢不是自己的。這些機構大多數的境內負債率都特別高,也就是說它拿著境內從銀行借來的錢,或者從其他金融機構借來的錢到國外去揮霍也好,購買資產也好,這種行為如果在境外投資一旦出現失誤,那麼境內銀行的壞賬就會大幅度增加,也就是說增加了境內的金融風險。」

  顯然,蘇寧和中歐體育是被央視當作有「轉移資產」嫌疑的典型來說了。

  購買國外球隊為啥是「負面」典型?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提到的需要關注的非理性投資領域眾多,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

  為啥央視重點點名購買國外足球俱樂部的中國企業呢?

  答案在於,購買國外足球俱樂部基本上就是死賠錢的生意。

  2016年6月,蘇寧集團買下國際米蘭68.44%股權的價格為2.64億歐元(約合20億元人民幣)。

  有數據顯示,這家「豪門」俱樂部連續5年虧損,總虧損額已達2.705億歐元,並且還積累了總計4.17億歐元的債務。

  

  同年8月,中歐體育買下AC米蘭99.93%股權的價格為7.4億歐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而這7.4億歐元中,包含了AC米蘭2.2億歐元的債務。

  

  國際米蘭和AC米蘭的財務狀況並不是個例,王健林在2017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也曾表示,「入股馬競並沒有賺錢,一直在燒錢」。

  

  一般而言,足球俱樂部收入來源包括三種:商業收入(廣告、贊助收入、商品銷售及特許經營、轉會費)、比賽收入(球票及周邊)、電視轉播收入(電視轉播費)。

  根據歐足聯統計的數據示,2010年歐洲足球俱樂部總體虧損高達16.34億歐元,2011年正式出台FFP法案(財政公平政策)后,虧損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凈利潤依舊為負。

  

  這主要因為俱樂部收入的增長速度不及工資成本的上升速度。有數據顯示,過去二十年間,收入平均每年按9.3%的增長率增長,但工資成本卻按超過10%的年增長率增長。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只要它們接盤了國外足球俱樂部,就意味著把自己拖進財務虧損泥潭中。

  作為正常的商業投資行為,兼并收購應該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以最大程度地獲取收益為目標。

  而如果一項資本投入無法獲得預期的回報,甚至成為吞噬資本和現金的黑洞,它從長期來看註定是不可持續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家還一個個趕著趟去收購,動機自然讓人懷疑。

  甚至還有媒體揭露了這裡面隱藏著的一個金融套路:

  一名處理過多名世界球星轉會的足球經紀人曾透露,「比如一傢俱樂部,想把1000萬歐元的資金合法轉移到海外,一般的操作方法是,找到一名價值2000萬歐元的球員,然後以3500萬歐元收購,除去給各級經紀人500萬歐元中介費之外,剩餘的1000萬歐元差價就可以運作到海外。」。

  比起蘇寧,中歐體育更值得關注!

  不過,人家蘇寧集團的高管在今天上午也表態了,大致的意思是,我們收購國際米蘭,是正常的產業布局,這樣即可以學習國外的足球經驗,也可以提升蘇寧的國際品牌影響力。

  理由也挺充分,畢竟蘇寧從2015年12月開始,就布局了不少體育產業,除了國際米蘭,人家手底下還有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此前的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

  

  相比之下,中歐體育收購AC米蘭的行為就很錯綜複雜了。

  首先,中歐體育的身份不太透明。

  中歐體育2016年5月26日才註冊成立,為自然人獨資,距離曝出收購時不到3個月。此外,中歐體育主席李勇鴻身份撲所迷離,媒體到現在都沒完全搞清楚他的背景。

  

  其次,收購靠大槓桿舉債。

  因為資金遲遲不到位,今年3月傳來的消息,中歐體育已被解散,李勇鴻接著用羅森內里體育投資公司完成了收購。

  至於這一次的資金來源,義大利財經媒體《陽光24小時》報道稱,李勇鴻從對沖基金借到大約3億歐元,為期18個月,貸款利息大約為5500萬歐元,利率可謂相當高。

  更讓人吃驚的是,另有媒體披露,一家來自於重慶的中資企業也利用香港平台給予了李勇鴻一大筆資金支持,而且利率甚至遠遠高於11.5%。

  李勇鴻背負如此多的債務去豪賭一個市場前景並不明朗的AC米蘭,並且是為了收購而收購,不涉及到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布局,這裡面的水就深了。

  如今,國家開始嚴查海外收購,顯然,這樣的企業首當其衝的面臨監管風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0: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