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又一次拉響警報:6月19日,一輛貨車在北部的一個清真寺附近衝撞人群,導致至少12人死傷。3月22日,一個英國人駕車駛入威斯敏斯特橋上衝撞行人,造成5人死亡、40人受傷。兩個月後,曼徹斯特體育場遭遇炸彈恐襲,至少80人死傷。6月3日,三名男子駕車撞向倫敦橋上的行人並持刀襲擊路人,8人遇襲身亡。
恐襲接二連三上演,似乎印證了倫敦市長汗(Sadiq Khan)的觀點「恐襲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必會遇到的一部分」。當然,他對恐襲展現出來的帶有「漠視」的姿態引發了爭議。6月3日的倫敦恐襲后,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就不滿稱「倫敦市長竟然說『沒有理由感到震驚』」。
汗的表態的確讓部分人感到了不舒服。按照「政治正確」,政府應該對恐怖主義「零容忍」,而不應該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換個角度來看,他的這種表態是有其道理的。
英國接連遭遇恐襲令民眾陷入不安之中
恐怖主義分子發動恐襲造成的危害不僅僅是人員的傷亡,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的社會恐慌與焦慮。近年來,不僅僅是英國,包括法國、德國等國家頻頻遭受恐襲,國家安全或者說如何打擊恐怖主義行為成為關鍵的議題,民眾幾乎是談「恐」色變。
6月8日的英國議會選舉,原本有望拿下大選的保守派慘敗,很大原因在於接連發生的恐襲打亂了大選的節奏。加之英國首相梅(Theresa May)提出了削減警察數量的政策,讓選民認為自己生活在不安全當中,焦慮的選民在危機面前因此亂了方寸,例如,有選民就表示不關心哪個政黨在大選中獲勝,只希望恐襲不再發生。
民眾的恐慌進一步撕裂社會的團結,仇視情緒滋生。據本次恐襲的目擊者描述,兇徒高喊「殺死所有穆斯林」。特朗普的「禁穆令」、英國執意脫歐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安撫民眾的不安情緒,但這種「孤立主義」從長遠來看無助於問題的徹底解決,甚至直接激化國內的矛盾,英國這幾次恐襲多是本土人士所為就是證明。
民眾對恐襲的恐慌說明恐怖主義分子的部分目的已經達到。對於任何政府和國家來說,恐襲都不是一件幸事,各國都有必要採取措施強力應對。
但是恐襲發生后,不論是政府的應對還是媒體的報道,都在「渲染」恐襲,被恐襲這件事情牽著鼻子走,恰恰又讓自己落入了恐怖主義分子的圈套。因此,汗認為的要對恐襲「司空見慣」也是讓民眾不要過於恐慌,否則就真的讓恐怖主義分子當成屢試不爽的手段,不斷「變本加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