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的焦慮從哪裡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丨鳳凰網主筆 張弘
    以勤儉為美德的中國人對於未來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感,大部分人拚命儲蓄,不敢花錢。正因如此,我們都在焦慮,甚至無暇思考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義等形而上的問題。
  
  朋友小凌子生於1980年,幾年前她開始創業,為了公司的生存,她成天忙得不可開交。

  生於1983年的圖書編輯小陳一直想做好書,卻總是擔心選題無法通過。

  前同事小王生於80年代中期,他剛生了一個兒子,兒女雙全的他因為戶籍不在北京,為孩子上學而揪心不已。

  生於1989年的同事小葉即將結婚,在北京買房可能性不大,在外地買房和結婚的資金也讓他和父母壓力山大。

  賣給我君王A15大音箱的淘寶賣家,生於1973年的牛牛電器老闆黃衛平向我大倒苦水,感嘆做實業的艱難。

  前同事小肖生於1978年,本來準備換房,不料工作出現變故,預付的10萬元押金也血本無歸,如今奔波於杭州的創業公司和北京的家庭之間。

  市場賣魚的大嫂,每天精心計算著攤位費、稅、水費、電費、人員的工資和當天的營業額。

  ……

  無論是80后還是70后甚至60后,絕大多數人都在焦慮。甚至連剛剛踏入職場的90后,也已經開始了「預焦慮」。

  這些焦慮,與「中產焦慮」無關。按照2016年益普索金融服務團隊的調查,1000個中國內地的受訪者,自認為是中產的平均家庭月收入達到了45202元(6858美元)。該調查顯示,「這些月入4.5萬元的中產家庭生活究竟如何?數據顯示,他們普遍比較自信,85%的人很滿足當前的生活。同時,他們對未來生活預期最為樂觀,普遍認為未來一年的生活將優於當下。」如果以此為標準,絕大多數家庭的收入都無法達到以月入4.5萬元。因此,所謂的「中產焦慮」,在中國是一個偽命題。

  那麼,大家的焦慮從哪裡來?仔細分析之後,答案是明顯的:小凌子的創業公司,黃衛平的音響生意,既取決於行業總體狀況與個人的努力,同時也取決於稅收。目前中國的稅收,已經被財稅專家李煒光命名為「死亡稅率」,除此之外還有隱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小葉和小肖的焦慮,實際是因為房產價格過高所致,這與現行的土地招拍掛制度以及稅收制度有著直接關聯。小王的焦慮,則是因為北京的戶籍藩籬所致。

  

  現代國家的出現,時間並不很長。按照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的觀點,一個國家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它首先要克服專制,實現經濟上的騰飛。這一過程,在英國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在法國的現代化歷程中,更是反覆多次,才最終確立了共和制度。而英、美、德、法等國的現代化過程,都是先實現法治,然後逐步確立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的經濟制度。

  在中國,國家壟斷和干預經濟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春秋時期,法家管仲就提出了「利出一孔」的策略。《管子•國蓄》說:「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所謂「利出一孔」,即國民只有一個獲利的孔徑。國家採用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控制所有人的基本生計,並壟斷社會財富的分配,民眾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事事依賴於君主的恩賜。

  管仲的策略,經過商鞅的實際運用,在秦國大獲成功,其《商君書》至今仍是研究法家的基本典籍。「百代皆行秦政制」,正是由於現代化的衝擊,中國的王權專制制度受到有力挑戰。最後,因為清政府改革失敗,辛亥革命爆發,中國的帝制走向終結。

  然而,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的經濟制度並非易事。大集體時代,政府利用戶籍制度以及嚴密的社會控制手段,將農民牢牢限制在土地上。為了發展工業,從農民那裡予取予求,形成了所謂的剪刀差,導致了農民在建國三十年後仍然處於赤貧。

  開始於70年代後期的改革開放,迄今為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經濟上,也正是打破利出一孔,還權於民的結果。然而,普惠制的改革雖然持續一時,國企的壟斷卻使得民營經濟的活力近年來逐漸減弱,民營實業領域陷入困局。在思想領域,對中國經濟發展長期追蹤且態度友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臨終之前一直呼籲中國建立一個自由而開放的思想市場。

  就現在的中國而言,深層的焦慮存在於大部分國民身上。養老、醫療、子女上學和住房等,都讓當下的國人感到壓力山大。中國人以昂貴的代價,供養了一個規模超大的政府,卻並沒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在首次財富分配不公的結果之後,二次分配后的基尼係數不降反升,清華大學教授秦暉稱之為「負福利」。在此狀況之下,以勤儉為美德的中國人對於未來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感,大部分人拚命儲蓄,不敢花錢。

  在我看來,「汲取性制度」之下,民眾普遍性的焦慮實屬正常。如果想不焦慮,除非成為月入4.5萬元的中產家庭,或者步入強勢群體。然而,當下的階層固化日趨嚴重,要想實現階層的上升已經十分困難。正因如此,我們都在焦慮,甚至無暇思考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義等形而上的問題,而焦慮卻如影隨形,難以消除。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4 10: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