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憑什麼成都人最會吃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26 22: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彤 夏辰 南方周末

  

  ▲  對辣椒的認識深度,成都這個地方普遍較高。紅油雞片。  (九吃/圖)

  全文共2908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好像這個排名還有很多個版本,大家都在爭最能吃辣這個名號。

  辣只是一種灼燒感的物理性刺激,它並不是一種味覺,能吃辣最多意味著生理耐受的極限值高一些。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哪裡的人最會吃辣?能吃辣比的是蠻力,會吃辣才算是文化。

  「把成都的辣里的名堂經琢磨透了,中國的辣椒文化也就差不多都在這裡面了。」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點擊視頻 ☟

  中國吃貨,你最寵哪一椒?

  受訪:上海美食文化研究會高級顧問 周彤  

  採訪:南方周末記者 夏辰

  1能吃辣,只是比蠻力

  南方周末:辣椒為什麼叫「辣椒」?

  周彤:當這種後來叫做辣椒的植物第一次呈現在中國人面前時,中國人當然會給它一個名字。按照慣例,它先是起名為「番椒」(明高濂的《遵生八箋》),這和「洋蔥」「胡蘿蔔」「西紅柿」的命名法是一個道理。「椒」的本意是花椒,詩經里用「椒聊之實」來形容婦女多子,後來泛指帶有辛香味的植物,比如後來的胡椒。當辣椒引入,人們首先認為它應該屬於「椒」的一種。而「辣」,《說文解字》上說,辣者,辛甚也,辛的極致稱為辣。辛到極致的椒,當然叫辣椒。

  我們自古以來是喜歡辛香味的。辣椒來了,我們當然也會歡迎它,因為它要比花椒和胡椒過癮多了。

  

  ▲自貢小米椒,辣度極高。 (九吃/圖)

  南方周末:民間有一句話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好像這個排名還有很多個版本,大家都在爭最能吃辣這個名號。您認為哪裡的人最能吃辣?

  周彤:這好像是一個著名的筆墨官司,但哪裡的人最能吃辣,這個問題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辣只是一種灼燒感的物理性刺激,它並不是一種味覺,能吃辣最多意味著生理耐受的極限值高一些。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哪裡的人最會吃辣?能吃辣比的是蠻力,會吃辣才算是文化。

  南方周末:那麼,哪裡的人才算是中國最會吃辣的呢?

  周彤: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會吃」。「會吃」指的是無論從烹飪技法還是飲食審美理念上,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體系。簡單地說,就是有了一整套的「名堂經」,這樣才叫有文化。按照這個標準,能把辣吃出個境界來的,應該是川菜,再具象一點,是四川的成都。可以這麼說,把成都的辣里的名堂經琢磨透了,中國的辣椒文化也就差不多都在這裡面了。

  南方周末:你這麼說,可能不光是湖南人、貴州人不服氣了,重慶人、自貢人可能都不會答應的。

  周彤:美食第一件事,就是「審材辨材」,食材是廚師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只有掌握了食材有什麼樣的特性,才好決定下面怎樣去對付它。辣椒也是如此。

  從分類上來說,辣椒有五大類型:長椒類、圓錐椒類、簇生椒類、櫻桃椒類、燈籠椒類。按味型特徵來分,有水果型、蔬菜型、漿果型和香料型。作為辣味的主味型來使用的辣椒主要是漿果型和香料型,但這裡面的名堂還有很多。比如不同辣椒的辣度是不一樣的,有的香而不烈,有的烈而不香。

  

  ▲一個完美的火鍋鍋底得融合各種不同的辣椒,才能色香味俱全。(九吃/圖)

  

  南方周末:川菜里如何使用這些不同的辣椒?有什麼「指導原則」嗎?

  周彤:當然是有的。廚藝有諺曰:「味忌單行」。就是味道一定要講層次,甜的不能拚命放糖,酸的不能拚命放醋,甘、酸、苦、辛、咸這五種基本味道其實再細分下去,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

  即便是簡單的辣味,川菜里也要將不同辣度的辣椒組合起來使用。上好的辣椒面就不能只用一種辣椒,要將起香的辣椒(比如東山二荊條,櫻桃海椒等)和辣度比較高的(比如朝天椒和更辣的小米椒)按一定配比結合起來,這樣辣起來才有層次感。

  辣椒面里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要先將干辣椒剪開,把裡面的辣椒籽全掏出來,用干鍋像炒瓜子一樣文火炒香它,再將炒香的辣椒籽與辣椒肉一起磨成粉,這樣的辣椒面比沒心沒肺一通亂絞出來的辣椒面香多了。

  辣椒油也是類似道理。在正宗的川菜里,一碟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紅油」其實是可以「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川菜廚師往往會關起門來熬出各種紅油,然後給它們編上號,一號紅油炒這個菜,二號紅油燒那個菜。雖然這些手法說穿了只不過是一層窗戶紙,但不告訴你,你是怎麼也想不到。

  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辣椒這一烹飪原料的認識深度,成都這個地方普遍比較高。他們也許講不出什麼成文的道道來,但這一手很多人其實都會。其他地方可能只有專業廚師才會懂。

  

  ▲ 一碟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紅油」其實是可以「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圖為做紅油的準備工作。(九吃/圖)

  2「味覺上的方言」

  南方周末:光是這樣,還下不了「成都人最會吃辣」這個結論吧?

