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工智慧造就無用階層,危言聳聽還是未雨綢繆?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7-10 11: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7-09 19:19

  

  Mr L

  7月8日,由造就主辦,中信出版社集團聯合主辦的「主動進化•造就未來大會」在上海舉行,在會議中由以色列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和啟明創投管理合伙人甘劍平、線性資本創始人王淮關於「人工智慧造成過剩人口」的話題進行了一場討論,。

  整場活動精彩紛呈,大咖嘉賓之間你來我往,提出了許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其中有一些甚至非常尖銳。針尖對麥芒一般的唇槍舌戰也給觀眾帶去了難得一見的激烈場面。

  Mr L

  Illustration: Jakub Różalski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NASA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宇航員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原文請移步:http://www.lettersofnote.com/2012/08/why-explore-space.html

  Stuhlinger 博士在心中寫道: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在這次造就未來大會之《主動進化》活動中,最大的碰撞就來自於一位未來派的歷史學家——尤瓦爾,和一位著眼於現實的實幹派企業家——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建。而這次碰撞與尚比亞修女和NASA之間的碰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開場keynote中,尤瓦爾提到,未來的科技巨頭可能會積累到足夠龐大的數據以及足夠優秀的演演算法,乃至能直接入侵人性、重組人類社會甚至控制生命本身。「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不是電腦會被入侵的時代,而是人類會被入侵的時代。」他認為,未來的智人有可能分裂為兩個物種:一部分人可以通過尖端生物技術來改造自己或者子女胚胎,增強器官功能、減少免疫缺陷,從基因上成為更高級的智人物種;而難以負擔這種改造的則會降格為低級智人。

  

  不過,尤瓦爾在演講的最後也告訴人們,未來仍然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只有關注那些有危險性的可能性,我們才可能阻止其發生。」尤瓦爾提出,人們可以打造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這些新技術帶來的好處,可以讓人們儘可能平等地去分享,而不僅僅呢是賦權於少數的精英階層。

  「人們依然可以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未來。」尤瓦爾的結語如此說道。

  在與啟明創投管理主管合伙人甘劍平、線性資本創始人王淮的1V1V1辯論中,三人就「無用階級真的存在嗎?」這個話題進行了激烈探討。兩位來自中國投資界的嘉賓對人工智慧在未來對人類工作的替代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

  

  對於無用階級是否會出現,王淮提到:「人類比較關心生活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不工作就會餓死,這樣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但是,如果活著無所事事,生活沒有任何目標,這讓我很擔心。」

  尤瓦爾卻表示不一定那麼擔心,因為目標不一定由工作來組成,很多現在世界的工作,並不是非常有含義,或者很有樂趣。「如果你是一個大學教授這個工作還算有趣,但如果是開卡車,或者在紡織業工作,每天工作十小時,一點都不好玩兒。 」他說道。

  對這個問題,甘劍平的看法則是:「我今天儘可能保持樂觀的態度,我非常同意有很多的工作會過時。但是如果仔細想,為什麼人需要工作呢?因為我們的資源是稀缺的,需要工作,才能夠得到食物,才能買東西。但是現在我們有那麼多的物質上的東西,已經不再稀缺,你可以拿到很多東西,而且是免費的。 而且,工作也將會成為一種樂趣。資源配置的時候,應該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來進行分配。」

  接著王淮提出另外一個議題:「如果你變成了無用階級的一員,或者出生在無用階級中,對我們今後的幾代的年輕人,他們有什麼出路?要跳出無用階級,能做什麼?」

  尤瓦爾回應道:「人與人之間可能真的會出現生物學上的不同。會將我們經濟上的不平等,轉化為成生物學上的不平等。人和人就沒有相同的能力,沒有相同的技能。」

  

  在討論到人工智慧的安全性的問題時,王淮說:「由於我們沒有足夠高質量的數據,我們的演演算法還不夠完美。當我在挑選到投資什麼公司時,我會看它的AI的技術是否足夠穩定,那樣才能在社會上全面鋪開。在一些領域,他們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在有一些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無人駕駛汽車。」尤瓦爾對此的看法是人工智慧不一定要完美,只需要比人類更好就可以了,這並不難。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甘劍平則認為,真正商業化和人工智慧的距離還比較遠。而且從數據的安全形度,,我們應該有意識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能夠讓機器了解到所有的數據。

  

  辯論至此所有嘉賓雖然觀點不同,但還是在same page上,至少大家關心的話題是一致的——都在暢想未來。直到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建與尤瓦爾的辯論環節,整場活動火藥味最濃的時候誕生了:

  

  汪健首先號稱自己是個很現實的人,不搞虛無縹緲的概念而只關注現實,不關注未來怎麼樣而只關注當下——這個下馬威將小尤同學的聖母光環怒踩腳下順便散發出濃濃的入世精神,有種「我就是這麼現實,你怎麼著吧」的自信。緊接著,汪健陳述了他認為人應該多花心思在如何存儲、讀取自身的基因這件事情上,儘可能地降低殘疾兒童的出身率,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大家應該儘可能去保存自己的基因,保證人類基因的傳承。

  最後,汪健提出了他不相信所謂「AI」,只搞「RI」(Real Intelligence),認為AI概念太虛,無法落地。這個言論遭到了台下一群年輕觀眾的集體噓聲,汪健霸氣十足地懟了回去:「你再起鬨我馬上克隆一個你出來!」嚇得吃瓜群眾鴉雀無聲,成功統治了所有人的思想。讓幾百個觀眾在那一瞬間表達了一樣的基因,放眼全球可能也只有華大基因的老總能夠做到了。

  在其他環節里,多位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也參與了這場思想盛宴。包括 1986 年圖靈獎獲得者、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John Hopcroft,音樂藝術家朱哲琴,佳士得中國區主席蔡金青,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主任許田,作家李天飛,《我·世界》作者光子,潤米諮詢董事長劉潤等多位大咖都在會議上侃侃而談,分享自己的思想觀點。

  一邊是憂心忡忡的未來歷史學家,一邊是兢兢業業的現實主義企業家,你站在哪邊呢?或許這個問題還會長期存在下去,而我們能做的是保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五分鐘,你可以掌握一個科學知識。

  五分鐘,你可以了解一個科技熱點。

  五分鐘,你可以近觀一個極客故事。

  精確解構科技知識,個性表達投融觀點。

  歡迎關注線性資本。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4: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