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啥非要跳到筆記本的坑裡去?華為的野心與被動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7-6-9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6-09 李雲蝶 商業價值
  關注「商業價值」,最好的技術商業媒體,了解那些智慧商業
  
  交上一份銷量不及預期的答卷后,繼續發力一個利潤也並不性感的行業,這有點不「華為」。
  就在幾天前,台灣電子時報網站(Digitimes)剛剛披露華為MateBook上市以來的出貨量,這款去年二月全球首發、標誌著華為進入PC行業的第一款「二合一」產品,經過一年時間,出貨僅為70萬台,跟它幾乎同一時間入局PC的小米也僅有50萬台出貨量。
  然而這似乎並沒有影響華為在筆記本行業的信心,6月7日,華為在CES上一口氣發布了三個系列的筆記本,除了一款延續「二合一」形態的MateBook E,還增加了兩款聚焦商務人群的傳統形態筆記本,MateBook X和MatBook D。
  與此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運營官萬飈不僅在發布會上表示「內部對銷量滿意」,還宣布擴大市場範圍,將觸角伸向歐洲、中東沙特等發達市場。
  要知道,個人電腦市場已連續五年下滑,其中,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2016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約1.579億台,年減4%,預計2017年還將持續下滑4.5%。而華為僅去年一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就有1.39億部。
  也就是說,華為僅手機業務一年的銷量,幾乎等於所有筆記本廠商加起來的銷量。
  這不禁讓人有些費解,一家在手機行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通信巨頭,為什麼硬要擠進一個利潤稀薄、市場成熟並且似乎正在衰退的PC行業,僅僅是因為「不甘心」嗎?
  一、為啥還要堅持?
  當一家企業在判斷整個市場時,眼光絕不能只局限於自己公司的業務,必須同時檢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產業趨勢是重要的一環。
  根據台灣《電子時報》上月發布的報告,儘管今年四月,全球前五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商的銷量環比下跌37%,但戴爾超過惠普和聯想,成為全球筆記本市場老大,其原因是企業商用筆記本電腦需求的逆勢增長。
  可見,筆記本市場還在洗牌,商用筆記本的需求也在提升,PC行業並非毫無機會。
  因此,Matebook第一代銷量不佳,要從自身找原因。
  儘管表面來看,「二合一」解決了筆記本電腦由於電池技術進展緩慢而帶來的最大痛點——便攜性,商務人群又是最穩定的換機人群,但將這種中間形態的筆記本,定位於滿足商務人士的辦公需要,就變成了一個錯誤的結合。
  這一方面是因為,商業人士的使用場景是辦公,最大的剛需是性能。也就是說,這類潛在換機人群寧願在性能最佳的電腦中挑選一款最輕薄的,也不會為了輕薄而去犧牲性能體驗。
  而第一代Matebook採用了第六代英特爾酷睿m平台,雖然滿足了低功耗,但在性能方面必然會有一定的缺失,「輕度商務應用」實質上是不成立的。
  這就使得Matebook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尷尬境地:低功耗和性價比不是商務人群的剛需,而對輕薄本感興趣的非重度用戶又是十分不穩定的購機人群,手機和平板逐漸取代了他們手中的筆記本。
  或許是意識到了錯誤,華為對產品線作出了調整,從「二合一」形態延伸到傳統商務PC,試圖追回性能短板。
  並且,相比「二合一」,商務筆記本更有利可圖。
  這是因為,「二合一」只面向單一的C端消費人群,但商務筆記本中卻有絕大部分訂單來自於企業採購或政府採購,這些行業訂單和政府訂單歷來是商家翹首以盼的商機之一。
  採訪中,萬飈也一直在強調,「我們也會做to B的市場,有專門的to B團隊,也會通過我們的分銷渠道和夥伴去做。」
  事實上,華為本質上就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通信科技公司,擁有大量企業和政府等B端資源,這有利於其進一步開拓市場。
  況且,華為自己的消費端產品,無論是手機、平板、PC、可穿戴,在設計思路、工業設計、Wi-Fi連接的能力、4G連接能力等方面,很多技術都可以共用,無形中降低了研發成本。
  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市場並不能完全成為一家企業戰略布局的指南針。畢竟,好做的生意那麼多,拓展業務線首先要符合自身的發展邏輯。
  從其提出的「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來看,華為一向被認為是一家有邊界的公司,那麼,跨界PC對華為來說,有什麼必要性嗎?
  二、壓力與被動
  去年1月13日,任正非在市場工作大會上首次提出,「終端要敢於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這意味著,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要超過30%以上。
  
