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坑娃十大行為,你中了幾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原創 :我才是雙子座小編 崔玉濤的育學園
  這兩天,小編看到一條視頻,非常氣憤。

  視頻中這位名叫望望的小男孩,是四川巴中南江縣人。儘管只有6歲,但是據描述他的酒量已經是兩瓶啤酒!

  

  望望爸爸認為孩子可以喝酒的的理由竟然是這樣的:

  

  Excuse me?!!

  爺爺讓喝,所以就不需要求證?

  小編不由得想起最近很火的一句話:不孝有三,在長輩群里闢謠為大。在某些人的邏輯里,闢謠=質疑長輩權威=比誰吃米比他鹽吃得多!

  哼!這樣理直氣壯地坑娃,小編也是不服氣的!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人把無知當作有趣,當作理所當然。

  今天,我們就整理出了坑娃十宗罪,看看你(或身邊人)中了幾槍?

  No.10  給孩子喝酒

  生活中,儘管可能沒有上述視頻那麼誇張,但是不乏有家長拿筷子蘸點酒,給孩子嘗一嘗,美其名曰「練酒量」。

  可是……難道社會新聞中層出不窮的教訓還不夠嗎?

  

  兒童肝臟的發育和代謝功能還不完善,對乙醇的耐受力和分解力較差,即使是度數較低的酒,酒精也容易淤積在體內而引起中毒。

  因此,酒精對兒童的危害遠遠大於成人:

  影響大腦發育:兒童經常喝酒,會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還可能出現失眠、多夢、幻覺。

  影響消化系統:酒精的刺激性對肝、胃傷害最大,孩子喝酒,會使肝功能受損,胃消化不良。

  影響生殖健康:男孩子喝酒,酒精會對發育期的睾丸有很大的損害,輕的使發育減緩,嚴重的會造成成年後的不育;對女孩來說,酒精也會影響性腺的發育。

  No.9  濫用消毒劑

  許多家長認為,經常使用消毒劑,孩子接觸不到細菌和病毒,就能免於疾病的困擾,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是一個重大的誤區!千萬不要坑了娃而不自知啊!

  頻繁使用消毒劑也許會讓環境無菌,但卻可能給家人和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生活中的細菌並不都是致病的,比如雙歧桿菌有助於消化和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但消毒劑會對好壞細菌一視同仁格殺勿論。

  消毒劑的頻繁使用會使孩子的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導致孩子發生腹瀉的幾率遠遠高於未頻繁使用消毒劑的家庭。

  消毒劑還會抑制孩子免疫系統的建立,使孩子更易被感染和致敏,因此頻繁使用消毒劑,很可能會導致過敏,例如出現皮膚濕疹癥狀。

  不要以為消毒劑就是「84」哦!其實,很多日常用品中都隱藏了消毒劑,常見的有帶殺菌功能的洗衣液、奶瓶清潔劑、免洗洗手液、濕巾等。

  

  No.8  過早給輔食加鹽

  「不加鹽沒味道,難怪孩子不愛吃!」

  「不吃鹽沒力氣!」

  在家裡老人的誤解和施壓下,有多少家長或疑惑或含淚,早早就給孩子的輔食加了鹽?

  「吃鹽有力氣」,這種說法本身沒有錯。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能在體內分離出鈉離子。鈉離子是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物質,孩子的身體也需要。

  但是!無論媽媽的母乳,還是市場上銷售的配方粉、嬰兒米粉、嬰兒麵條等食物中,都含有鹽的成分。

  孩子的腎臟還沒有發育完全,無法處理攝入到體內的過多鹽分。攝入過多的鹽會對孩子的腎臟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損傷,還會提高今後患高血壓的幾率。

  因此,孩子輔食不需要再額外添加食鹽。

  至於孩子不愛吃輔食,原因很多:孩子活動量小,還不是太餓;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的味道,可以換種食物或過段時間再嘗試;孩子總是被強迫吃輔食,因此有抵觸心理……家長應該找出具體原因,而不是籠統地認為是輔食的調味不夠。

  No.7  拿自己用的筷子夾菜喂孩子

  以前有家長會自己先把食物嚼碎,再餵給孩子。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了,不過,還是會有家長拿自己用過的筷子夾菜喂孩子。

  在《齲齒會傳染!不想孩子牙疼受罪,用含氟牙膏!》 這篇推送里,我們曾經科普過一個知識:

  齲齒是一種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家庭成員的口腔狀況,是對孩子牙齒健康的潛在威脅之一。家長有牙病,口腔中存在大量細菌,在與孩子的接觸中,很容易就會傳染給孩子。

  不過是多拿雙筷子的事,千萬不要因為圖方便坑了孩子啊!

  在以往的留言中,我們還發現很多家長存在一種認知誤區:乳牙有齲齒沒關係,反正要換恆牙嘛!

  真相是:

  當一顆乳牙被齲壞后,和齲齒相鄰的兩顆牙會逐漸擠占原來這顆牙的空間,那麼將來這個地方的恆牙萌出時,就沒有足夠的空間了,很可能出現牙齒排列不齊。

  恆牙的牙胚就在乳牙根部下面,如果齲齒波及牙根和牙周組織,會影響恆牙的健康。

  No.6  拋接孩子

  很多家長(尤其是男性)陪孩子玩的方式之一就是拋起孩子,看到孩子被逗得咯咯大笑,家長往往也好像得到鼓勵一般,玩得更起勁兒!

