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還有一個個「大棋局」:訪「墨子號」研究團隊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6-18 11: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年06月17日 20: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6月17日電 題:「墨子」落子解量子——訪中國「墨子號」研究團隊

  中新社記者 張素

  這是一場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棋局」。一方是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科學家,對量子糾纏提出質疑;另一方是不斷湧現的後繼者,以科學「應手」。

  雙方圍繞糾纏本質進行「劫爭」。愛因斯坦主張量子測量結果受到某種「隱變數」的預先決定,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他在愛因斯坦定域實在性的假設下,為同時測量兩個被分隔的糾纏粒子的實驗進行了嚴格限制。

  「棋路」逐漸分明:只要在實驗上驗證「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就可打破愛因斯坦定域實在論。

  然而行棋並非易事。量子糾纏本就脆弱,將製備好的糾纏粒子分發到相距甚遠的兩個點,受地麵條件所限損耗過大。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停留在百公里級,沒能形成致命一擊。

  師從量子實驗研究大師蔡林格(Anton Zeilinger)的中國科學家潘建偉,留學歸國后成長為弈者主力,卻要先面對一步「死棋」。他當時發現量子中繼器實驗「沒有實用價值」。「我感到痛苦。」他對中新社記者說。

  2003年,在痛苦之中的潘建偉提出利用衛星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方案。他形容當時為「悲壯」,原因是大多數科學家對這個想法的評價是「異想天開」。直到中國科學院的領導層說:「要相信潘建偉,讓他瘋狂一下。」

  拿著100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潘建偉招兵買馬,彭承志就在這個時候加入團隊。14年間他的白髮越來越多,中新社記者問其個中體會,他不假思索地答:「在這個團隊里做事,挺牛的,挺自豪,挺有成就感。」

  這般快意,源於他們這個研究團隊「絕處逢生」,頻頻下出妙手。2005年時的13公里,2010年的16公里,2012年的百公里,他們不斷「拉長」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步步圍住愛因斯坦一方的陣地。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這顆星的命名是為紀念在2000年前崇尚科學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恰也應了「執黑先行」。

  「棋局」形勢驟變,中國科學家爭分奪秒。彭承志說,團隊每晚僅有8分鐘的時間,在相距超過1200公里的兩個地面站,同時接收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飛馳的衛星「落子」——衛星上的糾纏源載荷每秒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經過一系列精巧設計,他們實現千公里級的量子糾纏分發。

  實驗結果違背了貝爾不等式,置信度超過99.9%。2017年6月16日,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刊登這項成果。「到目前為止,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實驗研究成果。」潘建偉長舒一口氣。

  這場百年「棋局」就這樣「收官」?

  潘建偉搖搖頭。他們還沒有在終極意義上關閉光的自由意志選擇漏洞,愛因斯坦一方質疑仍存。於是潘建偉設想了「後手」,在地月拉格朗日點放上光源,向人造飛船和月球分發量子糾纏。這步「棋」一下就橫跨30萬公里。

  「我們希望再幹個15年至20年,把後面的事情做成。」47歲的潘建偉看了看坐在一側的41歲的彭承志,「可能就要彭承志他們來完成相關實驗了。」

  「『墨子號』取得成果讓我們感覺進入了新的層次,可以在科學上做得更好。」彭承志接過話說,在關閉光的自由意志選擇漏洞、量子糾纏分發與引力波探測、精密測量等領域,還有一個個「大棋局」。(完)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7 14: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