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多"並非地球土地緊張的主因 中國已經做出努力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7-6 06: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7-06 00:02:31 來源: 網易科學人

  從天空往下看馬爾地夫首都馬累(Malé),整個城市就像是在印度洋上隨波漂流。在周圍翡翠色海水的包圍下,高聳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只有少量樹木點綴在這座混凝土森林中。對於那些居住在這個擁擠不堪的城市中的人們來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不斷將大樓修得越來越高。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小小

  我們所在的地球擁有連綿不斷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平原或沙漠戈壁,從空中往下看,更會感到大地的遼闊無垠。然而地球表面只有29%是陸地,71%都被海洋覆蓋。隨著人口過剩、氣候變化、大規模移民等問題出現,我們與陸地之間的關係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複雜過。地球上的土地是否正成為被忽視的、越來越寶貴的資源?

  

  從天空往下看馬爾地夫首都馬累(Malé),整個城市就像是在印度洋上隨波漂流。在周圍翡翠色海水的包圍下,高聳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只有少量樹木點綴在這座混凝土森林中。對於那些居住在這個擁擠不堪的城市中的人們來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不斷將大樓修得越來越高。

  由於四周臨海,馬爾地夫人沒有更多的土地可供開拓。但自從2006年以來,這個城市的人口猛增了近52%。2014年進行的最後一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這座佔地只有5.7平方公里的城市容納了15.8萬人,當地官員稱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最近當選的馬累市副市長沙馬烏·謝里夫(Shamau Shareef)說:「當人們想到馬爾地夫時,通常認為這裡是個美麗的天堂,擁有水晶般清澈的瀉湖和白色的沙灘。然而馬累已經截然不同,我們的生存空間非常有限,生活也很艱難。」

  

  圖2:馬爾地夫首都馬累成為現代土地緊缺問題的縮影,城市化空間越來越小,而人口卻在快速增加

  在馬累,生活空間非常昂貴,以至於人行道通常不到1米寬,迫使行人只能排成單排行走,而許多街區根本沒有人行道。租金已經漲到驚人的地步,在有些最貧困的地區,多達40人擠在只有23.2平方米的建築空間中。由於人口過度擁擠,犯罪、毒品和家庭暴力增加的幅度同樣驚人,而且這個城市經常用水短缺。一座全新的島嶼正從該市位於海上的垃圾場上崛起,面積正超過主島。

  謝里夫說:「上世紀90年代初,馬累市最高的建築只有2層樓那麼高。現在平均高度是8層,有些已經達到25層樓高。人們之所以選擇來到這裡,是因為這裡是擁有健康、教育和工作機會的地方,但人口過剩導致了許多社會經濟問題。」雖然有些極端,但馬累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更大規模土地問題的縮影。隨著每年有8300萬人出生在這個星球上,不斷增長的人口給土地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聯合國最新估計顯示,目前有76億人正在爭奪地球上的生存空間,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8億。到本世紀末,他們預測地球上的人口可能達到112億人。每個人都需要居住、工作的地方,需要肥沃的土地為他們提供食物。他們需要水和能量來保暖或在夜間照明。他們需要道路行駛,需要停車場停放車輛。如果幸運的話,他們還需要有娛樂和休閑活動的場所。

  

  圖3:過度擁擠的馬累不得不建造人工島作為巨大的垃圾填埋場,如今它的規模幾乎已經超過馬爾地夫首都

  宜居和非宜居土地

  但毫無疑問,所有這些都將對土地產生巨大影響。而應對這些影響將是人類在即將到來的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起初,對於人類將來可能耗盡生存空間的恐懼,人們感到十分荒謬。從物質角度來看,地球上的土地可以輕鬆容納110億人,畢竟地球上大約有134億公頃的無冰土地。

  但由於氣候不適或過於偏遠,依然有大量土地處於無人居住的狀態,廣闊的西伯利亞就不太不適合生存。澳大利亞為中部陸地過於乾旱,同樣無法支持太多人生存,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口只能沿著海岸線居住。與此同時,城市和城區也不能無限期地持續擴張,比如馬累。它們受自然地形所束縛,不管是海洋還是山脈。可居住的土地也正面臨挑戰,像擁擠的城市和不斷增長的人口。