  可是,拋起的動作對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

  萬一,接!不!住!呢?!

  即便家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可以接住孩子,在接住孩子的瞬間,由於重力的作用,已經給孩子還沒有發育完善的骨骼帶來了不能承受的壓力!

  

  架住孩子的腋窩,把孩子旋轉起來也是家長很喜歡的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但是這樣也是有危險的:孩子的骨骼與韌帶都發育得不完善,在旋轉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孩子肩關節的脫臼。

  此外,硬拽孩子起床;盪「人肉鞦韆」;孩子走路或上下台階時,有人突然用外力向上提拉孩子的手臂……都容易把孩子的胳膊拉脫臼。

  No.5  給孩子穿開襠褲

  經常有用戶給我們留言,表示穿開襠褲是如何方便省事:

  

  穿開襠褲,將隱私部位暴露在外,不僅會沾染灰塵或病原體,增加孩子感染的風險,也是對孩子隱私的一種侵犯。

  按照我國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的觀點,兒童性侵害分為顯性(強姦、猥褻)和隱性兩種。後者隱藏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語言中,破壞了孩子身體的界限感,以及性心理發育的軌跡。

  

  此外,向別人炫耀或玩弄男孩子的小雞雞,帶孩子去異性公共浴室/澡堂也應該被絕對禁止。

  No.4 自行給孩子吃藥或保健品,輕信偏方

  隨著淘寶杜絕代購境外葯、嚴打自製三無葯等政策出台,近年,海淘藥品的風潮已經退了不少。前段時間我們推送的《童年時光LittleRemedies順勢療法,美國澳洲海淘葯,什麼值得買?》也讓不少家長反思:

  在給孩子吃藥/保健品問題上,是不是過於草率了?

  畢竟,家長如果不是藥劑師或醫生,不熟悉藥理、成分,光憑誰誰推薦了,聽誰誰說「管用」,實在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啊!

  除了自行給孩子吃藥/保健品,在家長圈中,還有輕信偏方派,他們堅信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取的各種食材、物品,對治療小兒常見病痛有奇效,且無/低副作用。比如這樣:

  

  家長希望孩子儘快痊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建議對「偏方」學會甄別,「過來人」的經驗不能作為用藥依據。藥物的治療效果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即便看起來癥狀相同,但別人家孩子的痊癒經驗未必完全適合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同一種藥物,孩子在不同時期使用效果也會有差異。

  所以家長最好不要相互介紹用藥經驗,也不要僅憑經驗便草率決定,更不要聽信廣告宣傳就擅自給孩子用藥。

  No.3  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小編小時候非常討厭用這種方式套近乎或者取樂的成年人:

  「你媽媽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你媽媽要生小弟弟了,很快就不喜歡你了。」

  「你爸爸媽媽要離婚了,你想跟誰過?」

  每每聽到這些話,小編都會陷入極度痛苦和悲傷中不能自已。

  痛苦是孩子最常見的負面情緒之一。嬰幼兒時期,孩子就能表達出痛苦的情緒。最容易引起孩子痛苦的事情就是與親密的人分離;排在第二位的是失敗;排在第三位的是遺棄,無論是暫時的(媽媽離開一會兒)或永久的,心理的或生理的,都會引起悲傷。

  

  孩子對成人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更別提對方的玩笑話了。因此,家長如果沒有及時制止或干預,很可能又在坑娃!

  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否認或取笑孩子的痛苦。

  心理學家用依戀表示孩子和養育者之間的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結。安全型依戀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意義重大。對孩子給予密切的注意和情感支持利於形成安全型依戀,而不恰當的試探會幹擾和阻礙親子之間形成安全型依戀。

  No.2  強迫孩子當眾表演

  「寶寶,趕快給阿姨唱一個《小星星》!」在家長的催促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落落大方,也有很多孩子怎麼也不願意開唱,因此被家長責備「上不了檯面」的並不在少數。

  家長的普遍心態是希望孩子能在外人面前有良好的表現、獲得稱讚。

  如果孩子恰好是比較外向、樂於表演的,那麼家長這麼做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孩子並不願意在外人面前表演或比較羞怯害怕,家長就不應為了面子而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

  2歲的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逐漸顯露,他有自己的意願並能明確地表達出來,而且還會經常表現出對大人的反抗,想做的事他才會做,不想做的事即使強迫他也不會做。

  孩子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當下他正在專註於某件事,他就會對家長的要求置若罔聞。

  如果孩子性格天生內向、害羞,他很可能出現陌生人焦慮,當眾表演更是強人所難!

  雖然有些家長讓孩子當眾表演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但有些家長則是希望孩子通過這種方式鍛煉自信心和直面陌生人的勇氣。

  孩子當眾表演也是與他人互動交流的方式之一,尤其當孩子的表演獲得眾人好評時,孩子禮貌地回應他人的善意也是良好行為規範的表現。但要求孩子當眾表演切記有度,孩子不願意時不要強迫,還要避免孩子因過多地獲得表揚而驕傲、虛榮。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沙發
芸熙 發表於 2017-6-22 16:20 | 只看該作者
       兒童肝臟的發育和代謝功能還不完善,對乙醇的耐受力和分解力較差,即使是度數較低的酒,酒精也容易淤積在體內而引起中毒。

  酒精對兒童的危害遠遠大於成人:

  影響大腦發育:兒童經常喝酒,會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還可能出現失眠、多夢、幻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