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文化與古城蘇州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6-27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7-6-27 11:31 編輯

       來自: 豆瓣網  2011-03-04 19:11:40

  蘇州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

  中國、埃及、印度、巴比倫,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我國各族人民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和統一的政()治制度,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作吳地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期以來,其經濟特別繁榮,其文化尤為發達,從這裡的輝煌燦爛歷史文化中,可見中華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從全國第一古城說起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吉剛先生在他的《蘇州史志筆記》中說:

  「1951年農曆新年,蘇州市長王東年偕同黨方開老人會,予亦被邀請前往,席上請來賓發言,予因述:『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時物,其次為成都,則戰國時物,其所以歷久而不變者,即以為河道所環故也......』。」

  這裡說的全國第一古城,是指歷史悠久而城址不變者。據歷史上記載,比蘇州城更古老的並不少,但能保持至今的則沒有了,如鄭州商城,距今3500多年,商代後期的都城安陽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紀周朝的都城豐與鎬,建城均比蘇州早,但都早已廢棄或僅剩遺址。在歷史古城中也不乏比蘇州城更大更繁華的,如隋唐長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等。但建城時間卻都比蘇州城晚建一二千年。由此看來,說蘇州是我國「歷久而不變」的第一古城,是言之有據的

  世界上文明古國的建城歷史和中國有相似之處,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時間所建的城,大都較小,有的只是個大城堡。埃及古城卡宏,城牆長僅380米,寬260米;巴比倫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雅典城是規模較大、至今猶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馬其頓帝國建立后,重新建造起來的,比蘇州建城要晚得多。古羅馬城在建設上有輝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紀經過較長的時間自由發展形成的,且沒有統一的合理規劃系統

  由於城市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因軍事、政()治、經濟發展和交換貿易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標誌著建築藝術的巨大進步,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縮影。蘇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當時吳國的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當高,後來又延續發展,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是吳地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2000多年來,以蘇州古城為中心,帶動長江三角洲這塊吳地延續繁榮發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寧、滬、杭、嘉、湖、紹、甬、通、鎮、揚、蘇、錫、常等龐大的城鎮群體,又進一步拉動了蘇州的社會進步,使這一地區成為我國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地區,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吳地文化

  二、吳國文化盛極一時

  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個性」非常突出,生命力異常強盛,歷史上曾長期的繁榮發展,有卓越貢獻,世界文明史中也佔有光輝獨特的一頁。它曾一次次創造歷史性奇迹,周代吳國的歷史就是一例

  3100多年前,勾吳建立,逐步形成了吳文化。最初的政()治中心在無錫吳縣交界處一帶,2500年前吳國遷都蘇州,大為興盛,吳文化發展也有了飛躍性的變化,歷史的奇迹從此反覆出現

  春秋時期,楚、晉、齊是大國,吳是偏居南方的小國,竟能以3萬之師,打敗20萬之眾的楚國,佔領其郢都。後來吳又戰敗齊軍,威震晉國,奪得天下之霸主地位

  吳國為何能創奇迹?從表層看是有孫武、伍子胥等傑出將領,吳人尚武善戰等,其根本原因是吳國已有高水平的文化。泰伯、仲雍奔吳,言偃到孔子那裡「留學」,楚國的伍子胥,齊國的孫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創造出鼎盛一時的吳國文化。結果是文化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蘇州這個中心城市的形成,兵器,戰船及經濟技術進步,使吳國綜合國力大為提高。由此看來,吳人善於篩選、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特長,是其成功之本,是靠文化和智力而取得經濟和軍事上的奇迹

  三、吳地文化源遠流長


  吳國文化是狹義的吳文化,是斷代史文化,這是取其政()治概念。吳地文化,是廣義的吳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吳國以前和吳國以後發展延續至今的吳地區域性文化,即大吳文化。所謂大文化是包括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人們通稱為歷史文化

  吳地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吳國以後的吳文化中心,位居吳地中心區域,習慣上把蘇州歷史文化稱為吳中文化,應是吳文化的精華代表

  吳地文化源遠流長。太湖三山島,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張家港東山村及徐家灣等遺址的發掘,證明一萬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活。長江下游與黃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發展,某些文化甚至超過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結構建築、紡織、絲織、水稻、航運等。相傳黃帝與夷人蚩尤族團的文化是旗鼓相當,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黃帝族團而戰敗了,其族人卻將先吳文化帶入中原,又帶到江漢和雲貴......,融匯成中華民族文化。夷人、越人留在吳地山嶺地帶的支族,後來形成吳國吳人的主體部分。至隋代,改吳為蘇州,吳文化中心蘇州從此正式得名,並延續發展至今