  周彤:對辣椒原料本身的認識深度只是辣文化的第一步而已。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成都川菜對辣味的理解拓展到了「辣椒伴侶」的層面上。同樣是「辣」,到底該怎麼個「辣法」才「巴適」。成都人既有民間無意識的探索,也有深度的經驗總結,而且人家早早就把這一整套規矩都定下來了,這套規矩至今仍被奉為川菜圭臬。

  川菜有24種味型,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麻辣類味型,有麻辣味、紅油味、糊辣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荔枝味、魚香味、陳皮味、怪味等。第二類為辛香類味型,第三類為咸鮮酸甜類味型。因為講辣椒,咱們單說第一大類。

  比如「家常味」,這在川菜里是個專業名詞,指的是以川鹽、郫縣豆瓣、醬油、料酒、味精、胡椒面調成,特點是咸鮮微辣。名菜有生爆鹽煎肉、家常臊子海參、家常臊子牛筋、家常豆腐等。

  「麻辣味」:用川鹽、郫縣豆瓣、干紅辣椒、花椒、干辣椒面、豆豉、醬油等調製。特點是麻辣咸鮮。名菜有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干煸牛肉絲、麻辣牛肉絲等。

  「魚香味」:用川鹽、醬油、糖、醋、泡辣椒、姜、蔥、蒜調製。特點是咸辣酸甜,具有川菜獨特的魚香味。名菜有魚香肉絲、魚香大蝦、過江魚香煎餅、魚香茄子、魚香酥鳳片、魚香鳳脯絲、魚香鴨方等。

  「糊辣味」:以川鹽、醬油、干紅辣椒、花椒、姜、蒜、蔥為調料製作。特點是香辣,以咸鮮為主,略帶甜酸。名菜有宮保雞丁、宮保蝦仁、宮保扇貝、拌糊辣肉片等。

  川菜里的辣呈現給我們的是萬花筒一般的各種辣法,這些規矩最早都是在成都命名並定型的。它已經成為了成都地域文化的一種「味覺上的方言」。反觀全國其他愛吃辣的地方,他們的飲食文化還沒有像成都的川菜一樣系統化。

  南方周末:湖南、貴州或者西北,也吃了那麼多年的辣椒,就沒有他們自己的辣文化嗎?

  周彤:當然不能這麼說,誰也不能說成都人把天下辣椒的文章都做完了。只能說成都人關於辣椒的這篇「命題作文」寫得相對比較出彩。

  我之所以認為「成都可以作為中國辣文化代言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們對於辣味的理解,達到了其他地方所難以企及的深度。

  老天爺賜給我們辣椒這種植物,一般人會研究一下原料本身,愛好它的人會研究一下辣椒和什麼東西搭配在一起更好吃。但成都人不滿足於這些,在所有愛吃辣的人群里,成都人最早產生了「再造自然」這麼一個動機!

  很難想像沒有泡辣椒和豆瓣醬的川菜是什麼樣子的。泡辣椒和豆瓣醬都是對辣椒這種普通食材的再創造,它們賦予了美味第二次生命。經過腌漬和發酵后,辣椒會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天然辣味的一種全新味道。全世界愛吃辣的地方只有成都人想到、並做到了這個全新的境界。

  我常常對著川菜博物館里古老的泡菜罈子發獃。當初是什麼樣的人發明了如此簡單而又如此「科學」的泡菜罈子,只要在壇沿口倒上一碗水,再扣上一隻大碗,罈子里的泡菜就完全處於「無氧發酵」中了。天然發酵后的辣椒會呈現一種「妙處難與君說」的酸辣味覺。泡菜在川菜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於粵菜的燒臘檔的新門類。從泡菜罈子的設計、製作,再到泡菜工藝的過程,成都人在泡菜尤其是泡辣椒上所花的心思,已經遠遠超過了全世界其他愛吃辣的地方。這種原創性的背後,必然有無數次的「屢敗屢戰」式的探索。

  

  ▲郫縣豆瓣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才能得出來的美味。 九吃I攝(劇組供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