  聯合國人口司司長約翰·維爾莫斯(John Wilmoth)說:「如果你有那麼多的人,顯然對自然資源和糧食生產的需求也更大。但是有很多錯誤的思維,即試圖將控制人口增長作為唯一的解決辦法。」專家們說,只關注人口數量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所有人,這是錯誤的。

  

  圖4:地球上的大片土地都不適合農業生產或供人類居住,宜居土地短缺是個巨大挑戰

  美國加州科學院的執行主席喬納森·福利(Jonathan Foley)警告說:「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實際上消耗的地球人均資源是最少的,我們這些富國和發達國家的消費遠遠超過我們應得的公平份額。」

  我們居住的城鎮佔地球總面積還不到3%,35%至40%的土地用於農業生產。隨著人口增長,許多人擔心更多的土地將被用來種植更多的糧食。土地管理和資源管理有很大關係,涉及到吃什麼、如何種植以及怎樣吃等。

  為了養活世界上不斷增長的人口,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還需要額外270萬到490萬公頃的土地種植糧食。世界上大約還剩4.45億公頃土地適合種植農作物。研究人員預測,對食品、生物燃料、工業林業以及城市化的需求增加,將導致土地儲備在2050年完全消耗乾淨。因此,在21世紀,我們不僅需要反思如何管理好適合所有新增人口需要的額外土地,還要管理好能夠養活多餘人口、適合種植作物的土地。

  給農場騰出地方

  壞消息是什麼?人們認為,對新農田和飼養動物牧場的需求是造成當今世界80%森林被砍伐的罪魁禍首,這不僅極大地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充當溫室氣體自然吸收系統的樹木也大幅減少。那麼好消息呢?福利認為,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圖5:大量土地被用做農業用地,最終種植的作物卻被浪費。世界上40%的糧食被扔掉,浪費了大量土地和資源

  福利說:「我們現在利用土地的方式效率極低,許多土地被用來種植飼養牲畜的食物。世界上75%的農業土地被用來餵養動物,然後我們在吃掉這些動物。世界上生產的大約40%食物從來沒有被任何人吃掉,而是被扔掉了。這意味著,這些土地上及其上面生長的東西都被浪費。」

  有鑒於此,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就是:少吃肉,少扔食物。福利表示:「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已經在考慮減少肉類消費,歐洲和美國也在努力減少食品浪費。「遏制消費習慣會減少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然而,在世界上較富裕的地區,我們的消費遠遠超過了食物。

  中產階級需要更大空間

  隨著世界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日益繁榮,比如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全球正湧現出大量中產階級。這個群體在2030年有望達到49億人。隨著這些人購買電冰箱、手機、電視、電腦和汽車,未來20年的能源需求預計將增加一倍。在像馬累這樣的地方——人口激增的小首都,這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聯合國人口司司長約翰·維爾莫斯(John Wilmoth)表示:「我們需要少擔心我們是否能生產出足夠多的食物或提供足夠的能源。看看消費的後果,如果我們的生活水平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有所改善,那麼他們將成倍增長,進而對地球和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面對緩解氣候變化的努力,世界將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將極大地影響我們擁有多少土地。對於地球沿海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來說,這將是個大問題。

  海平面上漲侵蝕土地

  從歷史上看,貿易促進了沿海地區中產階級和財富的增長,這使得許多城市成為地球上最擁擠的城市。德國基爾大學和英國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估計,2000年時全球又6.25億人口居住在低洼地區。到2060年,他們預測這個數字將飆升至10億以上。

  但是加入氣候變化因素后,事情會變得更加複雜。基爾大學領導這項研究的沿海危險以及海平面上升專家芭芭拉·紐曼恩(Barbara Neumann)表示:「海岸是個受限的空間,所以那裡的環境和生態系統面臨著很多壓力。例如,沙丘就像天然的防洪屏障。如果我們把它們移走,實際上就是在減少防護海岸風暴和海平面上升的能力。」

