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過程中聘請了哪四位顧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鳳凰歷史 作者:穆兆勇
  核心提示:出於這種考慮,起草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憲法起草委員會決定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聘請教育家葉聖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

  

  本文摘自:《黨史博覽》2003年第9期,作者:穆兆勇,原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起草過程中的四位顧問》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選舉新的中央人民政府。為進行憲法起草工作,會議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宋慶齡等32人為委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要規定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包括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原則等等,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內容十分複雜。與一般法律相比,憲法的制定有更加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法律規範要明確,文字表達既要簡明扼要,又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憲法的起草需要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出於這種考慮,起草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憲法起草委員會決定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聘請教育家葉聖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

  一

  周鯁生,曾用名周覽,1889年生於湖南長沙,是我國著名的國際法專家。他早年留學日本,后留學英國、法國,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政治經濟碩士學位和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法制經濟部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教務長、校長。除教學外,他還潛心研究國際法和外交史,著有《國際法》、《近代歐洲外交史》、《不平等條約十講》等。其中《國際法》是世界國際法學中自成一派的法學著作。在該書中,周鯁生系統地論述了國際公法的一般理論,同時介紹了外國處理涉外案件的大量實例,理論體系完整,見解獨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新中國成立后,他繼續擔任武漢大學校長,並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從1950年起,擔任外交部顧問等職。周鯁生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成為新中國國際法學界的權威。

  因此,當憲法草案涉及國際法方面的內容時,毛澤東充分尊重這位國際法專家的意見。1954年3月18日,憲法起草小組又拿出了憲法草案討論修改稿,在第三十六條「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職權」中增加了一款——「批准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毛澤東在這一條旁批語道:「此條應採納周鯁生意見。」

  周鯁生對此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中,把這一款改為「決定同各國締結的條約的批准和廢除」。

  錢端升,1900年生於江蘇無錫,是著名的憲法學家、政治學家,我國現代政治學的奠基人。1919年,他畢業於清華留美預備學堂,194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教授憲法和政治學,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著有《中國的政府與政治》(英文)、《民國政制史》等。1938年出版的他與王世傑合著的《比較憲法》一書,是民國時期再版率最高而今天仍具有影響的比較憲法教科書。錢端升為學淵博,同時強調學術和政治的一致性,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以其學術研究的成果,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49年,他作為著名民主人士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前,以董必武為首的政府組織法起草委員會就國家名稱、國家屬性、政府組織的基本原則、目前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產生的方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組織、最高行政機關的名稱及其組織與各部門隸屬關係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徵求了錢端升的意見。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調整時,他負責籌建北京政法學院並擔任第一任院長。1953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制定前夕,第一個全國性的法律團體——中國政治法律學會成立,錢端升被推舉為副會長。這個學會即現在的中國法學會的前身,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關心下成立的,由董必武擔任會長。錢端升和中國政治法律學會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為第一部憲法的誕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

  同兩位法律專家一起,被憲法起草委員會聘為語文顧問的是教育家葉聖陶和語言學家呂叔湘。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編輯出版家。他1894年10月生於江蘇蘇州,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他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魯迅曾給以高度評價:「葉紹鈞先生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充分肯定了他對中國現代童話的開拓性貢獻。1929年,他出版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葉聖陶先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當過編輯。在長期的編輯生涯中,他先後主編或編輯過《詩》雜誌、《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國作家》等多種重要文學、語文教育刊物,發現、培養了一批青年作者,其中巴金、丁玲、戴望舒等都成為知名作家。作為現代教育的一代宗師,葉聖陶對我國現代教材改革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1932年的初級小學《開明國語課本》到1948年的《文言讀本》,他自編或參與編寫了10多套國文教材,至今仍有很大影響。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作為委員,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後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呂叔湘,我國著名語言學家,1904年出生於江蘇丹陽,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系。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38年回國后,在雲南大學、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2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於語言教學、語言研究和語文知識的普及工作,是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呂叔湘就開始以古代白話文獻為資料進行語法學的研究工作,這在當時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工作在當時多少有點墾荒的性質」。他前期代表性的語法學著作《中國文法要略》一書,對漢語句法進行了全面語義分析,對此後的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51年6月,《人民日報》連載了他與朱德熙合著的《語法修辭講話》,糾正了當時社會在使用語言文字方面的混亂現象,由於內容切合實際,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呂叔湘貫通古今,融會中西,嚴謹細膩,不斷開拓,始終為學界所推崇,成為語法學界最有影響的專家。從1954年起,他還兼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

  三

  以上四位專家,都是在各自領域享有盛名的權威,憲法起草委員會請他們做顧問,討論憲法草案的重要會議都請他們參加,遇到一些拿不準的法律、語言問題,都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作為顧問,四位專家也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作出了貢獻。下面兩個例子,就可見一斑。

  1954年6月11日,憲法起草委員會最後一次開會討論憲法草案。在草案中,有兩個地方寫到了「武裝力量」,即第二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屬於人民,它的任務是保衛人民革命和國家建設的成果,保衛國家的安全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第四十九條關於國務院的職權中,第十四款是「領導武裝力量的建設」。但在第四十二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職權的規定中,用的卻是「武裝部隊」,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統率全國武裝部隊,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

  要不要統一起來,把第四十二條中的「統率全國武裝部隊」改成「統率全國武裝力量」?為此,會議進行了討論。劉伯承、聶榮臻等委員主張改過來。

  毛澤東問:初稿上原來寫的是「武裝力量」,後來怎麼改成「武裝部隊」了?

  錢端升說:「武裝力量」和「武裝部隊」兩個名詞翻譯成俄文是一個詞。當初之所以把「武裝力量」改為「武裝部隊」,是認為部隊可以統率,力量不好統率。我們法律小組的意見,可以考慮改成「武裝力量」。

  毛澤東接著說:武裝力量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部隊,一部分是部隊以外的武裝力量。如果照原文的寫法,好像部隊以外的武裝力量不歸主席統率了。恐怕還是將軍們的意見對。

  毛澤東環顧了一下會場,看著葉聖陶和呂叔湘,問:語文顧問同志,你們看哪個意見好?

  葉聖陶回答說:還是改成「武裝力量」好。武裝力量能不能統率,我們看看第四條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第四條寫有「……依靠……社會力量」一句話,即然社會力量可以依靠,為什麼武裝力量就不可以統率呢?

  經過討論,會議統一了認識。在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第四十二條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也是如此。

  在1954年6月1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序言中,第三段的第一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月×日在首都北京,莊嚴地通過我國的第一部憲法。」在此前的討論中,大多數委員提出要在年份前加「於」字,但葉聖陶、呂叔湘兩位語文顧問堅決不同意,因此在公布的憲法草案中,也就沒有加這個字。1954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臨時會議,對憲法草案又作了修改。毛澤東提出,根據大會代表的提議,在憲法草案序言第三段「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面加「第一次會議」5個字。下面的年月日也填上,寫成「1954年9月×日」,年月日前面還是不加「於」字。毛澤東幽默風趣地說:因為當初我們的兩位語文顧問一致反對加「於」字,提出幾次都通不過,我們多數只好服從他們少數。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在序言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莊嚴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四位憲法起草委員會的顧問,也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周鯁生、錢端升、葉聖陶作為人民代表出席了大會,與1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對憲法起草委員會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並一致通過了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呂叔湘作為知名學者,出席了1954年12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會議,任委員。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為宣傳貫徹憲法,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繼續貢獻力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