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視頻 | 一眾歐美明星教你從容應對網路噴子的惡毒評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亞尚志
  

  三毛在散文《西方不相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有教養的人,在沒有相同教養的社會裡,反而得不著尊重。一個蠻橫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這真是黑白顛倒的怪現象。

  而這個黑白顛倒的怪現象就出現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甚至已經被大眾習以為常。

  

  2013年,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在自己的節目中開創了一個名為「惡毒評論(Mean Tweets)」的單元,邀請眾多明星分別在鏡頭前念出網友(噴子)在社交平台Twitter上對他們的惡毒評論。對於那些充滿惡意且難以入目的惡意評論,明星們的反應也各有不同。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前夕,這檔節目還推出了Oscar特別版,先來一起看看又有哪些明星被噴子亂噴了:

  當然,視頻中的這幾位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的明星、名人也曾在節目中親口讀出那些來自網路噴子的惡毒評論:

  

  推文:我討厭人們問我為什麼討厭Selena Gomez,討厭就是討厭。

  

  推文:克里斯·埃文斯就是個鬍子拉碴愛穿毛衣的傻蛋。

  

  推文:我覺得小甜甜布蘭妮就像在收音機里跟蹤我一樣,不要用你的爛歌來煩我了!

  

  推文:受夠了蘇珊·薩蘭登那個下垂大胸出來在我眼前辣我眼睛。

  

  推文:居然會有人覺得茱莉亞·羅伯茨美啊?她的血盆大口能一口氣塞得下一頭大象了好吧。

  回應:"謝謝你啊,kemotherapy7,祝你好運。"

  

  推文:克洛伊·莫瑞茲,或者我也不知道她什麼蠢名字,長得就像我的*花,她的模樣是真心不咋地。

  回應:那你的*花一定非常白皙動人。

  當這些大牌明星面對鏡頭讀出那些惡毒的具有攻擊性的文字時,大多數明星的反應是覺得無比的可笑,並稱讚這些評論十分有創意。但也不是所有的明星都可以承受得住這些無端的謾罵和指責,包括石頭姐Emma Stone在內的許多明星就選擇在社交平台上銷聲匿跡,來躲避別人對自己的惡毒評論。

  

  有人說:「明星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公眾人物就要接受來自公眾的評判。」但是,這些人卻從來未曾想過明星也是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慾,同樣無法承受網路暴力。石頭姐曾說過:「哪怕有100條好評,但就算只有1條負面評論也足以讓我陷入自我懷疑。

  

  創辦「Mean Tweets」的主持人Jimmy Kimmel也曾在節目中表達過自己做這個單元的初衷:

  

  「評論」,這個詞語絕不只是在社交平台上興起,而是在媒體產生之初就早已存在。如果說在傳統的報刊雜誌上發表評論像是許多人在相對客氣有禮的開會;而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就像是末流喜劇演員的一場極其隨便的表演。比起一些在報刊雜誌上的專業評論人,在各大社交網站上的評論者們的言論明顯更為惡毒且膚淺。又有人說:「切,這裡是社交平台,又不是寫學術論文。」是的,一條只需要三五分鐘,甚至是三五秒鐘的推文看似短小,卻帶著十足的殺傷力。

  

  來自美國Rider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John Suler說:「如果你打算寫博客,或開始在Twitter上發布推文,那你最好先練就一張厚臉皮。」網路噴子的故意冷嘲熱諷和肆意挑釁已經對許多人造成了困擾,且涉及面十分廣泛。來自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名為Internet and American(網路與美國生活)的調查研究中顯示,在美國的成人社交媒體用戶中,約69%表示「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人們用刻薄惡毒的語言攻擊他人。」

  

  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網路噴子」和「鍵盤俠」們就是一種以損人或批評他人為快的人群。他們用言語戳傷別人心中的痛處,甚至故意用一些難聽且侮辱性強的字眼,讓別人不舒服。而匿名的網路社交平台又恰好為這些人開設了天然的屏障,讓惡毒評論找到了一個安全的釋放窗口。

  

  雖然,我們無法憑藉一己之身去徹底改變網路社交平台的使用環境,但我們還是有一些辦法來應對惡意評論所帶來的騷擾。

  關閉評論

  誰說關閉評論就是懦弱的表現?現在,絕大多數的社交平台都開設了關停所有評論,或加強隱私設置只允許你信任的人發表評論。與其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一些毫無價值的惡意評論上,不如選擇直接關閉評論,眼不見為凈。

  惡意評論,一笑而過

  一定要學會視頻中絕大多數的明星在看到惡意評論后的第一反應:一笑而過。發布惡意評論的網路噴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起你的注意,他們希望讓看到評論的人感到不安和沮喪。所以,一笑而過之後的不理睬則是最好的策略,因為當噴子們得不到任何回應時他們就最有可能消失。

  

  直面評論,懟回去

  別說什麼,狗咬了你,難道你還要咬回去?雖然以德報怨是一種美德,但凡事都有原則和底線。對於那些喜歡在社交平台上沒事兒亂噴的噴子來說,有時過度的隱忍只會讓TA越來越得寸進尺。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我們應該拿出強勢的態度,心存善意是美德,適當反擊則是在網路環境的必備生存技能。

  將惡意評論轉化為愛心公益

  將負面的情緒轉化為一種積極情緒,這應該是最正能量的一種方式。2013年,當女星袁姍姍在飽受網路暴力問題的困擾時,她決定以公益行動」愛的罵罵」作出回應。將每一句評論都轉化為5毛錢的善款,捐贈給一位需要手術的患病孤兒。而這個善舉在幫助袁姍姍擺脫了網路暴力的同時,也讓大批網友明白網路的誕生不是為了製造困擾,而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們應當善用語言,讓「人言可敬」。

  

  社交平台不僅可以將人與人聯繫起來,同時也會將人性放大。當惡毒與惡毒相連接時,只會釋放更大的惡毒。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遇到欠缺內涵,眼界狹窄的網路噴子時,請學會用適當的手段反擊,因為,這些噴子註定只能逞可笑無理的口舌之快。

  然而,網路社會其實跟現實社會一樣,需要約束和規範。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相比,我國對網際網路的管理還相對滯后,無法應對日趨複雜的網路信息傳播,對隨意發布虛假信息甚至是惡意散布謠言的網民沒有完善的法律機制來加以制止和管理。所以,只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網路隱私權的內涵、外延及隱私侵權行為的方式和責任形式,在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作用下,網路暴力事件才可以最終消除。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2 1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