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帖] 金庸小說與價值多元時代的公民教育

[複製鏈接]

149

主題

2112

帖子

59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轉帖] 金庸小說與價值多元時代的公民教育

作者:彭興庭


  開學沒幾天,很多高二學生驚喜地發現,剛到手的第四冊《語文讀本》裡面,新添了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這本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選入了王度廬的《卧虎藏龍》和金庸的《天龍八部》兩篇武俠小說。這在中國當代教育史上可以說是一次創舉。


  在筆者的中小學時代,語文課幾乎是一堂思想政治課。在那個思緒飛揚的年代,我們的思維被緊緊地固鎖一個小圈子裡面。在我們的想象之外,有一個被稱為武俠的神奇世界,只能從一部遙遠的《少林寺》中獲取一丁點信息。哪怕是枕頭底下破了封面的沒有結尾的《笑傲江湖》,也會被父母繳獲並斥為「不務正業」。也正因為如此,在筆者的中學時代,四平八穩的格式作文也是我們語文課的訓練內容之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語文課程發展的歷史,也是新舊文化的矛盾衝突、交織融合的歷史,是舊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斷被創造的歷史。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滲透與價值觀念的衝突、交流,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問題。矛盾集中在促進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發展兩者之間如何保持必要的張力,以及課程多元價值取向中主導價值取向的確立問題。


  用一波三折來形容「金庸小說進教材」再合適不過。早在2001年,有媒體報道,教育部決定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改革,金庸的作品將入選。引起各方激烈爭論后,在種種壓力下,教育部出面闢謠表示:金庸的文章不會成為學生的必學教材。然而三年後,金庸小說照樣進入中學課本。在這場文化衝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文化論爭,更應該看到其背後中國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更新,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矛盾衝突。


  大眾化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繼承傳統還是超越傳統,這種種不同的價值追求,正反映了當前公民教育的多元時代已經來臨。然而,面對全球化趨勢和多元文化衝突,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卻依然缺乏主動應對多元文化的觀念。認為「武俠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就是一種偏見。把文學劃分為純與不純,通俗與不通俗,甚至劃分為高級和低級、文明和野蠻,有充分價值和價值不足,這是一種明顯的歧視。在這種教育體制下,產生出來的學生不但缺乏對世界文化的判斷、選擇和認同,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納,還缺乏對豐富文化資源進行選擇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的文化猶如自然界中的花草,可謂百花齊放,百花爭艷。可以說,不管是中國,還是在西方,多元文化的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但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明確的教育思想被提出,並在教育實踐界廣泛認同,則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明確界定和不同觀點的論爭更是近世社會中教育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截至目前仍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教育概念。


  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得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價值或被相對主義支配的社會。而基礎教育,作為發展社會價值觀的核心話題,在社會持續變遷和價值多元的時代中,不管是在審美傾向還是觀念導向上,都無權要求受教育的個體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做到所謂的「高境界」。我們常說的「以人為本」,在這個意義上,就是要謀求教育主體人格和人性尊嚴的充分發展。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 *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而如今琴聲幽幽 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7 0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