  四、經濟與文化相映成輝

  吳地歷史生動地證明,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進文化興盛。由於文化有有形價值和隱形價值,有經濟價值,又有精神價值。隱形的並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這條寶貴經驗,往往得不到充分運用,回憶這段歷史頗有現實意義

  6000年前已有人類在吳地定居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吳國文化興盛帶來了生產力的革命。這裡率先開運河,盛產金、錫、青銅,冶鍊有很高水平。后春申君帶來楚文化,經濟得到恢複發展。西漢初,吳王劉濞成為地方七國中實力最強者。隋唐以後與中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融合,吳地竟成了朝廷財賦的重要來源地。蘇州七縣更創歷史紀錄,以佔全國1%的田,承擔11%的賦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京官俸米

  蘇州的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其人才之多,居全國之冠

  蘇州在經濟、文化、人才方面的突出之處,遠非一般古都所能相比。歷代古都,如秦都咸陽、楚都江陵、齊都淄博,以及洛陽、開封、北京、安陽等地,經濟文化在2000多年中無一像蘇州那樣持續全面發展,或者沒有達到蘇州那樣高的水平

  從經濟上講,吳地有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歷來重視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業、商業、手工業、絲綢、紡織、冶金、航運、食品工業等均較興旺。市場和城市基礎設施雖多次毀於戰火,卻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復、發展,在若干方面還達到全國的領先水平。如曾是全國最大或重要的內外貿商業大都會,是重要的絲綢基地,是大米市和金融中心。在科學技術上,冶金、造船、醫藥、天文、印刷、航海、建築、水利、絲綢、商業經營管理等,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時至今天,經濟實力在全國仍占重要地位,長江三角洲這塊吳地,將是中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地區

  文化教育方面,同樣是持續、全面、高水平的發展,集中反映在人才上。從聖哲到愛國思想家,從科技專家到能工巧匠,從政()治家到軍事家,從舊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丨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者,許多傑出的人物從吳地土壤中成長起來。有些人纔則是來到吳地后,才大展宏圖,建立奇功偉業的。如言偃被稱為江南聖人,孫武是古代第一個軍事戰略思想家武聖人,范仲淹、顧炎武是愛國的大思想家,況鍾是大清官,還有冶金專家幹將,建築規劃設計大師蒯祥等。更有畫家、醫師、商人、文學家及各類人才。近代蘇州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如章太炎、柳亞子、葉聖陶、費孝通等。蘇州歷代人才輩出,這是蘇州的最大優勢,也是創造奇迹的根本原因

  人傑地靈才能物華天寶,人傑才能充分發揮地靈之優勢。而教育文化的發展才能出人才,並帶來生產力革命

  吳地文化教育發達,官方的提倡是有積極作用的,范仲淹辦府學,更有深遠影響。民間的文化教育意識,也有力地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興盛。如在「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強烈的意識作用下,逐步形成了書香門第、文化氏族,進而以蘇州城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體。吳地在這種民風氛圍熏陶下,不斷積極擴散,以至綿延長久。這是文化教育,乃至技藝得以繼承發展、達到很高水平的紮根民間的基礎

  五、蘇州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又是人類文明發展前進的火車頭,它有遠非鄉村可以相比的聚集效應和輻射能力。蘇州自建城以後,就成了吳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它為載體,聚集人才,交流信息,發展生產和貿易,創造物質和精神文明。吳地以此為基地,才有可能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歷史文化,並向全國輻射,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國家的強盛做出重要貢獻

  讓我們以事實來說明這個問題。吳國未建都蘇州時,並沒有叱詫風雲。一旦形成交通發達、市場興盛的蘇州城為中心,便進一步聚集巨大能量而稱霸天下。兩漢至南北朝的七百餘年間,蘇州穩步發展,市場上「畢天下之至異,迄無索而不臻」,「商舟千艘」,太倉成為出海口岸。唐時,蘇州是「人稠過揚府,坊鬧半長安」。入宋,「風物雄麗為東南冠」,人稱「天堂」。元代,商業和工藝十分繁榮昌盛。明清,蘇州東北半城「比戶皆工織作,轉貿四方,工人萬餘」,閶門外染整蘇布的工人有2萬餘。雍正年間,閶門至楓橋,「煙火百萬戶」,「列市二十里」,「堪稱當時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清末和民國時期,是全國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前哨,是革命者的搖籃。至於文化教育,包括書畫、醫藥、戲曲、吳歌、工藝、刺繡方面的突出成就,更是名揚四方。事實表明蘇州繁榮發展的動力,不僅是靠城,更重要的則是靠市,市場是她強勁發展的動力來源,這也是與其他古城的重大不同之處

