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按照傳統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端午節的種種傳統習俗漸行漸遠,這個節日所留下的僅僅是吃粽子這樣簡單的意味了。(5月27日《法制日報》) 
(網路配圖) 先問一個問題,時下誰會包粽子?恐怕除去父母,或者商家,於普通人而言,這門簡單的技能,大部分都不熟悉。粽子儘管各地有著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餡,但是裡面更多的是傳承著一種難得的「情」。現如今,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雖然在延續,但更多的人選擇了去商場和網上選購。其實,買來的粽子遠不如自己包出的粽子純正,因為裡面的「情」更濃。 
(網路配圖) 對節假日,人們充滿了期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節假日有了更多的選擇,出門旅遊、宅在家裡,更或者加班、利用小假期補功課等等,在大多數人眼裡,「端午節除了吃幾個不太好吃的粽子,多放一天假,與平時並沒有太大區別。」甚至一些商家更藉機開展起商業大戰,讓端午節充斥著商業味兒,擁有了更多的「新」意。 上述種種,讓端午節的種種傳統習俗漸行漸遠。其實,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這個迄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節日,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資料圖) 因為傳統所以久遠,因為久遠更顯珍貴。傳統節日在與新生活PK的同時,華夏兒女理應喜「新」也別忘「舊」。我們也不難發現,為了守護「舊」從國家到地方一直在努力,比如,立法方面,早就意識到了端午節等傳統文化保護問題,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國共頒布72部涉及端午等傳統文化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 並且,面對傳統文化保護方面「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問題多」的狀況,一些地方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與保護。2013年6月1日實施的《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就規定實施旅遊業收入反哺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對無法履行保護職責的項目保護責任單位進行重新認定,為喪失傳承能力的代表性傳承人繼續保留待遇等。 
(資料圖) 毋庸置疑,端午節的「身份」與其被「瘦身」為粽子節的現實不符。傳統節日在賦予了「新內涵」的同時,更不應忘記「老傳統」。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等等,這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各地還有不同的習俗。但比這些傳統習俗更重要的是,中華精神的傳承。而這更需要精心守護、用心傳承,對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而言都是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