  由於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對這些沿海地區造成進一步的壓力。像馬爾地夫這樣的島國,特別容易遭受這樣的損失。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是另一個著名的例子。謝里夫解釋說:「馬累的海平面只有2米高,我們季風季節期間,我們已經看到大海在膨脹,而氣候變化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在遠離海岸的地方,不斷增長的人口也在湧向陸地,這將使他們今後的生存變得更加脆弱。在孟加拉國,全國有80%的地區是洪水泛濫的平原,每隔幾年,就有數千萬人受到大洪水的影響。突然之間,土地溢價了。即使在像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住房的壓力迫使他們大規模開發容易爆發洪水的地方。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地區的洪水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紐曼恩說:「我們需要在人口增長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保護那些正在保護我們的自然系統。」例如,地勢低洼的荷蘭通過將水迴流,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他國家表示希望效仿,包括英國。但是,多多變的天氣模式可能不僅僅影響我們城市的土地,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郊區。

  

  圖6: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造成人口眾多的沿海城市洪水泛濫,比如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

  氣候變化導致移民

  每年約有2150萬人因天氣災害被迫離開家園。世界難民委員會主席、加拿大前外交部長勞埃德·阿克斯沃西(Lloyd Axworthy)表示:「敘利亞北部的乾旱導致農村人口大規模湧入阿勒頗這樣的大城市中,成為引發可怕衝突的導火索。」阿克斯沃西還警告稱,氣候變化也將加劇乾旱、洪水和風暴,導致問題更加惡化。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最新統計數字,2016年共有6560萬人在衝突和迫害中被迫流離失所,比前一年多30萬人,是二戰以來最高的人數。阿克斯沃西稱:「這不是一次性的,大面積的土地已經耗盡了養分,許多政府對此毫不在意。這意味著其他國家不得不進行補貼,並為那些種植食物減少的大量人口。」

  

  圖7:逃離惡劣氣候、政治動 亂以及資源緊張地區的難民在大規模遷移

  這意味著,為這些因戰爭、飢荒和乾旱而背井離鄉的人們尋找生存空間,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去年背井離鄉的人中,有2250萬人穿過國際邊界避難。為如此龐大的人口尋找住處是非常困難的,2016年只有18.93萬名難民被其他國家接納並重新安置。大多數人仍然居住在巨大的難民營里,或生活在無國籍的人群中,他們都需要食物、水以及庇護所。

  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來獲得這些基本生活保障,必須依靠別人來為他們提供。諸如戰爭、飢荒以及乾旱等一系列因素,使希臘和烏干達等國面臨的選擇也十分有限。隨著來自敘利亞和南蘇丹的難民湧入,使他們已經捉襟見肘的自然資源更加緊張起來。

  不被承認的邊境

  在馬累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地方,比衝突和水資源短缺更常見的問題是土地消耗殆盡。享受醫療、教育和就業等福利設施,長期吸引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現在,世界上半數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就像馬累這樣,這給相對來說較小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城市生活還需要仔細規劃,雖然世界上許多人生活在相對舒適的城市生活中,擁有自來水、衛生設施和廢物處理設施,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卻被巨大的貧民窟所淹沒,缺少上述基礎設施。非洲和亞洲的城市化進程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區的速度更快。到2020年,非洲有望成為實際上城市化程度第二高的大陸,5.6億人居住在城市中,而亞洲將有24億城市居民。然而經合組織數據顯示,非洲的城市基礎設施沒有跟上步伐,依然擁擠不堪。

  洛克菲勒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人口實驗室負責人喬埃爾·科恩(Joel Cohen)說:「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沒有足夠的空間,而是我們沒有考慮人們將在什麼地方,他們將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質量。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通常都是最窮困的國家,那裡已經有巨大的貧民窟。據估計,到本世紀末,還會有10億人生活在貧民窟里。」

  總之,每個地方都是自己的挑戰。馬累向來以美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但其卻處於狹窄環境中,大自然在其首都幾乎完全被擠了出去。除了我們已經經歷過的所有挑戰之外,生態友好是另一大挑戰。謝里夫說:「20年前,我們這裡仍然有很多樹。現在,他們幾乎全部被清除,為建築物讓路。」

  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也許地球上的土地存在普遍性,以及其作為生存基本構建模塊的作用,讓它產生了這一系列問題。這個星球肯定能為我們許多人找到生存的空間。但在21世紀,也許我們需要問自己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想要與誰分享土地?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1: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