  事實表明,吳文化實質上是以先吳和吳國的文化為基礎,以蘇州市為中心基地,以廣闊的長江金三角的城鎮群體和鄉村為依託,兼收並蓄周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優秀人才群體為代表而創造的高度文明的總和。這中間起中心主導作用的是蘇州城,它是吳地文明精華集中地,也是培養大批人才的搖籃。直到鴉丨片戰爭后,其地位在若干方面才被上海等中心城市所取代。但就吳中而言,就歷史文化的優勢而言,蘇州仍是居於中心主導地位,還是富甲一方之地

  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蘇州控三江、跨五湖、通長江、臨大海,交通便捷,從而帶動市場、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吳國率先開運河、建水軍攻楚伐齊,吳地城鎮的興起,大都傍水而建;秦漢以來吳地就是進出口岸,是海外來人的一個登陸點,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輸入,也是因水多之便。此外長江還有特殊的防衛功能,使吳地相對安定,這一切對吳地的創造奇迹都具有重要意義。大海、長江、運河、太湖可以說是吳文化的天然「淵源」

  吳人精於「水利」,首先是興農田水利取得較高收成。其次較突出的成就是造船技術「先進」,大力發展水上交通等事業。吳國盛衰可以說是與船共命運。三國時孫權曾派使者去南洋開展外貿活動,南北朝時之南朝有強大水軍而得以偏安一時,鄭和及鑒真分別從太倉和張家港基地出發。蘇州城有世上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城市治水體系。造船和航運技術,使吳地在經濟、文化乃至軍事上都得到莫大益處

  吳地是位於長江之南,我國海岸線之中部,太平洋之西的寶地,有長江之天險,相對安定,再加上經濟繁榮等因素,隨著生態、政()治等形勢的變化,曾多次有大批中原人口南遷吳地。漢初關中飢荒,大批移民前來謀生,東漢末北方士大夫不斷南遷,三國時北方居民渡江遷來十萬餘,孫吳軍又大擄人口。兩晉南北朝及唐宋北方戰亂,大量難民南移,再加上蘇州人稱天堂,磁力極大,引來全國商人和高智能人士,通過商品和人員信息的交流,大大地加速了吳文化的發展和蘇州的繁榮

  太平天國和鴉丨片戰爭之後,吳地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和西方文化傳入之前沿,在激烈衝突篩選融合中,孕育了大批愛國者和革命者以及企業家、科學家,創造了新文化和更高的生產力,成為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進而向內地輸送新的更高的現代文化,這就是吳文化的延伸和再創造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6-27 10:56 | 只看該作者
  七、吳文化與海洋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內陸的人主要靠改造土地謀生,而沿海和島嶼的人們發展生產力與海洋息息相關。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謀生髮展生產力的方式各異,於是形成了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這兩大不同類型的文化。如古埃及、古印度形成了大陸文化,古希臘形成了海洋文化。中國歷史上也形成了兩大文化圈,即長江以南的江丨、浙、閩、粵沿海一帶和台灣、海南島、香港諸島及散佈於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會為海洋文化圈,內地大陸部分則屬於大陸文化圈。而長江三角洲這塊吳地是在海洋文化圈內,又處於兩大文化圈的結合部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深受中原內地大陸文化影響。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民族,形成多種文化特徵,它的生命力和適應各種環境的應變能力、創造能力就特彆強

  長江三角洲居住的先民和其他民族一樣,首先遇到的基本問題是自身的生存和延續發展問題,即吃穿問題;其次才是物質享受問題;再次是滿足精神享受問題。這三個問題學者們分別稱之為第一存在問題、第二存在問題和第三存在問題

  吳人自古重視農業,眾多的勞動力世代紮根農業,重視解決第一存在問題,這是吳人有大陸文化的特徵和優勢。由於吳人自周代建立吳國之後,生產力發展較快,用部分勞力就可以解決養活自己的問題,因之有條件解決第二存在問題,人們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就是海洋文化的特色。到唐宋特別是明清時期,吳地蘇州的物質生產達到很高的水平,人們逐步轉向滿足精神享受的需要,解決第三存在問題。所以蘇州的戲曲、工藝、雕刻、繪畫、園林等都得到繁榮發展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交融,還孕育升華出崇高的民族精神,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有海味因素。這是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勇於拼搏的集體主義思想,這與土地私有者的觀念是大不相同的。當然,其中也有忠君等封建倫理觀念