  實現這一目標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產品銷量,二是提高產品價格。
  在銷量方面,手機業務做了個表率。去年全年,在全球年度發貨量增速約1%的大行業背景下,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29%,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11.9%,穩居全球前三。。
  在手機的帶動下,其所在的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4%,達到1798億元人民幣。然而,距離1000億美元的「小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在消費類電子產品這種市場成熟、成本相對透明的行業里,短期內想要通過提高價格來提高銷售收入並不現實。這就要依靠第三種方式,豐富產品品類,此時出現的PC或許承擔了衝刺營收目標的壓力。
  除了營收壓力,利潤也是PC業務被動的另一重考驗。
  去年年底,余承東就因手機業務「盈利能力不足,利潤增長太慢」而被任正非批評,如果說去年是PC試錯的一年,但是今年,它不得不交上一份不那麼難看的成績單。
  從定價策略上可以看出,去年的Matebook第一代,入門版售價4988元,頂配版售價9688元;到今年國行版的E、X、D三個系列中,E和D系列售價延續了4988元,而定位高端的X系列,低配定價提高了2000元,達到6988元,頂配版也上調到9988元。當然,配置方面也有很大提升。
  
  當被問到為什麼每一檔配置之間有1000塊錢的差別時,萬飈回答,「最主要是基於競爭市場消費者、成本、還有渠道空間的考慮。」
  除此之外,Matebook在成本控制上也有改變,新版Matebook去掉了經典的花瓣LOGO,萬飈解釋,這是出於工藝設計的考慮。因為「如果去做鎦金的話,工藝非常複雜」。
  事實上,降低工業設計的難度,除了能夠提高良品率,更重要的,還可以降低開模的難度,減少不必要的產本。
  不僅如此,據Digitimes透露,新款MateBook改由和碩、廣達代工,預估的出貨量「相當保守」。
  在一個新產品剛剛開拓市場的時候,很多品牌會考慮低價戰略,華為內部對消費者業務利潤的要求無疑會為PC市場的開拓增加難度。
  如今已經成長為巨輪的華為,正變得格外謹慎、小心。任正非說過,「誰不能產生利潤就要適當壓縮」,「你不要說未來有什麼貢獻,萬一活不到未來,未來的貢獻和我們沒關係。不能為了成就你的事業,一功將成萬骨枯。」
  當然,如果僅僅把這場跨界看作壓力下的無奈之舉,或許過於簡單了,除了消費者業務可觀的營收,對整個華為集團來說,它還有更深的戰略意義。
  三、更大的野心
  採訪中,萬飈用「場景覆蓋」為《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解釋了PC業務對華為的意義。
  他表示,「華為是要給消費者提供全場景的生活和工作無縫的應用場景,包括智能手機、包括穿戴、包括辦公和娛樂,筆記本電腦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場景只是一方面,在這背後,是華為在未來雲計算和伺服器領域更大的野心。
  5月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7)上,高通宣布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驍龍835將正式進軍移動PC市場,而首批採用該處理器的PC廠商包括華碩、惠普和聯想,不過產品的上市時間仍不確定。
  去年,微軟首次公布計劃讓ARM處理器運行在Windows系統之上,這次高通和三家PC廠商的聯手可以說是幫助微軟兌現了諾言。
  而曾經在移動端CPU絞殺英特爾的ARM,此番進軍老對手英特爾的領域,也為移動端晶元向更高性能要求的PC等領域拓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採訪中,萬飈也透露,「未來的基於ARM架構永遠在線的這種特性,我們也在保持密切的關注。」
  要知道,華為自主研發、應用於自家手機的海思麒麟晶元,同樣是基於ARM公版架構,六月初,ARM正式發布了其新一代的核心A75和A55,預計將用於今年下半年量產的麒麟970晶元上。
  儘管和蘋果、高通的晶元仍有很大差距,但不排除華為海思麒麟未來會像高通一樣,將觸角伸進PC領域,更遠一點,甚至有可能應用到伺服器。
  在稍遠一點的未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伺服器市場潛力巨大。
  連PC晶元巨頭英特爾都在今年年初宣布了該公司的最新戰略:「數據中心第一」,表示未來新技術將首先用於伺服器晶元,然後才是PC處理器。
  況且,伺服器巨頭絕大多數都誕生於PC領域。
  來自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惠普成了全球最大的伺服器供應商,戴爾由於在2016年斥資670億美元收購EMC(易安信)數據中心業務,今年一季度伺服器營收增長,位居全球第二大,思科緊隨其後。
  從移動端到PC端再到伺服器,隨著計算能力的升級,從消費級業務進入企業級市場,或許才是華為最大的野心。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想情況。
  即便聯想這樣的PC巨頭,在企業級業務上也走了不少彎路,收購了IBM的X86伺服器業務后,依舊遲遲不見起色。去年,聯想還正式宣布成立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加強其對規模為87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技術市場的進攻。
  這對沒有基礎的華為來說,將是更大的挑戰。
  布局未來本身就有很多風險,邊界可以維持規模,但如果你一定要等到春燕的到來才肯打破邊界,那麼春天很可能已經過去了。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