  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是特定地理環境下形成的,適應於不同生產力水平的兩種文化,對歷史的進步都有過積極貢獻。由於海洋生活是動態的,人們時刻在流動中變化中求適應,與風浪拼搏中求勝利,因之海洋文化有流動性、冒險性、開放性、鬥爭性。而大陸文化是以堅守本土,紮根家園為根基的,是靜態文化,有定居性、保守性、封閉性、忍耐性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廣大內陸地區,長期對第一存在問題還未得到解決(直到近幾年有些地方才解決了溫飽問題),內陸文化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因之內陸文化長期受到特殊的重視,表現在文化研究和對各種文化的價值認識上,往往是重北輕南,重(黃)河輕江更輕海,重黃(帝)輕炎更輕「荊蠻」。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產力的大為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第一存在問題基本解決了,各地普遍重視發展工商業。為了使文化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更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我們必須既重視大陸文化,在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的同時,還應十分重視研究海洋文化,如吳越文化,閩粵文化,上海的現代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等等。這對促進現代化建設,對解決第二、第三存在問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八、城市的作用與科技的魅力

  文化能推動生產力發展,那麼人們在實踐中是採用什麼方式、通過什麼「工具」來實現的呢?吳地史實表明主要是一靠市場,二靠科技

  蘇州在建城之前,這裡已經有了市場,建城后,城內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文化中心。蘇州成了巨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樞紐,就在這巨大的洪流中,聚集了效益。這就是由於海派文化促使人們積極發展工商業,從而繁榮了市場,市場又振興了城市,城市又起了火車頭的作用,帶動廣大農村,使生產力全面提高。到了宋、明、清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聚集效益則開始體現在城市的第一乘數效應(由手工業項目投入,推動第三產業的相應發展),第二乘數效應(由城市第三產業構成的投資環境吸引新一輪工業項目投入)及其相互的作用。蘇州很早就有了絲綢工業和手工業、紡織印染業及食品加工、工藝美術等作坊性的生產項目,這就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投資環境更好,吸引更多的商人來蘇投資或做交易。蘇州的磁力日大,清朝時期連北京御花園內,也建了蘇州街,可見人們心目中蘇州是何等迷人

  當年蘇州的魅力特別大,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水平較高,產品質量較好。蘇州有奇貨可居,產品質優價廉,生活條件舒適,使蘇州有神秘美好的形象,於是大批經商和旅遊定居者紛至沓來,隨之財富、人才也滔滔不絕地流到蘇州

  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體從原始方式 —— 手工勞動方式 —— 機器生產方式 —— 現代化生產方式。當我國大部分地方還是以原始生產方式為主的時期,蘇州已到手工乃至機器生產的時代。科技的進步,超前的採用先進生產方式,則是聚集財富的主要手段

  蘇州過去科技水平較高,與海洋文化和市場競爭有密切關係。工商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和多家競爭,促使人們刻意求新。由於眾多的生產者、經營者聚居一個城市,信息想通,不同的行業,「多學科」的專業技能,相互配合,相互啟迪,就能創造出新的東西,專業化的生產更有利於技術的提高。再加上教育和技藝的世代相傳和積累,人才大批流到城市,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前進 。

  今天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競爭,乃至國際上的政治、軍事競爭,密切相關。科技的社會功能不斷擴大,它已成為生產力和國家現代化,乃至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略性問題。一個城市、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科技也是其成敗的關鍵因素。聯繫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繁榮史,我們必須走科技興邦之路,應當重視充分發揮城市的作用,運用市場興市的規律,建設大都會,發展高科技,還要發揚吳文化的特色,吸收現代文化,創造出更適合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吳地文化

  研究吳文化,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方針的具體內容,是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子孫後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並為之獻身的生動豐富的人們樂於接受的教材,是把馬列主義與吳地的實際相結合,培養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中,應從蘇州的歷史特點和近日之實情出發,從數千年吳人的經驗中,吸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從微觀上講,蘇州的農業、絲綢、飲食、刺繡、工藝美術、崑曲、評彈、書畫、中醫、商業等,都曾名揚海內,是蘇州的優勢。取得這些優勢的經驗,予以發掘、繼承和創新,對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蘇州,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仍有重要作用

  從發展旅遊業來講,過去主要靠園林,如能以吳文化為內容,形成多種內容的線、網,如博物館、歷史遺跡、民俗、吳服、食品、戲曲、民間文學藝術、江南水鄉、古城、太湖景區,乃至與滬、錫、杭連成一片,形成文化內涵豐厚的特色旅遊,必可獨樹一幟,廣招天下來客

  研究吳文化與蘇州,有重要意義,讓我們共同奮鬥,為建設好家鄉、建設好祖國多作貢獻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